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912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澄江生物群分子在贵州遵义牛蹄塘组发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澄江生物群是认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窗口,它的分布范围一直仅限于滇东地区,员近在贵州遵义松林牛蹄塘组底部页岩中发现有Naronia,Archotuba Conoidalis,Isaxys,Perpicaris,Lingulepis,Tsunyidiscus,Scenella,水母状化石(medusiform fossil),海绵动物化石Leptomitus,类似半索动物秆壁虫Rhabdopleura化石,软舌螺类Hyolithids,宏观藻类和疑源类化石Zunyiphyton perelegans Yang et Zhao,1999,Yuknessia sp.,Longenema Ding,1996,Sphaerocongregus variabilis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澄江生物群分子,这是云南省外澄江生物群分子的新发现。由于生物群之下40m处还产大量海绵动物、高肌虫和藻类化石等组成的松林生物群,其上又有下寒武统明心寺组古杯动物群,因此,这一生物群的发现对研究早寒武世生物的演化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对澄江生物群的古生态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2.
华北地台在晚寒武世为一个较为典型的缓坡型台地。在其北部地层中,以发育风暴砾屑灰岩及生物丘灰岩闻名,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在该套地层中,深缓坡相泥岩和泥灰岩与浅缓坡相颗粒灰岩和泥粒灰岩一起构成若干潮下型碳酸盐米级旋回,这些米级旋回本身即为有序的异成因岩相序列而成为基本工作单元。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米级旋回形成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反映了三级层序本身是一个与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相关的、环境加深和变浅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相序列根据这些特征,在华北地台北部晚寒武世地层中可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从北向南,相变为一套白云岩,其中三级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则发育较多的潮坪相白云岩以及由其构成的环潮坪型米级旋回。这些层序的典型特征是:层序界面为淹没不整合面,层序的相序序列以“深缓坡相—浅缓坡相”为特征,从而构成特殊的“CS(?) HST”序列;而在华北地台南部,层序界面多为暴露间断面,层序的相序组构多以“缓坡相—潮坪相”为特征。从北向南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富有规律性的层序地层格架。从旋回到层序、从岩相序列到沉积相序列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作为基本工作单元,米级旋回实际上是由“间断—加积作用”旋回机制所形成的岩相序列,由米级旋回的有序叠加形式所构成的三级层序则是一个沉积相序列。由各剖面点的古水深变化曲线,可以定性地综合出华北地台晚寒武世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北美晚寒武世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对比,既存在相似性更存在差异性,说明了长周期海平面变化既受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同时也受区域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3.
The Lower Cambrian Saint Petersburg blue clays are composed of predominant illite and chlorite, sometimes accompanied by kaolinite. The <0.1 μm fraction has a high content of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s.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is more than 50% of clay particles and about 30% of silts. These blue clays correspond to plastic (and soft) clays; they may be compared to the Callovian clays of Bure (France), where storage of natural waste is envisaged. To cite this article: M. Arnould et al., C. R. Geoscience 334 (2002) 1135–1140.

Résumé

Les « argiles bleues » du Cambrien Inférieur de Saint-Pétersbourg sont constituées d'illite dominante et de chlorite, avec parfois présence de kaolinite. Des interstratifiés illite/montmorillonite sont très abondants dans la phase <0,1 μm. Du point de vue granulométrique, outre plus de 50% de particules argileuses, il existe une phase silteuse de l'ordre de 30%. Du point de vue pétrophysique, ce sont des argiles plastiques, de consistance molle. Elles sont subhorizontales et ont jusqu'à 116 m d'épaisseur. Outre l'absence de métamorphisme, malgré leur âge, leur caractère le plus remarquable est leur réseau de fracturation, bien observable en carrière. Les joints sont nets, sans remplissage ni cimentation. Les plans verticaux sont particulièrement développés. Le volume unitaire des blocs de matrice ne dépasse guère 1 m3. Des traces d'oxydation témoignent de circulations d'eau. Ces argiles silteuses anciennes peuvent aider à mieux connaı̂tre et comprendre les argilites silteuses épigénétiques calloviennes du site de Bure (Haute-Marne, France), où un stockage souterrain de déchets nucléaires est envisagé. Pour citer cet article : M. Arnould et al., C. R. Geoscience 334 (2002) 1135–1140.  相似文献   
954.
955.
