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21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e pharmaceutical effects of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s) as dietary nutrients o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s have gained much attention and are investigated for decades. Docosahexaenoic acid(DHA), eicosapentaenoic acid(EPA) and docosapentaenoic acid(DPA) are the three major n-3 PUFAs enriched in marine organisms, such as fish, shrimp, algae, and so on. It has been well known that n-3 PUFAs, especially DHA and EPA, are beneficial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cumulat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n-3 PUFAs might cure inflammatory diseases through several mechanisms, such as plasma membrane remodeling of lymphocytes, down-regulating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alternating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s. Several molecular targets of n-3 PUFAs on immune-regulation have also been identified, such as GPR120(FFA4), protein kinase C(PKC), and PPAR-γ. However, it remains inconclusive if dietary n-3 PUFAs function the same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based on cohort studie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molecular targets and mechanisms of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n-3 PUFAs o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s, such as obesity, tumor, diabet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相似文献   
32.
为了探究施氮对土壤有机质(SOM)的激发效应,本研究在施氮梯度样地(0、4和16 g N m–2 yr–1)上进行了13C标记葡萄糖的原位添加实验,并对土壤CO_2排放量和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施氮降低了土壤CO_2排放、土壤PLFA含量以及土壤真菌细菌比。在0 g N m–2 yr–1样地上葡萄糖添加导致的正向激发效应最强,同时4 g N m–2 yr–1样地释放的葡萄糖来源的碳最多。因此,施氮减少了土壤中SOM转化产生的CO_2,微生物碳的来源由SOM转变为添加的易分解碳。本研究采样早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稳定,表明该草原存在"表观激发效应",因此未来研究应着重对微生物功能的多样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广西钦州(Gq)、福建霞浦(Fx)、浙江温州(Zw)、浙江三门(Zs)、浙江宁海(Zn)、浙江慈溪(Zc)等6个野生群体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肌肉进行了氨基酸及脂肪酸分析。共测定出19种游离氨基酸和26种脂肪酸。氨基酸含量在80.94—191.39mg/g之间, Gq为最高;总脂肪酸含量在7.97—11.38mg/g之间,Zn为最高。主要氨基酸为甘氨酸和精氨酸;主要脂肪酸为C20:5n3(EP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平均值为(22.47±5.84)%。各群体风味氨基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总氨基酸比例(TDAA/TFAA)和总脂肪酸比例(PUFA/TFA)分别为(53.62±5.43)%和(59.27±5.29)%。Zs群体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C22:6n3(DHA)均为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体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相似性与地理距离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Gq群体,在氨基酸与脂肪酸的分类中与其他群体区分比较明显。各群体风味氨基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Zw、Zc与Gq群体较为接近,具有较强的甜味; Fx、Zn与Zs群体较为接近,具有较强的香味及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4.
检测了高体革鯻(Scortum bacoo)幼鱼肌肉营养组成,结果表明:高体革鯻粗蛋白质量分数为17.77%,粗脂肪质量分数为3.42%,水解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15.71%,其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为7.50%,占氨基酸总量的47.74%,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5.46%,占氨基酸总量的34.75%,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8.60。说明高体革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养殖价值。  相似文献   
35.
以双齿围沙蚕、泥鳅、黄鲫、福寿螺4种不同饵料强化培育胴长(6.50±0.20)cm的曼氏无针乌贼,用曼氏无针乌贼肝脏和卵巢的氨基酸与脂肪酸变化、亲体产卵量、卵径、卵子孵化率及其幼体成活率等指标来评价4种饵料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鲫组曼氏无针乌贼肝脏与卵巢中∑EAA、∑SEAA、∑EAA+SEAA、∑NEAA、∑AA含量在第一次卵巢成熟与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黄鲫组乌贼肝脏DHA/EPA在第一次卵巢成熟时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DHA、DHA/EPA、∑n3PUFA、∑n6PUFA、∑n3/n6PUFA都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乌贼第一次卵巢成熟卵巢DHA、∑n3PUFA、∑n6PUFA、∑n3/n6PUFA及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卵巢DHA、DHA/EPA、∑n3PUFA、∑n3/n6PUFA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第二次卵巢成熟时∑n6PUFA百分含量与沙蚕组无显著差异(P>0.05).产卵量多少顺序为黄鲫组>沙蚕组>泥鳅组>福寿螺组(P<0.05);孵化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福寿螺组>泥鳅组>沙蚕组(P<0.05);所产卵子平均直径大小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幼体成活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各指标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36.
37.
应用等离子光谱仪(ICP)与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别对海三棱藨草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和Cd)不同化学形态含量和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常见低分子量有机酸进行了季节跟踪测定,分析了有机酸(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甲酸和乳酸)含量与重金属化学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季节相关性。结果表明,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含量与Cu和Pb的除残渣态外的其它4种形态含量呈正相关性,表明其能提高Cu和Pb生物有效性,与Zn的所有形态含量呈负相关性,降低了生物有效性;酒石酸、甲酸和乳酸含量与Cu和Pb的可交换态含量呈负相关性,而与其它形态含量相关性不明显,降低了生物有效性。与Zn的除残渣态外的其它4种形态含量呈正相关性,提高其生物有效性。而上述所有有机酸与Cd的各种化学形态相关性不明显。表明其对Cd的生物有效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8.
以中国近海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氧饱和度环境下底栖甲壳动物对有机物在沉积物中降解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氧饱和度培养模拟体系中中肋骨条藻在有/无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幼体活动背景下的降解过程,追踪中肋骨条藻中4种主要脂肪酸(C14:0,C16:0,C16:1(7)和C20:5)在100%,50%,25%和0%的氧饱和度体系中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100%氧饱和度体系中刀额新对虾幼体的活动能明显加快脂肪酸在沉积物中的降解(约为对照组的1.2~1.7倍),特别是对饱和脂肪酸C14:0和C16:0的作用最为明显;而在50%氧饱和度的缺氧体系中,在前三天的培养中,刀额新对虾幼体的活动逐渐减弱直至最终死亡,死亡之前的扰动增加了有机物在次表层沉积物中的埋藏并降低了其降解速率。研究还发现,在100%氧饱和度体系中,刀额新对虾幼体的扰动作用促进大量脂肪酸转移到次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中;而在50%氧饱和度体系中,这种转移作用明显变小。对于氧饱和度25%和0%的环境,刀额新对虾幼体在模拟培养开始后迅速死亡,对有机物质降解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9.
贻贝粉酶解液提取复合氨基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眉  高昕 《海洋科学》1996,20(1):56-60
报道了以脱脂后的贻贝粉为原料,采用酶解法从其酶解液中分离提取复合氨基酸的工艺。其收率为20%,纯度约为90%。其中必需氨基酸(不计色氨酸)约占复合氨基酸总量的55%,其氨基酸模式与FAO/WHO组织确定的模式及人乳模式进行了对照,通过适量添加个别氨基酸可使其配比接近人乳模式。  相似文献   
40.
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7,自引:5,他引:77  
于1995 ̄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养20种海洋微藻,采用Bligh-Dyer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藻外,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均超过其干重的10%,每一纲藻种都有其特征脂肪酸或几种脂肪酸的组合作为其化学分类的标记:绿藻纲中除小球藻的20:5(n-3)含量较高以外,一般含有较高的16:4(n-3),不含22:6(n-3);硅藻纲的16:1(n-7)含量高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