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5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31.
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区的雨季岩溶溶蚀速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岩溶溶蚀速率,前人在研究中肯定了岩溶区内CO2浓度的时空变化对溶蚀速率的驱动作用,然而不同的植被条件产生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和变化对溶蚀速率的方向和强度也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野外溶蚀标准试片法,测试得出重庆金佛山岩溶区碧潭泉和水房泉两泉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5个测试点的雨季绝对溶蚀量和平均面积溶蚀量.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条件甚至同一植被类型下不同海拔下岩溶区石灰岩标准试片的溶蚀速率都存在较大差异,5个测试点溶蚀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水房泉竹林地、水房泉林地、水房泉草地、碧潭泉林地、碧潭泉灌草丛.通过测试点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研究区研究时间内的降雨量、温度差异的基础上,除了土壤CO2浓度,土壤有机质也是控制金佛山两泉域岩溶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32.
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廖和平  彭征  洪惠坤  程希 《地理研究》2007,26(6):1137-1146
本文采用以城市土地利用年均扩展指数来表征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及其空间差异、以关联度系数来刻画要素因子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机制的研究思路,初步构建了一种以城市土地利用面积、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其他因素相结合的指标系统,以此定量揭示城市空间扩展动态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的评价方法。通过对重庆市1997年直辖以来近10年的城市空间扩展实证研究表明,重庆城市由直辖初期的"极核式"空间布局逐步发展成为由"分散集团式"和"集中型同心圆式"组合成的复合式空间格局。而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是重庆市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原因,政府引导下的大型项目建设及市场导向的乡村工业化建设过程,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要素和扩展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33.
为了深入认识同时段内发生的两场森林火灾蔓延特征以及大气、地形等对不同林火行为的影响,进而为多起林火扑灭火工作提供科学支撑,选取 2022年8月17日发生在涪陵两场森林火灾,利用高分辨率地理信息、植被数据和气象数据对两场林火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运用林火-大气耦合WRF Fire(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Fire Module)模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①受深厚高压控制,两场林火是在持续高温、干燥背景下发生的,气象干旱等级达到重旱,火险气象等级高。②模式模拟风向风速变化与实况较为一致,基本体现出火场风向和风速突变,表明WRF Fire模式可以较准确地再现火场蔓延情况。③基于林火蔓延特征时间和空间变化可将大梁山林火发展分为6个阶段、北山坪林火分为4个阶段,造成直线距离相隔4.4 km两个火场蔓延发展程度不同的原因在于地形差异造成的局地风场差异。  相似文献   
434.
刘平  韩忠华  聂坤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23-2024030023
黔北—渝南大竹园组(C2d)与黔东南凯里—黄平地区梁山组(P2l),都是铝土矿含矿岩系,均产有丰富的孢子花粉。基于孢粉学研究,推测大竹园组孢粉应产于“石炭纪”,结合大竹园组与下伏上石炭统黄龙组(C2h)或下志留统韩家店组(S1hj),以及上覆中二叠统梁山组(P2l),皆为假整合接触等地质特征,推测大竹园组沉积时代大致为晚石炭世逍遥期,即卡西莫夫期—格舍尔期。黔北—渝南大竹园组上覆梁山组与凯里—黄平地区梁山组孢粉丰度较高,基于孢粉组合,推测其沉积时代皆为中二叠世罗甸期早期,即空谷期早期。依据岩石地层特征和化石组合,笔者等认为《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铝土矿》(2019)第六章“凯里式铝土矿”中,中二叠统梁山组(P2l)即为原梁山组上段的碳质页岩、煤层及砂岩等,该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P1d)”,应为原梁山组中段的铝土矿、铝土岩等及下段的铁质黏土岩、菱铁矿层等,其沉积时代不应为“早二叠世紫松期晚期—隆林期”,即撒克马尔期—亚丁斯克期,而应为中二叠世罗甸期早期,即空谷期早期。  相似文献   
435.
正20140962 Chen Fenning(Xi’a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Xi’an710054,China);Chen Ruiming Late Miocene-Early Pleistocene Ostracoda Fauna of Gyirong Basin,Southern Tibet(Acta Geologica Sinica,ISSN0001-5717,CN11-1951/P,87(6),2013,p.872-886,6illus.,56refs.)  相似文献   
436.