近年作者(1988—1990)在辽阳兰家寒武纪崮山组发现了笔石生物群,新建Dendrograptusliaoyiangensis sp.nov..D.liaoyiangensis latus subsp.nov.,Callograptus lanjiaensis sp.nov.。其特征为笔石个体小,枝短粗,具附着盘,胞管简单,固着底栖,分布局限,具有地方色彩,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笔石生物群。根据前人研究结果(穆恩之、林尧坤)和作者的研究认为,寒武系风山组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是原始漂浮笔石,在太子河流域出现层位最低;凤山组燕州段笔石属底栖和漂浮的混合生态笔石群。同时作者在辽东半岛南部寒武系凤山组湾湾沟段和下楸树沟段发现笔石生物群,新建Dictyonema jin-zhouense sp.nov.Callograptus viminalis sp.nov.C.lashushanensis sp.nov.。作者的研究表明,太子河流域寒武系崮山组的笔石是最古老的笔石,因而太子河流域很可能是太平洋型和大西洋型笔石动物群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956.
彭向东 《地层学杂志》2005,29(11):454-457
在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在原来划为震旦系什那干群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确切的寒武纪化石,特别是大青山地区,在紧邻不整合面处就发现了早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因此该套地层应为下寒武统色麻沟组,而并非震旦系什那干群。同时在对色尔腾山地区震旦系什那干群进行厘定后,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缺失震旦系沉积。这一认识将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和地壳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7.
浙西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事件沉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对浙西寒武系碳酸盐岩做系统调查时发现,在开化裴岭脚产出的大陈岭组碳酸盐岩中含有大量的液化泥晶脉、微同生变形构造、角砾岩及与之伴生的浊积岩等典型的地震-海啸沉积标志。根据震积岩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该地大陈岭期的地震活动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以震积岩(A,液化亮晶脉和泥晶脉)、啸积岩(B,具丘状层理或平行层理的内碎屑白云质灰岩)、震浊积岩(C,具递变层理或鲍马序列且层面上有槽模构造的砾屑白云质灰岩或砂屑白云质灰岩)和背景沉积(D)组成的A-B-C-D沉积序列为特征;第二期为震积岩(A,液化亮晶脉和泥晶脉、震裂岩、震褶岩和内碎屑角砾岩等)和沉积背景(D)组成的A-D沉积序列。而在常山白石和芳村的大陈岭组剖面,上述特征不明显,但局部能看到液化变形构造。往南东至江山的碓边则不见震积岩特征。从震积岩的分布上分析,浙西大陈岭期的地震活动不受控于江绍深断裂,应与开化—淳安大断裂的形成有关,是开化—淳安大断裂形成于早古生代的一个证据。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确凿的后震旦纪的“Molartooth”。  相似文献   
958.
孙学通  姚慧 《新疆地质》2005,23(1):50-54
湖南新晃县应溪重晶石矿床赋存于贡溪复式向斜的早寒武世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该向斜断层复杂.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矿石与围岩都含有钡长石.矿石与围岩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Mo、V、Pb等微量元素强烈富集而大离子与高场强元素含量很低;矿石样品中U/Th比值大于1;矿床围岩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这些特征揭示该矿床是热水沉积型矿床.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为成矿热液提供了上涌通道;上升热液为矿床提供了钡离子,海水提供了硫酸根离子.在氧化条件下,钡离子与硫酸盐离子结合形成了重晶石矿床.  相似文献   
959.
贵州金鼎山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贵州遵义金鼎山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做了成分检测,并进行了岩石氯仿抽提物中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黑色岩系属生油岩,且为腐泥型和混合型生油岩,以腐泥型为主;黑色岩系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生低等菌、藻类生物;黑色岩系姥姣烷与植烷比值、岩性和生物特征指示其形成于一种缺氧还原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60.
穆家庄铜矿床位于南秦岭造山带柞(水)山(阳)地区的泥盆系中.矿体产于红岩寺-黑山复式向斜南翼金井河-胡家沟次级背斜南翼近轴部断裂中,赋矿岩石为泥盆系青石垭组中上部白云质岩,其空间展布明显受背斜陡倾南翼(倒转翼)近轴部的层间断裂-裂隙带构造控制,矿石主要有团块状和网脉状,其后生成矿现象非常明显.本文从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出发,来探讨产于秦岭泥盆系中铜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等问题.研究表明,穆家庄铜矿矿石铅和近矿围岩岩石铅具有极高的放射性成因铅特点.通过对矿石铅、近矿围岩岩石铅与测定的寒武系碳硅质岩岩石全岩铅进行综合对比,发现它们的组成特征类似,说明穆家庄铜矿铅源来自于寒武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