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1.
卢俊义  余宏明 《探矿工程》2004,31(12):23-25
在对宁樟高速公路湖北段沿线一定范围的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从其发育特征、分布范围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了危险性现状评估,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为拟建项目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2.
以桂三高速公路高架桥右侧边坡工程为依托,研究开挖过程中碎石土高边坡的稳定性时空演变规律,对该边坡岩土体表面位移、深部位移、桩基承台变形及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并利用FLAC3D软件对该边坡进行稳定性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引起地下水位抬升,导致边坡坡脚处体积含水率逐渐升高,孔隙水压逐渐上升,基质吸力逐渐减小,稳定性逐渐降低;在监测期内,边坡地表累计沉降位移前期变化较大,中期呈现起伏状态,最终趋于稳定数值;抗滑桩累积沉降位移变形为先增大后减小,最终逐渐稳定;水位孔高程随时间变化呈先递减后增加的状态,最终趋于平缓;同时,测斜孔监测结果反映边坡深部12m处曾产生一定变形,但变形量较小,这与数值分析结果基本相符,说明采用抗滑桩加固碎石土高边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3.
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主干道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主干道建设对两侧景观格局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探索其影响机制对道路生态环境评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京沪高速公路(简称G2)为例,利用TM遥感影像,提取出1995、2000、2005和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图。同时,用缓冲区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别计算不同时段和地域段G2缓冲带景观数量结构特征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率;并结合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研究指数变化率与缓冲带距离的关系,据此判断G2对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G2沿线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程度与缓冲带距离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G2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呈现明显的“轴带”规律;(2)G2对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范围比自然生态脆弱区的道路建设更广,2000-2005年为6 km,2005-2010年扩大到9 km;(3)从整体来看,2005-2010年间的景观数量结构特征指数相关系数明显高于2000-2005年间,而景观格局指数相关系数则相反,“轴带”影响存在时间差异性;(4)从不同区域段来看,苏北和苏南段景观动态度相关系数均高于上海段,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域段,“轴带”影响更加显著;(5)通过对比道路沿线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段的相关景观特征指数变化率,并结合缓冲带分析和数量统计方法,较好地评估了交通主干道对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54.
As one part of the National Highway Network Planning in China, the Qinghai-Tibet Expressway (QTE) from Golmud to Lhasa will be built in the interio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across about 630 km of permafrost lands. Due to the problema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and permafrost, the frozen-soil roadbed of the QTE will be subjected to the more intense thermal disturbances due to the wider black surface.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or long-term thermal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will face more severe challenges than those in ordinary highways and railways in the same reg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practices, the QT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Project (EDP) was constructed in situ in the vicinity of the Beilu'he Permafrost Station in the interior of the QTP. In this paper, the anticipated problems of the proposed QTE project are enumerated,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 test sections for QTE EDP are describ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es occurring in each specific road structur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heat accumulation in the highway embankment is mainly due to the black bituminous pavement, but in the railway embankment with its gravel surfaces, it mainly comes from the side slopes. As a result, the net heat accumulation of the highway embankment is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ailway. In expressway, the heat accumulation is further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wider pavement so that significantly more heat will be accumulated in the roadbed beneath the centerline area. Thu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fro- zen-soil roadbed and the underlying permafrost of the QTE can be seriously threatened without proper engineering measures protection against thawing. Based on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from the operating Qinghai-Tibet Railway (QTR) and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QTH), combined with the predicted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transfer in an expressway embankment, nine kinds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for mitigating the thaw settlement of foundation soils through the cooling the roadbed soils were built and are being tested in the EDP. The design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EDP and the observed parameters were also described.  相似文献   
55.
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22  
蒋海兵  徐建刚  祁毅 《地理学报》2010,65(10):1287-1298
针对目前可达性研究技术的局限,设计网络分析与成本栅格加权集成法,并应用该方法生成高铁通车后城市等时圈图。利用日常可达性、潜力值与加权平均时间,比较有无京沪高铁两种情景下京沪地区中心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探讨高铁对中心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并采用场强模型计算高铁通车前后中心城市腹地范围。结果显示:高铁将扩展等时圈范围,实现城市日常可达性整体大幅优化,形成非均衡的时间收敛空间。高铁站点沿线成为时间收敛的最大受益者,它们的加权平均时间与潜力值变率高。在不同地理尺度下,高铁降低加权平均时间均衡性,对潜力值均衡性影响不一致。高铁扩大北京与上海的腹地,增强其区域辐射力。针对区域可达性变化,可达性变率高的城市可适时调整产业类型,变率低的城市可通过加强快速交通网络与高铁的衔接来提高可达性。  相似文献   
56.
京沪高速铁路是一条高标准、严要求的国家重大工程,为了使其顺利安全地运营,有必要对施工过程中全线的沉降信息进行动态监测,而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空间信息管理、分析、统计和共享上有着强大的优势。本文以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信息为核心数据,探讨了基于Google地图服务的京沪高速铁路沉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目的在于将京沪高铁沉降信息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大信息共享力度,起到真正的动态监测作用。已实现的京沪高速铁路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已在监测点数据与区段数据管理方面有了显著优势,结果表明: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动态管理和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57.
在利用TM 图像进行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大比例尺航空像片,对新疆和硕-库尔勒段高速公路正线及比较线进行路线工程地质调查,并结合钻探、触探,探地雷达测试,对路线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8.
利用2009—2019年吉林省27条主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资料,结合高速路段事故发生点对应的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运用SPSS算法中的k-均值聚类分析法、数据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法以及事故比等数理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交通事故与气象要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是事故高发季节,夏季次之,春、秋两季...  相似文献   
59.
蒙阴县京沪高速公路沿线破损山体治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蒙阴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破损山体治理模式,对京沪高速公路沿线破损山体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该文详细介绍了植生穴绿化技术、植生盆绿化技术和雕刻美化治理技术在蒙阴县京沪高速公路沿线破损山体治理中的应用,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日后养护中的注意事项,并探讨了治理工程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0.
于涛  陈昭  朱鹏宇 《地理科学》2012,(9):1041-1046
国际理论与实践表明高铁的建设能够推动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现阶段中国高铁大规模建设,与快速城市化同步推进,使得这一影响更为深刻和复杂。在高铁新城形成的过程中,高铁站点发挥了一个"放大器"的功能,推动了以高铁新城为主体的城市郊区化进程。以京沪高铁为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了以高铁新城为代表的郊区化模式特征:①大城市相对主动的郊区化;②规划建设的规模与定位偏高;③迅速改变城市原有空间格局等。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角度,利用城市政体理论分析了高铁驱动城市郊区化的内在机制。最后指出高铁对于城市郊区化的带动效应存在着选择性和不确定性,应从区域层面对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的定位及关系进行协调,将高铁新城的选址、规划、开发和建设纳入到城市整体空间发展的脉络之中,同时应加强高铁新城规划的公众参与,从而更好的利用高铁驱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