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含多畴磁铁矿岩石的热剩磁(TRM)及其磁化率各向异性(AMS)张量间的特征值的比值关系,推导出一种因AMS 而引起的TRM 方向偏离外磁场方向的具体校正公式,并将其成功地应用到中国月山闪长岩体及法国Flamanville 花岗岩体的古地磁研究中.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介绍了嘉兴市污水处理顶管工程中高位沉井(沉井深38.9m)的施工方法,重点讨论了沉井分段下沉施工和沉井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及偏差处理措施,水力吸泥设备、触变泥浆助沉等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3.
陕西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震级偏差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同一观测系统所测的速度型震级与地震波形仿真后的位移型震级进行了统计。求出了两者之间的偏差。并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陕西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所记录的省内地震。仿真后的位移型震级与速度型震级差平均为0.2。  相似文献   
44.
b值的稳健估计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马陵  曲延军 《地震》1999,19(3):253-260
利用M估计的稳健回归方法,选取ψ函数为正态密度型函数,计算震级-频度关系中的b值,并会计了稳健估计方法与最小二乘估计所得结果的差异。认为由稳健估计得到的b值更加符合震级-频度关系中的大小比例,可作为可靠的背景值使用。作为应用实例对新疆地区b值进行空间及时间扫描,并定义最小二乘估计b值与稳健估计b值的偏差,以此为中强震的前兆判定指标,对喀什-巴楚地区80年代以来6级以上地震前的异常进行讨论,认为该指  相似文献   
45.
选取2004-01~2007-11共180多个速报地震,经震中距校核后测算的MS震级与全国大震速报台网发布的MS震级比对,得出泉州台在震级测算方面的偏差情况。并根据不同地震的相应特征,确定相应的震级校正值,以此提高泉州台的地震速报精度及作为提供日常处理地震资料数据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6.
利用WRF模式模拟了2011年6月16-17日四川盆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首先根据24 h累积降水的位置、强度,选取了位于不同地形的3个强降水中心作为代表站,分析其降水日变化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模式基本模拟出了位于川东北盆地边缘旺苍地区的降水峰值;而对位于盆中的荣昌站和位于川西高原的越西地区的模拟效果不理想。为了揭示影响逐时降水的因子,对3个代表站不同时刻的模拟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强降水的模拟效应与对流层中水汽、动力以及热力条件的模拟效果紧密相关。模式对水汽、位势高度、流场、垂直速度及大气层结状况这些物理量在各个时刻的不同模拟效果导致了逐时降水模拟的偏差,模式中盆地周围山地地形高度的偏差同样影响降水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47.
顾瑾萍  王海涛  赵翠萍  杨欣 《地震》2003,23(1):63-69
利用区域地震体波振幅传播特征,研究测定地震波源初始振幅辐射状态,企图得到中强震孕育的前兆信息。按这一思路,在北纬38. 0°~ 42. 0°,东经74. 5°~ 79. 0°(南天山西段的乌恰至柯坪)计算了1992~ 1999年的介质参数地震波初始振幅偏离系数。讨论了1996年3月阿图什7. 1级地震和1997年伽师震群前后该介质参数在时空演化过程中的可能前兆。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在介质性质变化的过渡区,也是应力环境变化梯度大的地点;从时间上讲,强震往往发生在介质参数由低值回升到高值时或以后。文中还依据参数的物理意义,对强震和震群发生的构造应力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8.
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地震速报定位偏差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孟玉梅  赵永  王斌 《地震》2001,21(3):65-69
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目前地震速报定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利用1990~1997年的速报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测定地震震中位置的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9.
利用兰州遥测台网Dk—1仪记录到的地震,对其测定的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存在的偏差进行统计计算。结果发现,该仪器记录的近震级(ML)系统偏高,西藏地区的面波震级(Ms)偏低,国内其它地区及国外地震的面波震级(Ms)基本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给出校正值,利用校正值对上例地震重新计算,偏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0.
Energy and mobility poverty limits people’s choices and opportunities and negatively impinges upon struc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welfare patterns. It also hampers the ability of planners to implement more equitable and just decarbonization pathways. Research has revealed that climate policies have imposed a financial burden on low-income and other vulnerable groups by increasing food and energy prices, leading as well to global inequality. Similarly, researchers have warned tha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mission mitigation policies could increase poverty rates and even frustrate progress towards universal access to clean energ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whether low-income social groups experience a 'double energy vulnerability', a situation that simultaneously positions people at heightened risk of transport and energy poverty. We investigate this 'double vulnerability' through original data collection via thre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of Mexico (N = 1,205),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N = 1,141), Ire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N = 1,860). We draw from this original data to elaborate on the sociodemographic attributes, expenditure and behaviour emerging from energy and transport use, focusing on themes such as equity, behaviour and vulnerability. We propose energy and transport poverty indexes that allow us to summarize the key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energy and transport poverty in the countries studied and uncover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salient forms of povert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energy and transport poverty are common issues regardless of the very different national, and even sub-national, contexts. We conclude that energy and transport poverty requires target policy interventions suitable for all segments of society, thus enabling contextually-tailored, just energy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