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5篇
  免费   738篇
  国内免费   1745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228篇
地球物理   510篇
地质学   2041篇
海洋学   1159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57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Two inter-decadal shifts in East China summer rainfall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have been identified.One shif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70s and featured more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prolonged drought in North China.The other shift occurred in the early 1990s and featured increased rainfall in South China.The role of black carbon(BC) aerosol in the first shift event is controversial,and it has not been documented for the second event.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use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s(GFDL's)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known as Atmosphere and Land Model(AM2.1) ,which has been shown to capture East Asian climate variability well,to investigate these issues by conducting sensitive experiments with or without historical BC in East Asi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reproduces the first shift well,including intensified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weakened monsoonal circulation.However,the model captures only a fraction of the observed variations for the second shift event.Thus,the role of BC in modulating the two shift events is different,and its impact is relatively less important for the early 1990s event.  相似文献   
982.
利用1953-2007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统计分析东亚地区北方气旋和南方气旋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北气旋活动频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伴随着一次全球性的年代际气候跃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方气旋活动频数出现了显著的突变。从月际分布可知,5月北方气旋频数最多,8月南方气旋频数最多;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存在着明显的两个高值中心,分另Ij位于蒙古国中部和中国东北地区北部;夏季南方气旋活动频繁,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及日本南部海面。南北气旋活动频数的季节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统计结果可增加对东亚温带气旋活动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并为预测和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3.
海温强迫下的东亚夏季大气环流潜在可预报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进行22a(1979—2000年)、每年8个初值的集合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观测海温强迫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潜在可预报性总体偏低,在中国区域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850hPa纬向风场、对流层500~200hPa平均温度场和500hPa位势高度场在低纬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明显高于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东亚大部分地区大于0.5,尤其华南地区大于0.7。夏季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关系密切。与正常年份相比,在夏季南海海温偏暖或者偏冷年,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  相似文献   
984.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速率及其气候环境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岩性、粒度以及AMS14C年代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速率变化,划分出4个大的沉积阶段和4次快速沉积事件.千年时间尺度上大的沉积阶段主要受控于物源供应、海平面变化以及可容空间的大小.百年时间尺度上揭示的4次快速沉积事件主要受控于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或...  相似文献   
985.
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丁烁  黄慧  牛耀龄  赵志丹  喻学惠  莫宣学 《岩石学报》2011,27(12):3603-3614
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其锆石U-Pb年龄为213Ma,该时期东昆仑造山带正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与同时期东昆仑地区的其它酸性火山岩及世界其它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流纹岩相比较,这一套流纹岩显示高硅、高钾,低铝、低钙,高Nb、Ta及强烈亏损Sr、Eu的独特地球化学特征.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该流纹岩可能具有分别来源于地幔和上地壳的两个端元组分.通过讨论,本文认为这套高Nb-Ta流纹岩可能由以下机制形成:地幔碱性玄武岩浆(具有高Nb-Ta的特征)侵入花岗闪长质地壳,并在上地壳某处停留,大量斜长石发生分离结晶,导致岩浆Eu-Sr的极度亏损;同时,幔源岩浆的侵入引起上地壳围岩部分熔融,从而受到上地壳混染.新生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并进一步结晶分异演化,最终导致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86.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在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的勘探井中志留系具有良好的气显示。研究区龙马溪组厚65~516m,底部为一套海侵沉积的富含笔石的黑色页岩,龙马溪组向上和向东砂质和钙质含量增加,演变为浅水陆棚沉积。龙马溪组主要由层状-非层状泥/页岩、白云质粉砂岩、层状钙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层状-非层状粉砂质泥/页岩、粉-细粒砂岩、钙质结核、富含有机质非层状页岩8种岩相组成。总有机碳含量(TOC)为0.2%~6.7%。有机质以II型干酪根为主,Ro为2.4%~3.6%。页岩中石英矿物含量在2%~93%,主要呈纹层状或分散状分布,主要为陆源碎屑外源成因。龙马溪组页岩岩心孔隙度为0.58%~0.67%,渗透率为0.01×10-3μm2~0.93×10-3μm2。扫描电镜下龙马溪组页岩微孔隙度为2%左右,主要包括晶间孔和粒内孔,孔隙直径为100nm~50μm。页岩储层的形成机理主要为有利矿物组合、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裂解作用。龙马溪组与美国Barnett页岩具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热演化程度较高、含气量较低、储层较致密、以陆源成因石英为主。对于评价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前景而言,今后须重点加强针对龙马溪组底部黑色硅质岩系石英成因、成熟度、埋藏史、含气量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进行详细的古地貌和古环境恢复。  相似文献   
987.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五国及毗邻的中国西南地区地层的对比研究,依据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岩石组合和古生物群特征将整个区域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冈瓦纳型的印度地层区、过渡型亲冈瓦纳的滇缅马地层区、过渡型亲华南的印支地层区、属劳亚大陆的扬子地层区和华夏地层区。论述了地层区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对各地层区间做了沉积演化对比,进而阐明了区域的重要构造事件与洋盆沉积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88.
刘艳宾 《地质与勘探》2011,47(6):943-956
GIS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日益普及和深化,在矿产勘查领域中已成为一种快速有效成矿预测方法。本文以东昆仑西段矽卡岩型铁矿为例,从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和已查明的13个矽卡岩型铁矿(点)出发,基于ArcGIS平台,建立本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结合已知矿(点)地质资料和野外验证分析,建立找矿模型与预测区提取模型,由于矽卡岩型矿床主...  相似文献   
989.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进行粒度和生物硅分析,AMS14C测年,获得了粒度和生物硅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1.5%,属于低含量海区,主要受低硅质骨骼供给量、高溶解作用以及陆源物质冲淡作用的影响.生物硅含量及其...  相似文献   
990.
对比研究东坷里三角洲(East Coulee Delta)和岌岌湖现代水下加积扇的层序地层学意义,认为:(1)东坷里三角洲发育LST—TST组合、FSST组合,其分属两个层序;(2)岌岌湖SAF发育FSST—LST—TST组合、FSST组合,亦分属两个层序;(3)两个陆相实例证明最大水泛面之后均未有高位体系域出现,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