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2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59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匡少平  凌文黎 《地质论评》1999,45(6):584-595
根据近年来积累的文献资料及研究讨论指出:(1)大别山造带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可分成两大类;一类以任家湾、童家冲、祝家铺道士冲、青山、沙河等辉石辉长岩类为代表,它们具有相同的牲和成岩年龄,可能与华北、华南地块聚敛碰产生的岛弧或大陆岩浆岩有关;另一类以铙拔寨,大化坪、碧溪岭和毛屋岩体为代表,虽然它们的成岩年龄均在前寒武纪,但却有着不同的成岩时代和成岩环境。(2)大别造山带榴辉岩等多属异地来源,具有不  相似文献   
92.
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构造年代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造山带中,新生代降 作用构造年代学研究在内容上强调隆升的细致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在方法上有4点值得重视:利用财核素测定年龄;利用MDD模式定量研究山体隆升过程;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研究山脉的隆升与剥露;复地貌有关参数判断抬升机制。对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构造年代学进行剖析后,得到一些规律性认识;隆升构造复杂多亲,可划分4类6型隆升构造;隆升作用在时间上显示缓慢和强烈或相间的节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93.
大别造山带北部的中生代火山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杜建国  张鹏 《现代地质》1999,13(1):57-65
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北淮阳中生代火山喷发岩带形成于后造山阶段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可以划分为2个独立的火山旋回,分别对应于高钾钙碱性系列(HKCA)和钾玄岩系列(SHO),从岩石构造组合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提供的约束条件分析,前者形成于晚侏罗世的陆内挤压环境,造山带是有“山根”的增厚陆壳,而早白垩世钾玄岩系列岩石的出现表征着造山带已发生“去根”作用,北淮阳处于陆壳减薄的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94.
倪红玉  刘泽民  洪德全  赵朋  汪小厉 《地震》2019,39(3):138-148
本文首先通过Snoke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秦岭—大别东段2008年以来83次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然后通过FMSI方法反演得到平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近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和近南北向的水平拉张作用, 与参数统计结果一致; 进而通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分析应力场方向的变化信息。 分析表明震源机制解呈现了由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到变化一致、 趋于平均应力场再到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在显著地震前, 研究区整体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处于持续低值状态; 计算了2008年以来93次ML≥2.5地震的视应力, 拟合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分析扣除震级影响的差视应力随时间变化特征, 近似反映研究区应力大小的变化。 分析表明显著地震前研究区的差视应力值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 在下降过程中发生地震; 最后利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和差视应力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应力状态, 均表明显著地震前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增强。 目前研究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较高、 差视应力较低, 研究区的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5.
防虎山组的下部砂岩地层是合肥盆地最古老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在样品FH4中选出了碎屑锆石,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的研究发现,锆石中含有柯石英、绿辉石、多硅白云母等典型的高压-超高压(HP-UHP)矿物包裹体、熔体玻璃包裹体以及磷灰石、石英、斜长石、白云母等矿物包裹体。结合阴极发光图像所揭示的锆石内部结构的分析以及锆石的微区测年数据,对碎屑锆石的物源进行了讨论。HP-UHP矿物包裹体在具有三叠纪年龄的变质碎屑锆石中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在早侏罗世时期已经出露地表并为合肥盆地提供了重要物源;碎屑锆石内部结构及成因的多样性表明当时作为源区的大别造山带岩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6.
对大别造山带不同产状大理岩的铅同位素研究表明,红安群王家店和双河大理岩分别经历过高压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具有较高的铅同位素变化范围和高的放射性成因铅,反映了上地壳铅同位素的特征;新店大理岩的铅同位素比值和变化范围很小,具有EM1型地幔铅同位素特征,表明有地幔铅同位素特征的记录;而位于剪切带的方高坪大理岩的铅同位素除了n(206Pb)/n(204Pb)值更高外,与新店大理岩的铅同位素特征相似,记录了放射性铅同位素的大量加入或丢失,导致本来具有与双河大理岩类似的铅同位素特征变得不明显.这些结果均表明大陆深俯冲及其折返过程对大理岩铅同位素组成的改造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97.
