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Understanding the sedi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sulting scour around coastal structures such as pile breakwaters under local extreme wave conditions is important for the foundation safety of various coastal structures. This study reports a wave-flume experiment investigating the scour induced by solitary waves at a pile breakwater, which consists of a row of closely spaced large piles. A wave blacking gate with a simple operation procedure in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eliminate possible multiple reflections of the solitary wave inside the flume. An underwater laser scanner and a point probe were used in combination to provide high-resolution data of the bed profile around the pile breakwater. Effects of incident wave height and local water depth on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the maximum deposition height and the total scour and deposition volumes were examined. An existing empirical formula describ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cour at a single pile in current or waves was extended to describe the scour at the pile breakwater under the action of multiple solitary waves, and new empirical coefficients were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formula to the new experimental data to estimate the equilibrium scour depth. It appears that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and the total scour volume are two reliable quantities for validation of numerical models developed for the scour around pile breakwaters under highly nonlinear wav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2.
深基坑监测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梅 《城市地质》2015,(Z2):57-61
随着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的增多,深基坑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深基坑的施工安全,防止深基坑开挖影响周围建筑物、道路、设施及地下管线的安全,在基坑施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按照规范要求必须进行基坑监测。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深基坑监测的基本要求和施测方法,确保施工质量及基坑周边的安全。  相似文献   
93.
地铁换乘站基坑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变形及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尽管流固耦合与非流固耦合分析结果有一定差异,但现有地铁换乘站基坑开挖变形计算中较少考虑流固耦合作用。本文针对济南长途汽车站地铁换乘站进行基坑变形分析,建立了考虑流固耦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模拟结果,确定出地连墙最大侧向位移及地面沉降最大值发生的位置,并对地铁换乘站基坑变形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地下工程基坑分析计算和施工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伊宁县北山坡风成黄土的分布、颗粒组成、含水量变化特征、渗透性、湿陷性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工程地质特性,为工农业生产与工程建设场地选择和地基处理方面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95.
通过现场振冲砂桩施工及标贯试验,围绕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砂桩的合理间距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各种试验工况中,1.4m工况的桩间距为振冲砂桩施工的最优间距.分析认为对于振冲砂桩施工法而言,当地层条件、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施工工艺一定时,实际密实效果主要与桩间距有关.在与本文试验场地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施工...  相似文献   
96.
戴根宝  杨民 《江苏地质》2011,35(1):45-49
长江三角洲地区深基坑降水复杂,且极易引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问题,传统的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的解析解模型(Theis公式或Dupuit公式)已难以满足降水设计模拟计算的需要,尤其是无法预测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深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将地下水渗流模型和土体应力-应变模型耦合起来,可根据基坑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同时模拟计算出降水井的布局、各井的开采量和地面沉降量。据此确定出的基坑降水方案既能满足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又能对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最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97.
硝酸盐的含量直接影响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对人及动植物均有不同程度危害。通过辽宁省地下水硝酸盐监测资料及大量试验资料分析,对硝酸盐污染因素及其成因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8.
沿海地区频繁遭受洪水灾害,往往并非单一灾种驱动,而是多种致灾因子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文中梳理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的主要驱动机理,归纳了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中统计模型和动力数值模型两类主要研究方法,并分别阐述了近年来主要进展。复合洪水是极端高潮位(包括天文潮位、风暴潮和海浪)、河流洪水和强降水过程的两两组合或者是三者同时发生。基于统计模型的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主要致力于各致灾变量的关联性分析和联合概率建模,可较好理解大尺度上复合洪水的时空变化,以及和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其研究难点和未来趋势是构建非一致假设下二维以上的复合洪水统计模型。基于水动力数值模型的复合洪水淹没模拟需要水文、海洋和水力等多个模型耦合以及大气气象要素(台风过程、风场、气压场)作为重要边界条件,建模过程较复杂,计算耗时长,对计算水平要求高,但可较好地刻画复合洪水的演变过程,并便于未来情景分析。未来需要重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致灾成害机理的研究。在气象海洋预报业务服务方面,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监测与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对沿海地区复合洪水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监测,进行动力框架改进、物理过程参数化优化和资料同化,提高模式网格分辨率,优化集合预报方案。最后,亟需探究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复合洪水危险性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9.
针对连云港某软土基坑围护不当导致的基坑滑坡事故,采用钻探、取样、室内试验、水平位移监测等手段,查明基坑侧壁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滑坡产生的原因,通过多种方法综合确定基坑侧壁软土滑动带的位置,提出滑坡整治措施,并对整治结果进行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00.
方薇  陈向阳 《工程地质学报》2014,22(6):1066-1070
针对S形沉降时程特征,提出了饱和曲线预测模型。首先,证明了该模型与S形沉降曲线的特点是相吻合的,包括有界性、单调递增性、存在反弯点,同时考察了模型中各参数改变对结果的影响; 其次,阐述了待定参数的获取方法和沉降预测步骤; 最后,通过多个工程实例对沉降预测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算例表明,饱和曲线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用于加载全过程的沉降预测,具有适应性较广、精度较高、稳定性好的特点。与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星野法、生长曲线法相比而言,本文提出的沉降预测模型可靠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