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39篇
地质学   18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2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81.
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遥感试验是进行遥感原理的验证、遥感模型与反演方法的发展、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推动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及其观测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应用的重要途径。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以滦河上游闪电河流域为核心试验区,以地球表层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和能量平衡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观测手段,针对不同典型地表类型开展全波段主被动协同遥感观测,研究异质地表和山地条件下像元尺度遥感关键参量的观测方案,研究重要水热参量的遥感方法及其同陆面/水文过程模型的结合,支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相关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其中,航空飞行遥感试验搭载L波段主被动一体化微波载荷、双角度热红外相机、四波段多光谱相机和高光谱成像仪进行协同观测,实现了土壤水分、组分温度、植被含水量、叶面积指数等地表参数以及湖泊、水库、湿地等的遥感监测;地面同步观测试验利用车载微波辐射计、地基雷达和光谱仪进行了典型地物如裸土、植被、水体、人工目标等的遥感观测,并按照样区—样方—样点的多尺度嵌套方案进行了地表参数的同步采样,获取了该地区关键地表参数的短时期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配合卫星和机载观测,在闪电河流域完成了土壤温湿度、地表水热通量、地表辐射四分量、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地面观测网络的建设,为验证地表辐射/散射遥感模型,发展、优化和验证水热参量遥感反演算法,研究地表水热参量尺度效应与尺度转化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将促进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的理解及其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和反馈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82.
最佳管理措施(BMP)是治理流域土壤侵蚀、非点源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流域过程模拟的情景优化方法可得到综合效益近似最优的BMP空间配置方案集。目前用于配置BMP的空间单元(如子流域、水文响应单元、地块、坡位)均不能有效地综合体现BMP与地形部位间的空间关系以及同一地形部位内不同土地利用斑块上的BMP差异。本文提出将坡位单元与地块单元叠加生成的坡位-地块单元作为BMP空间配置单元,结合分布式流域建模框架SEIMS和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II建立一套流域BMP空间优化配置方法。以江苏省溧阳市中田舍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治理为例,选取减量施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生态林草4种典型BMP,以最大化总氮削减率、最小化经济成本为优化目标,分别采用坡位单元、地块单元、坡位-地块单元进行情景优化。结果表明:相比坡位单元和地块单元,采用坡位-地块单元可获得最多具有近似最优综合效益的BMP情景,定量评价解集分布性和收敛性的Hypervolume指数分别提升了7%和4%,且BMP在空间上分布更加精细、配置更加灵活。本文方法可有效、合理地优化流域最佳管理措施的空间配置,为流域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83.
水土保持系列专题制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土保持图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工作总结出了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水土保持系列专题制图技术思路,以邙山小流域为例对水土保持制系列制图进行了具体实践,给出了部分水土保持专题图示例,对今后进行水土保持制图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4.
西北内陆河流域治理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受到广泛关注。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最为严重的民勤绿洲为研究区,结合历史文献数据、问卷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对比分析石羊河流域治理政策实施初期和实施7 a后农户开荒、用水、种植行为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对农户行为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政策实施7 a上游来水量累积增加了4.44亿m3;农户停止了开荒行为,人均耕地由≥ 0.33 hm2减少到 ≤0.17 hm2,农户用井水灌溉的比例减少17.9%,灌溉方式向更节水的沟灌、膜上灌、喷灌发展;农户减少耗水作物小麦与籽瓜的选择频数和种植面积;生态移民迁出1.05万人,平均每年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5.61万人。(2)近60%的农户认为该区整体生态环境变好,且荒漠化遥感监测显示2013年该区重度、中度和轻度荒漠化面积分别减少0.24%、5.35%、3.5%。近90%的农户认为环境的改善与流域治理有关。  相似文献   
885.
在神府-东胜矿区人为泥石流沟道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43条典型泥石流样沟,在1:10000地形图及卫片上进行了形态要素量测,应用流域地貌分析原理,对43条样沟各形态要素进行了剖析及关联度评价,并进行了泥石流沟道发育阶段的信息维分析,所得结论为:半干旱地区的人为泥石流沟道地势比沿程变化奇特,以形成区比降最大,区别于自然泥石流沟道;沟道分区面积比以汇水区面积最大,明显区别于湿润地区;流域形状以扇形为主,沟道给养面积较大,崎岖系数不甚太大是半干旱地区人为泥石流沟道的独特之处,泥石流沟道发育以幼、青年期为主,最后得出了以沟道比降为主因子的各形态要素的主次排序。  相似文献   
886.
