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3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220篇
地球物理   307篇
地质学   448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2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4拟庸蝶食性的对应分析2.4.1观察量和变量的分组观察量(捕食鱼类)依不同季节(冬、夏季)、不同性别(雌雄性)和不同性成熟状态(幼鱼和成鱼)来分组,因此得到8(23)个观察量。对应分析的变量(饵料)首先根据个体生态的不同分为6个类型:游走多毛类,隐居多毛类,双壳类,不大游动的甲壳类(端足目和等足目),爬行甲壳类(十足国短尾部)和棘皮动物。其他6个类型的饵料生物(类、纽虫类、小型游泳甲壳类、腔肠动物、鱼类及苔藓虫类顺在分组时剔除,其原因为它们的出现可能少了些。考虑到捕食鱼类和饵料双壳类贝壳厚度…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表层沉积硅藻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渤海湾潮间带4条长度为2~3 km的测线的1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硅藻,结合前人在浅海区(低潮线以下至水深约30 m处)1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硅藻资料,发现并统计了分属于21属的46种硅藻。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将渤海湾潮间带及浅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初步划分为3个组合。其中,组合Ⅰ为条纹—柱状小环藻-圆筛藻组合,分布在以泥质为主的潮间带区;组合Ⅱ为双眉藻-曲壳藻组合,分布在砂质为主的潮间带区;组合Ⅲ为条纹—柱状小环藻-菱形藻-圆筛藻-具槽直链藻组合,分布在浅海区。从潮间带向浅海区,随水深的增加,呈现出条纹—柱状小环藻数量减少、具槽直链藻数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依据黄、东海环流的的动力学模型 ,运用“流速分解法”对黄、东海正压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冬季黄海正压环流主要受风应力影响 ,基本形态为黄海暖流由济州岛西南进入南黄海中部 ,其东西两侧分别为两支向南流动的沿岸流 ;夏季主要受到潮致体力的影响 ,为一逆时针涡旋。东海环流主要是边界力作用驱动的结果 ,东海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较稳定。冬季风应力对东海环流表层流场有消弱作用 ,在夏季则有一定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专家系统和灰色统计方法,初步建立了一套水库鱼产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体系和指标标准体系,首次给出了比较系统和具有普适意义的评价方案;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综合定量评价模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评价中由于多指标重迭、交错造成的难判、误判问题,为水库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a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combining FEM incemental technique with limit analysis concept is proposed for the study of the static strength of offshore platform in collision. Large deformation and plasticity are accounted for and the limit yield surface expressed by generalized stress for a tubular section is derived. The modified stiffness matrix of space beam element is formulated by Plastic Node Method. The buckling behavior of beam columns can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t can trace the generation of plastic hinges during loading and finally the ultimate strength of offshore platform against collision is obtained.  相似文献   
16.
Utilizing a hull-mounted, multinarrow beam echosounder onboard RV Polarstern, we measured variation of acoustic backscatter with incidence angles at two different sites in the Southern Oceans (Agulhas Plateau and the Riiser Larsen Sea). We modeled the data, using a composite roughness model, including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roughness and sediment volume roughness parameters. The model effectively uses the near normal incidence angle backscatter to determine the seafloor inte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s employing Helmholtz-Kirchhoff theory. Beyond 20° incidence angles, an application of Rayleigh-Rice theory is made by using a necessary splicing technique (combining both of the theories at 20° incidence angle). The estimated interface and volume roughness parameters are found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known area geology.  相似文献   
17.
分离入射波与反射波的解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永学  彭静萍等 《海洋工程》2003,21(1):42-46,52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入射波和反射波的解析方法(AM)。利用两点处的 波高信息,运用Hilbert变换得到波浪信号在复域内的解析表达式,不需要计算合成波高和相位差即可实现信号的分离。根据分离结果,可以精确地估计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幅值以及反射系数等参数,能够获得入射波与反射波之间的相位信息,并且可方便地用于不规则波的分离。文中通过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实验对AM法进行了检验,所得的结果与实际值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取K_2 S_2O_8氧化法,研究了氧化条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的最佳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干扰及消除方法。利用本法测定天然水中总氮回收率100±2%,检出限为0.010mg·dm~(-3)。方法快速准确,与Kjedahl法相比可提高工效27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雷达观测结果,发现近海海面上的水汽向上输送随季节而变化,由于季节的变化和不同的天气情况,海表面大气现象在雷达中有不同的显示,根据这些显示得到了不同的信息,由此而得出春秋两季海表面水汽向上输送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