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建立淡色花岗岩演化和稀有金属成矿的矿物学指标,本文选取了北喜马拉雅拉隆淡色花岗岩的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电子探针分析和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分析,结果表明MnO含量从白云母花岗岩(12.42%~13.48%)到钠长石花岗岩(16.83%~22.09%)逐渐增高,白云母花岗岩石榴子石主要为铁铝榴石,钠长石花岗岩中石榴子石主要为锰铝榴石,其均为典型岩浆成因的石榴子石。石榴子石微量元素结果显示白云母花岗岩和钠长石花岗岩石榴子石稀土均呈现HREE富集、LREE亏损,Eu负异常的特征。从白云母花岗岩到钠长石花岗岩,石榴子石中Zn含量增加,Sc、Y和HREE等元素含量降低,特别是当HREE含量小于1000×10-6时,稀有金属元素Be、Nb和Ta含量增加,标志着岩浆演化从正岩浆阶段进入了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锰铝榴石可以作为拉隆淡色花岗岩Be-Nb-Ta稀有金属矿化的矿物学指标,此外,石榴子石中Sc、Y和HREE等元素的变化也可以作为淡色花岗岩稀有金属矿化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22.
江西武功山花岗岩穹窿构造地貌景观类型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武功山花岗岩地貌类型可划分为花岗岩风化壳高山草甸、花岗岩侵蚀构造地貌、花岗岩流水侵蚀地貌和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等,而且每一类型又有多种微地貌景观,具有显著的集聚性特征,主要集中在金顶、明月山和羊狮幕地区,空间上可分为4个梯度,分别为中心高山草甸带、中心边缘构造侵蚀地貌区、外围峡谷、孤峰、瀑布、温泉区、武功山主山体前缘区。花岗岩穹窿构造核部及外缘区域的花岗岩地貌发育模式和发育阶段具有明显差异,反映了武功山不同山体单元多期差异性隆升后,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流水溯源侵蚀、构造、岩体性质等内外营力对原始地貌面的差异性作用过程。本研究不仅可为花岗岩穹窿构造地貌景观空间展布规律和地貌特征的研究提供有效借鉴,而且可为武功山地区地学科普、地质遗迹保护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3.
We present a structural, AMS, microstructural and kinematic study of the Aston gneiss dome (French Pyrenees), which consists of a core made up of orthogneiss and paragneiss intruded by numerous sills of Carboniferous peraluminous granite. The orthogneiss corresponds to a former Ordovician granitic laccolith. Four Variscan events have been evidenced in this gneiss dome: (i) D1 deformation observed only as relics in the orthogneisses and their country-rocks located above the sillimanite isograd, and characterized by a NS to NE–SW non coaxial stretch associated to top to the south motions (NS convergence); (ii) D2-a deformation observed in the orthogneisses and their country-rocks, mainly migmatitic paragneisses, located below the sillimanite isograd and in the peraluminous granites whatever their structural level, and characterized by an EW to N120°E stretch associated to a top to the east flat shearing (lateral flow in the hot middle crust in a transpressive regime); (iii) D2-b de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EW-trending megafolds corresponding to the domes in the middle crust and by EW-trending tight folds with subvertical axial planes in the metasedimentary upper crust; (iv) subvertical medium-temperature mylonitic bands developed by the end of the transpression.The Aston massif is a good example of decoupling between a cold upper crust and a hotter middle crust overheated by a thermal event originated in the upper mantle. This decoupling allowed the lateral flow of the migmatitic middle crust along a direction at high angle with respect to the more or less NS-trending direction of convergence. We suggest that the HT-LP metamorphism developed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domes during D2-a, coevally with the emplacement of numerous sills of peraluminous granite, whereas the emplacement of the large calc-alkaline plutons in the upper crust occurred by the end of D2-b. Our data invalidate the previous geodynamical models based on either early or late extensional regime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T-LP metamorphism.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the Variscan crust of the Pyrenees is consistent with recent studies conducted in Archaean and Palaeoproterozoic hot continental crusts having undergone oblique convergence, and characterized by a competition between vertical thickening and lateral flow induced by the important rheological contrast between two thermally different levels.  相似文献   
24.
西藏南部康马岩体岩石类型及其同位素测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康马岩体位于西藏南部康马县城北侧 ,其内部可划分出 5种不同的岩石类型 :(1)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2 )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3)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4 )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 ;(5 )变质的暗色辉长辉绿岩。前两类为康马岩体的主体岩石类型 ,侵位时代为加里东早期 (约4 78~ 4 6 1Ma) ;其余均呈脉状产出 ,其中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康马岩体主体岩石类型属于同期产物 ,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海西早期 ((339.0± 1.2 )Ma) ,暗色辉长辉绿岩的形成时代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不同类型的岩石其Ar Ar冷却年龄约为 18~ 14Ma。  相似文献   
25.
为了对西藏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源区进一步约束,利用显微镜、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质谱仪,对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中电气石的形态、成分及硼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中的电气石为碱族黑/铁电气石,直接结晶自富硼熔体,与熔体之间未发生明显的硼同位素分馏.电气石δ11B值主要在-6.91‰^-9.17‰之间,与大陆地壳平均δ11B值(-10‰±3‰)相近,表明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主要源自变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然而,与起源于变质沉积岩的花岗岩相比,样品的δ11B值明显偏高,而与前人报道的雅拉香波淡色花岗岩(源自石榴石角闪岩部分熔融)的δ11B值相似.因此,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源区中,除了变质沉积岩外,可能还混入了少量石榴石角闪岩.  相似文献   
26.