加吾矿区地处青藏高原区内柴达木盆地东缘区的青海南山微造山带内,为保障该区矿产资源勘查及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预防矿区内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开展矿区泥石流灾害详查工作,尤其是针对矿区重点工作区玛日当沟流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建立了对该流域泥石流灾害发育背景的充分认识,并对该流域泥石流分区特征作了系统描述.在...  相似文献   
887.
湖泊及流域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湖泊及流域科学学科发展回顾与进展 1.1 湖泊及流域科学发展的历程 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江湖流域,使之成为全球人口、经济与城市密集区.然而,人类长期的生息运作,使湖泊及流域系统不断发生着巨大变化,导致资源结构性短缺矛盾逐渐加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日趋脆弱;灾害频发损失剧增;湖泊及流域上中下游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断尖锐等,成为区域人-地关系最为紧张和复杂的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888.
太湖流域漕桥河小流域水环境容量估算及污染物削减分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利民  刘洋  孙卫红  边博 《湖泊科学》2009,21(4):502-508
太湖流域漕桥河区域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成为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基于漕桥河小流域和水质污染分段的特征,计算了研究区域的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河流污染分段控制和流域管理的水环境容量控制模式,建立河流氮磷污染控制的可操作性措施,从而确定重点工程和措施实施的年度计划,形成污染源年度削减方案,可为小流域污染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9.
鄱阳湖区乐安河流域营养盐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夏雨  鄢帮有  方豫 《湖泊科学》2015,27(2):282-288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2000年后其水系和湖体水质总体都呈下降趋势.以鄱阳湖流域内的典型流域——乐安河流域为例,初步分析了流域内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污染成分及其对污染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氮比磷对水质影响更明显,氮的3种物质形态中硝态氮(NO-3-N)含量最高,对水质影响也最大.根据总氮和NO-3-N浓度差异可将流域内的水质分为4个区域,从上游到下游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升高,最上游为Ⅱ类水质,而最下游的总氮浓度接近Ⅳ类水标准.3年监测期内降雨量和强度的变化导致氮、磷浓度的巨大差异,林地对面源污染物有较好的消减作用,而农田的氮、磷流失是营养物产生的主要来源,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事活动对土壤氮、磷的干扰是导致氮、磷浓度年内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削减流域内营养盐的产生、减少入湖河流携带污染物总量是改善鄱阳湖水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90.
Large wood (LW) is a ubiquitous feature in rivers of forested watersheds worldwide, and its importance for river diversity has been recognized for several decades. Although the role of LW in fluvial dynamics has been extensively documented, there is a need to better quantify the most significant components of LW budgets at the river scale. 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to quantify each component (input, accumulation, and output) of a LW budget at the reach and watershed scales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i.e. a 50‐year period, decadal cycle, and interannual cycle). The LW budget was quantified by measuring the volumes of LW inputs, accumulations, and outputs within river sections that were finally evacuated from the watershed. The study site included three unusually large but natural wood rafts in the delta of the Saint‐Jean River (SJR; Québec, Canada) that have accumulated all LW exported from the watershed for the last 50 years. We observed an increase in fluvial dynamics since 2004, which led to larger LW recruitment and a greater LW volume trapped in the river corridor, suggesting that the system is not in equilibrium in terms of the wood budget but is rather recovering from previous human pressures as well as adjusting to hydroclimatic changes. The results reveal the large variability in the LW budget dynamics during the 50‐year period and allow us to examine the eco‐hydromorphological trajectory that highlights key variables (discharge, erosion rates, bar surface area, sinuosity, wood mobility, and wood retention). Knowledge on the dynamics of these variables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future trajectories of LW dynamics and fluvial dynamics in gravel‐bed rivers. Extreme events (flood and ice‐mel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LW dynamics in the SJR river system.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