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5篇
  免费   1195篇
  国内免费   837篇
测绘学   289篇
大气科学   715篇
地球物理   2185篇
地质学   2497篇
海洋学   320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388篇
自然地理   169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356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434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21.
The site amplification is estimated at five seismic stations of the Latur region using the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s of 33 aftershocks of the main Killari earthquake of September 29, 1993 (UTC). Spectral amplifications, ranging from a factor of 2–6 are found to vary with frequency at different places. Significant amplification is found at four sites within the Latur region, at Basavakalyan, Kasgi, Killari, and Mudgad Eakoji villages. Our results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 amplification and the damage pattern in area. The pattern and the nature of the site amplification estim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orroborates also with the analytical models and the borehole data indicating alternating layers of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and basaltic rocks.  相似文献   
122.
Heterogeneous shallow Plio-Quaternary formations of the Souss Plain re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aquifer in southern High Atlas Mountains in Morocco. The present work was conducted in the Souss Upstream Basin to identify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rigin of groundwater in an aquifer under semi-arid climate. Isotopic and hydrochemical compositions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data were used for this purpose. The total dissolved solids vary from 239 to 997 mg l−1, and the following groundwater types are recognized: Ca2+–Mg2+–HCO3, Ca2+–Mg2+–SO42− and Ca2+–Mg2+–Cl. The groundwater is saturated and slightly supersaturated with respect to carbonate minerals and undersaturated with respect to evaporite minerals, which means that the groundwater composition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rocks known in the basin. The isotopic contents of groundwaters ranged from −8‰ to −5.2‰ for δ18O, from −52‰ to −34‰ for δD, and from 0 to 5.5 TU for tritium. The hydrogen (δD) and oxygen (δ18O) isotope signatures reveal a significant infiltration before evaporation takes place, indicating a major recharge directly from fractures in the crystalline and limestone formations of Atlas Mountains (above 800 m a.s.l.) and infiltration of surface water in the alluvial cones at the border of the Atlas basins. The very low tritium values suggest that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follows a long flow path and a mixing between old and modern water is shown. However, a slight evaporation effect is no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sin close to the Anti-Atlas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23.
甘肃省1994~2001年极端干旱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甘肃省80站月降水量资料,对1994—2001年连续8a极端干旱气候持续时间、空间分布、干旱影响程度、相似年等进行研究。得出1995年、1997年、2000年是近8a中干旱量严重年,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4.
黄河流域夏季分区面雨量预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报的研究成果,精心挑选51个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测站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动态聚类对黄河流域的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区,并计算出各流域夏季面雨量。通过对黄河流域夏季雨量与500hPa环流,海温、OLR、中纬阻高,高原积雪,欧亚积雪等重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分析,结合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年降和年代际演变特征的分析,研究出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模型,并通过客观化的数学方法建立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预测系统,预测系统十年回报的结果显示出具有较的预测技巧。  相似文献   
125.
相关方法分析Nino3区SSTA和风应力的关系,发现前期风应力距平场与Nino3区SSTA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超前8个月时就有所显现。影响Nino3区SSTA的主要风应力区域的位置随风应力超前的时间缩短均向中太平洋扩展。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SST作用的结果表明,强相关区域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的作用不明显,而对SST的年际变率有重要贡献;相反,强相关区域以外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起重要作用,但是对SST的年际变率所起的作用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6.
太平洋混合层厚度(dml)年际异常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太平洋区域30a逐月混合层厚度(dml)及浅层海温(Ts)距平资料,分析了20°S以北太平洋区域dml年际变率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得到两个纬向dml高变率带,它们分别位于北太平洋(45°N附近)和赤道中、西太平洋.重点分析了赤道太平洋dml高变率带,并对其上混合层气候位置、dml年际异常与El Nino事件关系及伴随强El Nino事件的dml正异常东传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7.
目的:针对射线透射图像中轻物质的自动识别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轮廓特征和灰度特征的识别算法,结果:详细地阐述了利用识别算法进行识别的过程;结论:给出了识别算法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8.
Blade算法的产生是根据地震点的分布寻找地震断层,其优势在于能从较稀疏的点分布中找出线型条带模式,但不足的是完全不考虑地震的震级屑性。针对Blade算法的几个不足之处逐步改进,提出了震级加权四指标Blade算法。算法主要的改进体现在:①引入以震级为变量的权重函数,体现了高震级地震的控制作用,通过模拟与实例比较了三种权重函数的效果;②改进原方法中所挑出的Blade中心必须有地震点,引入四指标评价体系代替原方法的二指标评价体系,同时还根据指标值将挑选出的线型条带修正到更淮确的位置。将原算法与改进算法应用于华北地区4级以上的地震数据集以按寻地震带,结果表明,震级加权四指标Blade算法较Blade算法有显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9.
兰州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兰州地区现有的大地电磁资料,对该区的深部电性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各地质构造单元的电性差异较明显,与区域构造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30.
绿洲环境形成机制和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胡隐樵  左洪超 《高原气象》2003,22(6):537-544
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本文总结了绿洲小气候的一系列研究结果。根据绿洲小气候的形成机制和绿洲稳定性状态,提出了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及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建议。指出绿洲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应充分利用绿洲冷岛效应小气候特点,把有限的水资源与丰富的光热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独特的气候生态类型。对于不同稳定状态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应采取不同对策。并指出良性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应发展耐旱喜阳生态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应尽量调整绿洲格局,将破碎绿洲连通成片,力图减小晒衣绳效应;“退化绿洲”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是在足够水资源供给的条件下修复生态系统,限制地下水开采和农牧业的发展,抑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