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1104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71.
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自渐新世以来,不断发生自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从而对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的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南北向河流的阶地高差自北东向南西逐渐降低;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使水系同步发生异常弯曲;主河道向西南方向迁移,紧逼西南岸;河道两岸水系和河谷地貌发育不对称;现代地壳形变资料表明,阿尔泰山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仍在继续,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认为由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是欧亚大陆阿尔泰山脉西南麓隆升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2.
山东省菏泽凸起地热田岩溶地热水水化学水平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A-A'和B-B'两条路径,采用Piper三线图解、Schoeller图解、Na-K-Mg平衡图解、饱和指数计算评价等方法,研究山东菏泽凸起地热田地热水沿路径上的循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沿A-A'、B-B'剖面岩溶冷水→岩溶热水,水化学类型由SO4?HCO3-Ca?Mg?Na或SO4?HCO...  相似文献   
73.
Much geological research has illustrated the transition of paleoenvironmental patterns during the Cenozoic from a planetary-wind-dominant type to a monsoon-dominant type, indicating the init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inland-type aridity. However, there is a dispute about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transition, especially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uplift and the Paratethys Sea retreat. Thirty numerica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land-sea distributions and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topography conditions are performed here to simulate the evolution of climate belts with emphasis on changes in the rain band, and these are compared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paleoenvironmental patterns during the Cenozoic recovered by geological record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simulations and the ge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 and the Paratethys Sea retrea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nsoon-dominant environmental pattern. Furthermore, the simulations show the monsoon-dominant environmental pattern comes into being when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reaches 1000–2000 m high and the Paratethys Sea retreats to the Turan Plate.  相似文献   
74.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0·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峨眉山地幔柱上升的沉积响应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下伏茅口组的部分缺失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快速上升及其所形成的地壳穹状隆起造成的。对该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记录的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之下零星发育一套碎屑岩系,其主要分布在穹状隆起的边缘。在隆起西缘盐源平川一带,为一岩性以砾岩、砂岩为主的低位水下扇;在隆起的东北缘普格、巧家、武定一带,峨眉山玄武岩之下发育一层砾石,主要为茅口组灰岩的灰岩质砾岩;昆明西山地区的灰岩质砾岩中灰岩砾石的磨圆较好,可能代表古河谷沉积。在茅口组顶部古剥蚀面上还零星可见一层厚几米至十几米残积相碎屑岩或底砾岩。上述碎屑岩系的厘定及对其空间分布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地壳发生快速穹状抬升,碎屑岩是峨眉山地幔柱上升造成的沉积响应;地幔柱的上升还造成上扬子中、晚二叠世区域岩相古地理的突变和隆起区古喀斯特的形成。这些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形成机制提供了进一步佐证,同时深化了对晚古生代上扬子西缘构造的认识。  相似文献   
76.
晚更新世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构造地貌与新构造特征,推算了晚更新世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不同地段平均构造抬升速率不同,金牛山断裂以东地区为0.15mm/a,断裂以西地区为0.50mm/a,龙口盆地2.4万年前后曾发生过幅度7 ̄9m的断陷。此外,同一地段不时段的抬升速率也有差异,但非常接近平均速率。  相似文献   
77.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负压)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金博  刘震  张荣新  郭锋 《地球学报》2004,25(3):351-356
在沉积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异常压力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愈显密切,而异常压力不仅仅是指异常高压,国内外在发现许多异常高压油气藏的同时,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异常低压油气藏,而且异常低压在世界许多盆地中均有分布。因此,深入研究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同样重要和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异常低压的概念、特征和分类,详细分析了异常低压的形成机制:地层剥蚀卸载后的弹性回返(反弹)作用、流体的供排不平衡、轻烃的扩散作用、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压力释放作用、渗透作用和温度变化等;最后论述了异常低压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
特提斯洋壳在青藏隆升中所起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幔对流使特提斯洋壳显示为刚性的整体性,并以“抽屉式”插入到青藏陆壳之下,使之第一次隆升,之后受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刚性地块的阻抗,发生强烈的褶,断,叠作用,使青藏陆壳第二次隆升,同时,莫霍面下沉,褶断,从而形成了今天整个青藏高原的地质特征和地理形态。  相似文献   
79.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总被引:98,自引:2,他引:98  
青藏高原夹持于土兰、塔里木、华北、扬子与印度等刚性地块之间,在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构造上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系统。白垩纪晚期到始新世,高原开始了一个地壳缩短、加厚和不断隆升的新阶段。高原隆升可以划分为俯冲碰撞隆升、汇聚挤压隆升和均衡调整隆升3个阶段。高原地壳的加厚、缩短是在压应力作用下通过不同层次物质以不同的运动形式实现的,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概括为“陆内汇聚-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整”的隆升模式。  相似文献   
80.
A laboratory setup wa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irregular wave uplift loads on exposed high-pile jetties.It is shown that the dimensionless uplift load increases to the maximum with an increasing relative clearance and then decreases.The relative cleara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peak force is linked to a range from 0.4 to 0.8.When the relative clearance exceeds a certain value,the wave can not reach the underside of the deck and the force becomes zero.Distinct trends of dimensionless force with a relative width of deck show that the force tends to decrease as the relative deck width increases,and then the decrease slows down after the relative deck width increases or decreases to a certain value.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length associated with the maximum uplift force is equivalent to the wave contact width x.When x is larger than the width of deck B,it is taken as B.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loads obeys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The results from the analyses of the real data suggest a new dimensionless prediction model on wave-in-deck uplift loads and the conversion ratio between wave loads at different exceedance probabilities.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new prediction model and the existing widely used three prediction models.These results are used as useful references for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jet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