河南省商城县汤家坪钼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5,他引:6  
河南省商城县汤家坪钼矿床产于大别造山带,属于陆-陆碰撞体制的斑岩型矿床。其流体成矿过程可以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磁铁矿-辉钼矿-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黄铁矿组合为标志。石英中可见水溶液包裹体、CO2-H2O型包裹体、纯CO2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但晚阶段石英中只有水溶液包裹体。早阶段和中阶段还发育特殊的含子晶的CO2包裹体,这在以往的斑岩型矿床中鲜有报道。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375℃,盐度最高可达62.10%NaCleqv,包裹体内含大量指示氧化条件的赤铁矿子晶以及一些石盐、钾盐、黄铜矿、脆硫锑铅矿子晶。中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35~335℃,盐度为1.06%~45.87%NaCleqv。除石盐、钾盐子晶外,还含大量黄铜矿、脆硫锑铅矿子晶,表明中阶段还原性较强。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15~195℃,盐度较低,介于1.91%~9.98%NaCleqv。中阶段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是导致成矿物质快速沉淀的重要机制。总之,初始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以高温、高盐度、高氧化性、富CO2、高金属元素含量为特征;中阶段流体发生沸腾,导致CO2逃逸,氧化性降低,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晚阶段流体以低温、低盐度、无子晶、贫CO2为特征,属于大气降水热液。汤家坪钼矿床发育特殊的含子晶的CO2包裹体,可作为大陆碰撞造山带产出富含CO2的斑岩成矿系统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98.
对大别山黄土岭麻粒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岭麻粒岩中锆石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组成,麻粒岩相变质锆石的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岩浆锆石,表明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下形成的锆石具有较低的微量元素组成.锆石及其共生矿物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麻粒岩中变质锆石Eu负异常是变质锆石形成时长石稳定存在的结果.锆石与石榴子石之间微量元素分配特点表明,变质锆石与石榴子石之间到达了平衡.这些结果表明,该样品的变质锆石形成于麻粒岩相峰期变质阶段,这些变质锆石区域测定的年龄结果对应于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时间.锆石和共生矿物的微量元素分析对锆石的成因及得到的年龄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锆石与石榴子石之间微量元素的分配特征,不但可以指示锆石与石榴子石之间是否达到平衡,而且可以通过石榴子石这一"桥梁",为锆石的U-Pb年龄提供合理的p-T条件限定.  相似文献   
99.
SHRIMP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elemental and Sr–Nd isotopic data from Early Cretaceous mafic dykes in North Dabie orogenic belt elucidate a change of Mesozoic lithospheric mantle in eastern China. The dykes are predominantly dolerite with the major mineral assemblage clinopyroxene + hornblende + plagioclase and yield a SHRIMP zircon U–Pb age of 111.6 ± 5.3 Ma. They have a narrow range of SiO2 from 46.16% to 49.78%, and relative low concentrations of K2O (1.07−2.62%), Na2O (2.45−3.54%), Al2O3 (13.04−14.07%), and P2O5 (0.42−0.55%) but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MgO (5.94–6.61%) with Mg# 52–54. All the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of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e.g., Ba, Th)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e.g., Nb, Ti). (87Sr/86Sr)i ratios from 0.704 to 0.705, εNd values from 3.36 to 4.33 and mantle‐depletion Nd model ages (T2DM) in the range 0.56–0.64 Ga indicate that the magma of the Baiyashan mafic dykes was derived from a young depleted mantle source. This finding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research on mafic dykes in the age range 120–138 Ma that revealed enrichment of LILE and depletion of HFSE, high initial Sr isotopic ratios and negative εNd, value which represents an old enriched mantle source. Our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existence of Early Cretaceous depleted mantle in eastern China and it implies that changing of enriched mantle to depleted mantle occurred at ca. 112 Ma, associated with back‐arc extension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laeo‐Pacific Plate towards the Asian Continent.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
侏罗纪是大别造山带与周缘盆地盆山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分布在大别造山带周缘的侏罗纪地层为大别山的造山过程以及深俯冲岩石的折返、剥蚀提供了很好的约束。本文选取大别造山带东南缘安庆月山地区侏罗系磨山组为研究对象,对磨山组碎屑岩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和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碎屑岩岩石、沉积特征和粒度分析都指示早侏罗世磨山组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结合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指示磨山组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南侧的华南板块,大别造山带宿松杂岩可能为其提供了少量物源,但碎屑物源中未见石榴子石和典型的三叠纪变质锆石,说明此时大别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可能仍未折返至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