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整合空间结构与油气成藏综述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不整合是由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岩石三部分组成,在空间上具有三层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以及风化粘土层之下的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在上覆沉积物压实作用下岩性较致密,具有良好的封盖能力。不整合面之上的高孔渗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和不整合面之下裂隙、溶蚀孔洞发育的半风化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既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又可成为油气聚集的有效储层。由于构造部位、岩性等因素的影响,不整合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导致不整合油气藏成藏规律复杂,因此,不整合空间结构研究对不整合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文章简要介绍了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务川瓦厂坪铝土矿床的地质特征.重点从含矿层位下二叠统梁山组地层的分布、厚度变化;构造运动控制务-正-道地区古地理的变迁;褶皱构造控矿等几方面分析了与铝土矿成矿的关系,进而又对比了省内各铝土矿集区找矿勘探工作程度,综合分析了该区的找矿勘探潜力.认为务-正-道地区应存在大中型规模的铝土矿床,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之上的不整合面,下二叠统梁山组和向斜构造是其成矿的主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83.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整合带的结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之间发育碳酸盐岩不整合,不整合带是溶解作用发生的有利地带,可以作为烃类运移通道或油气聚集的场所。应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整合进行了研究。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整合输导体在流体运动特点上不整合面上、下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体流动场,不整合面下,流动孔隙主要由孔洞缝孔隙体系构成,因此,流体的运动属于复杂介质条件下的流体运动,而不整合面上的层状渗透性体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孔隙型介质,流体在其中的流动通常可以用达西定律加以描述。因此,不整合输导体中,流体从不整合面下向不整合面上运动,在流型上必然发生明显转换,这种转换对烃类的聚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4.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卫卫  查明  吴孔友 《地质学报》2008,82(2):247-253
本文论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聚特征以及不整合运聚油气的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划分为褶皱、断褶、削截、超覆和平行5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不整合纵向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整合发育部位及剖面形态的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5.
鄂西二叠纪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面粘土层中产丰富的牙形石,计有3属3种2未定种,标本色泽和被磨损特征等显示它们均为再沉积产物,通过对上述牙形石属种的演化特征、地质时限及产出层位的研究,认为该古岩溶不整合的形成时代为二叠纪Wordian晚期-Capitanian早期(M.aserrata带上部-M.postserrata带)。  相似文献   
86.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上三叠统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华北板块与古蒙古洋板块的交接处、金银别河至白水滩一带的一套变质的陆相碎屑岩,前人命名为白水滩组,时代归属早侏罗世。80年代末笔者在此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该地层中采到了Neoclamites sp.,Cycadocarpiclium sp.,Uniohuang bogouensis(?)等重要分子,同时发现其被二长花岗岩(U—Pb 192.7Ma)侵入,暂与小营子组对比,将其时代归属为晚三叠世。该套地层分为上下两段,即下部砾岩段和上部砂岩段;地层褶皱形态复杂,断裂构造发育,新老地质体相互推覆掩盖,构成独特的地质景观。  相似文献   
87.
本文在详细研究各类沉积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和鉴别古构造运动面性质的基础上,将黔桂地区的海西—印支构造阶段进而划分为3个构造古地理演化阶段:早海西(D—C_1)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中海西(C_2—P_1)的扬子陆块扩大和稳定沉降阶段;晚海西—早印支(P_2—T_2)的次生深海盆地形成和扩张阶段,从晚二叠世的半地堑式裂陷盆地系和基性火山活动的出现,到早、中三叠世次生深海盆地的发育,说明经历了长期镶嵌过程的扬子陆块再次被解体和开裂。  相似文献   
88.
扬子地块及其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争议较大,主要是对“地层不整合”和“磨拉石建造”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笔者据现代构造理论,对地壳变形和沉积建造的控制作用认为,地层不整合可以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初始阶段的裂谷期和裂谷期后,又可产生于造山作用过程;磨拉石建造应按构造动力学背景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和剪切型三类;它们分别代表了威尔逊旋回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89.
钻探勘查揭露表明,粤东北仁差盆地基底主要由古生代变质岩和文象花岗岩组成。为进一步查明其基底岩体形成的时代,提高对该地区地质演化的认识,对盆地内2个勘查钻孔内的文象花岗岩岩心取样,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谐和年龄为179±1Ma和186Ma。此结果表明,仁差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其为燕山期第一幕岩浆活动的产物。此年龄不仅加深了对仁差盆地形成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早侏罗世时期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资料。  相似文献   
90.
构造旋回与大地构造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旋回的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之一。但板块学说兴起以来,一些学者基于均变论的哲学思想,却试图抛弃构造旋回的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大规模、多学科地学观测,人们已认识到突变与灾变的重要性,认识到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的螺旋式向前发展的旋回演化论,才是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地质规律的有力武器。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一些学者常用地层年表,而不用构造旋回。然而,以生物地层学为主要依据的显生宙地层年表与构造旋回和构造岩浆事件并不完全耦合。这是因为,地层年表是在研究地球表生作用,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构造旋回则是地球内生作用,即壳、幔、核以及壳、幔、核不同层次间多层圈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录。一些学者在研究大地构造时,只用同位素年龄表示的构造事件,不使用构造旋回。然而,"事件"只是单个现象的呈现,只是构造发展的片段,旋回则阐明过程,反映事物发展中各"事件"(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演化的本质。事实上,威尔逊旋回的建立,已为构造旋回和构造事件之间的联系赋予了全新的科学内涵,这也是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一个光辉范例。一些学者由于对全球造山运动是否是同时性的质疑,认为建立全球统一构造年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可是,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其动态活动应该基本上同时的,在受同一地球动力系统控制的一个大区域内,构造运动在各地虽然不是完全同时,但却大致是同时的。北美、欧洲、亚洲加里东、华力西旋回的各次构造运动基本上可以互相对比,就是证明。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按照优先原则,将早古生代的构造旋回称为加里东旋回,将晚古生代的构造旋回称为华力西(海西)旋回。超大陆和超大陆旋回的提出,深化了构造旋回的研究,同时也为建立构造年表开辟了道路。目前已初步提出古元古代哥伦比亚、中元古代罗丁尼亚、新元古代冈瓦纳和显生宙潘吉亚等几个超大陆旋回,这样,我们便可以用超大陆旋回作为构造年表中最大一级的时间单位,每个超大陆旋回又可进一步分为几个旋回,如潘吉亚旋回可分为加里东、华力西两个旋回。我们相信,随着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深入,随着对固体地球系统和全球地质构造更加深入、全面、系统的观测研究,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像建立显生宙地层年表一样,建立起大区域以至全球的构造年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