"片麻岩穹窿"是指中下地壳热动力过程产生的与岩浆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穹状构造,是折返造山的产物.片麻岩穹窿的形成经历了从垂直上升的地壳流导致的岩浆上涌的挤压收缩到岩体侵位的顶部伸展机制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富含锂-铯-钽型(LCT)型伟晶岩的生成和锂族元素的富集.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中国松潘-甘孜-甜水海印支造山带是中国大型"伟晶岩型"锂矿资源赋存的基地,松潘-甘孜东南部的超大型甲基卡型伟晶岩型锂矿带,产于具有巴罗式"低/中压-高温"变质组合的三叠纪复理石围岩中,早中生代花岗岩以及衍生的大量含锂稀土矿物的伟晶岩脉侵位有成因关系.研究认为,探究片麻岩穹窿的形成过程和构造成因机制;识别花岗岩-含矿伟晶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揭示花岗岩浆分异作用与含矿伟晶岩相演变的成因联系,以及锂元素迁移、富集熔浆的过程;圈定三叠纪地层中巴罗式变质相带的展布,探明富锂伟晶岩矿带赋存的有利变质相带及形成的P-T条件;揭示"变形-变质-岩浆深熔-成矿"的时空耦合、制约与相互作用,再造造山过程中锂资源富集和保存的规律,以及建立成矿动力学模式;是揭示片麻岩穹窿与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规律的重要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27.
对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过程与形成模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及擦痕应力场反演,并结合前人年代学数据,有效地制约了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并对其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起源于晚侏罗世的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141~100 Ma)再次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与岩浆活动。在此伸展活动中,沿着核部杂岩两侧分别发育了NE走向、倾向相反的楼子店-八里罕和上店-东风大型正断层,进而控制两侧半地堑式的小牛与平庄盆地的发育。在这两条边界断层的伸展运动及随后的均衡隆升中,核部杂岩不断抬升与剥露,先后发育了NE-NNE向的伸展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这些早白垩世韧性和脆性伸展构造一致指示拉张方向为NW-SE向。综合分析表明,区内早白垩世伸展活动经历了141~134 Ma的初始伸展与同构造岩体侵位阶段、133~126 Ma的边界断层强烈活动与核部快速抬升阶段以及125~100Ma的均衡隆升阶段。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的伸展活动中转变为地垒式伸展穹窿,其强烈伸展活动出现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动力学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远场弧后拉张。  相似文献   
28.
热穹隆构造及其对金矿的控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亚东 《甘肃地质》1999,8(1):28-32
热穹隆构造是在一个构造活动(逆冲)带中,由沿走向发生的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走向波浪机制)产生的构造穹隆中的热(液)活动事件,或是在这些部位由于中浅成岩浆岩的底辟式侵入而产生的热力性穹隆构造,它对金矿成矿的控制机理主要体现在适宜的浅层构造空间,贯深性构造通道及深源(下地壳)的岩浆源和矿质热液源的有机统一,主要的容矿空间为穹隆构造所产生的放射状(或束状)及环状构造裂隙系统。  相似文献   
29.
程林 《地质与勘探》2020,56(4):745-758
黄陵断穹核部石墨矿是我国鳞片(晶质)石墨矿的主要产区,对该区石墨矿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该区已有石墨矿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矿床地质方面,对矿床成因分析缺乏地球化学支撑。为此,本文从地球化学层面查明石墨矿原岩类型,碳质富集岩相、变质作用和晶质石墨的形成,为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提供地球化学依据。通过系统采集区内主要石墨矿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根据矿床地球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阐明石墨矿的物质来源,成矿元素集散行为和矿床形成机制。根据主量元素含量和组合,推断石墨的原岩为碳质粉砂质泥岩。微量元素的双重性指示石墨矿的物质有两个来源:中太古代野马洞岩组和中太古代东冲河片麻杂岩。独特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说明物源转化为原岩时存在着强烈的地球化学反应。石墨矿的碳同位素组成支持碳质来自有机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30.
错那洞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发育钨锡-铍稀有金属成矿作用。错那洞穹隆由上(边部)、中(幔部)、下(核部)3个构造层组成,分别以上、下拆离断层为分界线,其中在幔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套同构造变形的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表明,该套伟晶岩形成于33.7±0.4Ma(MSWD=1.12),为早渐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明显早于穹隆中目前发现的淡色花岗岩(20~14Ma)。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1)错那洞早渐新世花岗伟晶岩为过铝质高钾富钠花岗质岩石,具有较高SiO_2(69.74%)、高Al_2O_3(14.58%)及较低的CaO、MgO、MnO、TiO_2的特征;(2)高场强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均呈现高度变化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3)Sr同位素初始值(0.696308~0.751604)与Nd同位素初始值(-11.48~-12.05)总体在角闪岩与泥质片麻岩之间,ε_(Hf)(t)值介于-5.4~0.1之间(主要集中在-5.4~-1.8)。综合研究表明,错那洞早渐新世含绿柱石伟晶岩是角闪岩与泥质片麻岩混熔的结果,其中泥质片麻岩的部分熔融起主导作用,其形成与藏南拆离系(STDS)的活动密切相关,表明错那洞地区新生代地壳深熔作用主要源岩在早渐新世已完成了从角闪岩向泥质片麻岩的转变。该同构造变形含绿柱石伟晶岩的发现,揭示错那洞穹隆的成穹作用至少在早渐新世便已开始。铍稀有金属可能在早渐新世已有了初始富集,而在中新世大规模岩浆活动中实现了巨量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