AUTHORS INDEX     
正An Chengbang 20141016Bai Daoyuan 20140594Bai Ru 20140890Bai Yunshan 20140707Ban Junsheng 20141251Bao Xijie 20141074Bian Fei 20140708Bian Ruikang 20140891Bie Xiaojuan 20141075Cai Jinhui 20140806Cai Xiaoju 20141153Cao Huawen 20140709Cao Hui 20140807Cao Junfeng 20141163Cao Lingmin 20140634Cao Xianzhi 20140595Cao Xingsong 20141164  相似文献   
437.
葸瑞  蒋勇军  吴金权 《地质论评》2015,61(3):579-586
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对于保护岩溶地下水水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是以现有的水文地质为基础,然而气候变化对岩溶地下水的脆弱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COPK模型评价2008~2012年降水变化条件下重庆青木关流域岩溶地下水的脆弱性及变化。结果表明,流域地下水脆弱性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洼地槽谷地区;流域降水变化对其脆弱性产生明显影响,降水量和极端降雨事件的增加使得岩溶地下水脆弱性高的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438.
奥陶纪末的赫南特期爆发全球冰川事件,渝东南-黔北地区赫南特期沉积的观音桥组,从岩相、古生物组合、古环境等方面表现出该地区对赫南特期冰川事件的响应。通过对观音桥组沉积特征的分析,发现其主要分为3类:一类为颗粒灰岩,细分为泥晶生屑砂屑灰岩和亮晶鲕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等,含珊瑚等化石,代表了中高能量的浅滩环境;一类主要为粉砂质灰岩、粉砂质泥灰岩组合,含腕足类及三叶虫动物群,沉积环境为潮坪。这两类是近岸沉积,主要受相对海平面下降的影响。另一类为形成于浅海陆棚环境的混合岩相,包括泥灰岩与钙质泥岩组合、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组合及含炭泥灰岩;生物包括三叶虫、笔石及腕足等,尤其是标志性冷水型Hirnantia动物群的短暂繁盛,表明其受海水温度变凉的影响较大。潮坪靠近黔中古陆分布,局部发育浅滩,远离古陆变为浅海陆棚环境。总体上,观音桥组沉积环境比五峰组与龙马溪组黑色笔石相页岩的缺氧滞留深水陆棚环境更浅、相对海平面及水温更低,是赫南特期冰川事件直接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9.
耕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有深刻影响。利用重庆市酉阳县、武隆县、巫山县3个县12个典型村972份有效农户调查样本,基于货币额衡量生产成本,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同时综合价值形态指标与实物形态指标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内部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山区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劳动集约度、资本集约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基本呈现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基本型缺失型的关系;2研究区正经历着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过程,农户生计多样化显著,但生计多样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耕地集约度的降低;3农业生产补贴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对自然资产型农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故农业发展政策应集中在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前提是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440.
中国考古中发现有弋射活动图像、弋射专用平头箭镞,但一直未发现弋射所获飞禽遗骸.近期,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29°33′13″N,106°34′46″E)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了一批宋代时期的鸿雁骨骼和早期人类弋射痕迹.骨骼材料包括有胸骨、锁骨、肋骨、肱骨、尺骨、胫骨等,较多骨骼保存比较完整.骨骼测量数据包括:胸骨完整长度为145.2~ 148.8mm,肱骨完整长度为161.0mm,胫骨完整长度为144.0~ 147.0mm等.弋射,是中国先秦至宋元时期针对捕获飞禽而长期延续的专业射猎活动.通过对鸿雁骨骼表面进行显微观测分析,发现有些骨骼上保存有弋射用平头箭镞所造成的破损性孔洞.其破损特征为:箭镞入口处孔洞痕较小,痕迹边缘平滑,痕迹周缘局部呈现向内压入式破裂;箭镞出口处孔洞因受到撞击力放射性扩散,出口面积明显大于入口面积.从箭镞出口处观察,孔洞壁面因平头箭镞撞击,造成局部骨骼呈现碎屑性剥落,使洞壁形态为坡面状;部分碎屑因有骨质纤维与洞壁相连接,所以现在在洞壁坡面上,仍然可以观察到有部分保留的骨质碎屑.弋射用平头箭镞在鸿雁胸骨上留下的孔洞,其整体形态为人口小、出口大的“喇叭口状”.历史时期,鸿雁冬季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避寒、觅食,夏季北迁至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栖息、繁殖,其规律性迁徙及集群性活动,成为中国古代先民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境参照,并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载体.鸿雁在很早就被人工驯化为中国鹅,成为中国重要的肉蛋家禽品种.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鸿雁骨骼的批量出现,是我国考古工作中第一次发现鸿雁骨骼.该批实物资料为分析和认识中国历史时期鸿雁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