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城镇旅游发展力量分散,生存于大中城市的夹缝中,竞争力薄弱.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已逐渐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大中城市旅游发展的饱和状态已难以满足游客追求精神享受、身心愉悦的需求.因此加强对小城镇旅游竞争力研究是形势所需.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沙县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竞争力的建议,为推动沙县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基于AHP和模糊数学的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有着丰富的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资源,在深入分析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处理问卷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客观评价。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深入开发特色优势体育旅游资源;重点突破,发展健身休闲参与型体育旅游产业;合理布局,培育一些吸引力强的体育旅游产品;统筹安排,促进河南体育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33.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研究涉及到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复杂因素构成的整体问题进行层次分解和重新构造,建立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西昌市为例,将影响城市化发展和空间形态发展变化的特征因子概括分解为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两大类,并基于DEM数据分别提取出坡度、相对高程、坡向、地面粗糙度数据,利用两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求取出土地变化率数据,从而作为分析西昌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的驱动力因子。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来的5个因子权重值,在ArcGIS 9.3中利用栅格计算器进行叠置分析,求取出西昌市空间形态变化模式趋势图和空间发展模式分类图。  相似文献   
34.
奥运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的AHP/BCG组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罗慧  谢璞  薛允传  姚东升  杨世刚 《气象》2008,34(1):59-65
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和波士顿矩阵(BCG矩阵)相结合的思路,将气象服务用户群对服务效益评估这个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建立了定量的气象服务期望度/满意度组合矩阵分析模型.以2007年"好运北京"青岛国际帆船赛调查问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用户反馈信息来考核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满足、气象服务时间和时效、气象服务宣传服务手段、服务人员综合能力、预报准确度和用户未来意向等6个主要项目,应用该模型来较为客观地评估奥运气象信息服务当前的四象限结构现状,掌握和判断其所处位置,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并预测该项目的未来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5.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前进行地质条件分析、适宜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工程建设适宜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因素间相互关联但影响程度不同.文章以黄山市中心城区为实例,从地质环境条件角度出发,介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灰色评估法在实际评价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该方法首先选取与工程建设适宜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在对评价单因子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用AHP确定各评价单因子的权重,最后用灰色评估法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估.该应用效果较好,可在同类评价中推广.  相似文献   
36.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7.
运用高分一号卫星进行江西樟树市地质灾害评价对于科学防治地质灾害,提高国产卫星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正射校正、影像融合、几何校正等步骤对高分一号影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地质灾害解译,获取樟树市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价过程中采用小流域评价单元,选取灾害点密度、地表水文、构造断裂带、工程活动、岩土类型、地形坡度等6个评价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通过加权平均法最终获得樟树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图,其精度为78%。结果表明樟树市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4.68%,易发程度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7.82%。  相似文献   
38.
为了对老挝沙湾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本文选择了地形、土壤、水利、区位和生态5类13项指标,建立了老挝沙湾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AHP)与GIS技术相结合,对老挝沙湾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宜农用地占土地面积的30.16%,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沙湾拿吉大平原以及湄公河沿岸;宜林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0.07%,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山区;宜建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62%,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湄公河沿岸,以及交通较发达地区;不适宜用地占总面积的2.32%,主要分布在甘蒙省西北部以及东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以为老挝沙湾拿吉省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持,同时为老挝今后的土地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9.
This study has modified an approach based on fuzzy logic in a GIS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CDM) for groundwater potentiality mapping in Al Fo’ah area,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uses nine groundwater conditioning factors recognized by local hydrology experts. Each factor and class of each factor was given a weight and score based on its level of contributions to groundwater accumulation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MCDM.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areas of very high harbouring groundwater are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Oman mountains and occupies an area of about 8.46 km2 (4%) of the study area. We validated our results using the 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showed a ratio of 0.8957 (of 89.57%). The modified approach is timely and economically effective and can be applied in semi-arid regions to help hydrologists.  相似文献   
40.
Myanmar is a country with an economy based on agriculture. It has rich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Myanmar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international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s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in Myanmar are the basis for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or food security evaluations.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MaxEnt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nd the mai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Myanmar, and then constructed a model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griculture in Myanm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MaxEnt model is high (AUC>0.8), which means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atabase of selecte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d the true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Myanmar. 2) Soil dep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griculture in Myanmar. When the thickness of soil layer is less than 100 cm,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griculture is low. With respect to topographic conditions, slope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suitability. When the slope is greater than 20 degrees,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griculture is low. With respect to climate conditions, precipitation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iver network density and land suitability. 3) Currently, 400 000 km² of the land resources in Myanmar are suitable for agriculture, and of this amount 290 000 km² are highly suitable, accounting for nearly 40% of the country's land area. The highly suitable land is distributed mainly in Magway, Sagaing, Ayeyarwady and Yangon provinces. The provinces are also important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Myanmar, and this serves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