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2篇
  免费   548篇
  国内免费   1323篇
测绘学   340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4051篇
海洋学   588篇
天文学   146篇
综合类   235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菊花岛周围海域38个站表层沉积物的铁、锰、铝、钛、磷、有机质、氮、铜、锌、铅、镉、镍和汞等化学要素含量的Q型因子分析计算表明,本区可划分为三个化学元素沉积区:1.海流悬浮沉积区;2.近岸波浪作用区;3.波浪海流作用区。柱状沉积物中铁等化学元素的迁移、富集受氧化——还原界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42.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于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对渤海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 30 6种 ,其中甲壳动物 97种 ,环节动物 95种 ,软体动物 88种 ,棘皮动物 11种 ,其它动物共 15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 5 76 ind./m2和4 4 .4 7g/m2。渤海大部海区的总平均生物量在过去十年中可能未发生大的变化。渤海含砂量相对高的生境有较高的动物丰度 ,而在水位较深的水域 ,由于有较高的初级生产量到达底部 ,从而支持着较高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渤海海峡口可能是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43.
富钴结壳分布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我国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底两个海山获得的富钴结壳资料进行分形研究后发现,富钴结壳的分布具有变维分形分布的特点,结壳丰度呈二阶累计和分形分布,结壳厚度呈多阶不定累计和分形分布,通过计算得到了它们各自的分维数,进而对两个海山的结壳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44.
海洋沉积物中41种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海洋沉积物样品的中子活化分析方法,提出了同时测定41种元素的可能性及使用性,对所得结果均用多种国际参考物质(NBS SRM1632a,1633a,1571和USGS BCRI等)作了准确度检验,几乎所有分析值与文献值都是吻合的,表明该方法准确度很好。同时对方法的精密度也进行了检验,除计数统计外的统计误差总和均在3—5%之间,三次测定结果重复性均好。利用此方法包括中子活化结合同轴Ge(Li)和平面高纯锗γ谱仪,测定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区沉积物的41种元素,为研究多元素的地球化学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5.
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该文是渤海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结果表明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2 30 0± 12 0 6 ) ind/ (10 cm2 )、(86 9± 5 10 ) ind/(10 cm2 )和 (6 32± 4 0 0 ) ind/ (10 cm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15 2 1± 6 34) μg(dwt) / (10 cm2 )、(72 5±35 4 )μg (dwt) / (10 cm2 )和 (5 17± 393)μg (dwt) / (10 cm2 )。共鉴定出 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 ,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 ,桡足类丰度居第 2位 ,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 .8%~ 97.5 %。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 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 ,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 %。小型底栖生物的 74 %分布于 2 cm以浅表层中。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渤海海峡和渤海中东部较高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与水深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46.
蓝东兆  程兆第 《台湾海峡》1995,14(3):235-240
本文根据分析结果阐述了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所获得的硅藻丰度和微型硅藻的人主要种类和相对百分含量。研究表明洗涤富集法所获得的硅藻丰度存在较大误差;微型硅藻的含量普遍介于10%-20%之间,最高可达42.31%,最低为5.66%,并指出了在微型硅藻相对含量大于20%的样品中 ,其主要种类为具槽直链藻和条纹小环藻等沿岸底格格不入中,并成群体产出。  相似文献   
47.
本文测定研究了黄河口及下游区表层沉积物中的Pu浓度。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中存在微量的Pu污染;黄河口的Pu浓度高于下游区;该区的Pu,~(137)Cs两个同位素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8.
长江口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及有关形态物相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熔融制样技术和数学校正分析方法的X射线荧光光谱实验手段,对长江口水域3个站位的10个常量元素进行定量分析.这10个常量元素分别是钠、镁、铝、硅、磷、钾、钙、钛、锰和铁,获得较好结果.分析的检出限达到10-5左右;精密度用变差系数K表示,K<0.03826,因此具有较高精密度.最大分析相对误差是0.27%.此外本文还应用无标分析法的X射线衍射实验手段对同样3个站位样品进行形态物相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3个站位中沉积物主要成分是α-石英,其次是钠长石、高岭土、绿泥石、伊利石、方解石和蒙脱石等.分析结果与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定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绝大部分物相定量分析误差小于15%.本文对于了解长江口存在的离子交换、吸附、解吸和絮凝等化学作用过程,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9.
鲍根德 《海洋与湖沼》1990,21(4):364-373
通过对太平洋北部26个站位结核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结果与相对应的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及生物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结核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可明显的分为三组:Cu, Zn, Ni为Mn组(第一组),Pb, Co为Fe组(第二组),Cr为第三组;不同组元素的来源明显的不同,但随着结核所处的沉积环境以及生物作用的强度不同,同组元素的来源又有差异,这可能导致形成的结核类型不同。从而本文提出,太平洋结核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沉积机制或生物机制,而是包括上述机制在内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50.
从太平洋底发现外星撞击地球的痕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偶然发现于太平洋M14岩心中的微玻璃陨石的显微特征和物质成分的全面研究,首次发现了撞击坑反弹结构、亲铁元素铱、锇等异常、不定形碳、未饱和无环碳氢化合物、有机质及多种挥发分子,根据这些痕迹和证据肯定了发生于大约2.14~2.30MaBP的一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并推测撞击地球的外星可能为一彗星碎片;另根据岩心中微玻璃陨石层同该岩心中地磁事件和地磁倒转的联系,进一步论证了这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最后,笔者提出了发生撞击事件的时代──2.14~2.30MaBP可作为深入研究和划分地质历史中第三纪-第四纪界线的重要参考时代,有待科学家通过更多的发现和长期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