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黄园英  王倩  韩子金  刘菲 《岩矿测试》2015,34(3):346-352
纳米铁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高反应活性,能快速将氯代烯烃还原成无毒氯离子、乙烯和乙烷,但对于氯代烷烃的脱氯仍能产生大量的氯代中间或最终产物,可以通过合成制得纳米双金属提高脱氯速率和减少氯代中间产物。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测得实验室制备的纳米Ni-Fe(2%,质量分数)颗粒直径为20~60 nm,通过批实验方式对纳米Ni-Fe降解四氯化碳的反应动力学性质、产物、持久性能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米Ni-Fe体系主要最终产物为42%CH4和17%CH2Cl2。与铸铁屑和纳米铁相比,纳米Ni-Fe由于催化脱氯加氢,显著提高了氯代烃脱氯速率,同时降低了有毒氯代产物的产量,且Ni作为催化剂不会进入水体引起二次污染。纳米Ni-Fe颗粒在空气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虽然降解四氯化碳的最终产物CH4与纳米Pd-Fe相比少13%,但由于价格便宜,有望在工程上应用于氯代有机化合物水土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22.
本研究基于美国GUVI观测氧原子135.6 nm夜气辉光谱数据,建立了GUVI临边观测模型,采用正则化和牛顿迭代法相结合的方法,消除了权重矩阵的病态问题,得到了峰值电子密度和峰值高度,并结合电离层电子密度的Chapman表达式,反演得到了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将得到的反演结果与地基方式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吻合得很好.之后,反演得到了磁暴期2002年9月29日到10月3日的电子密度剖面,初步分析了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随磁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3.
庐山第四纪泥砾堆积物成因争论是庐山第四纪冰川争论的焦点之一。对新发现的庐山牧马场泥砾剖面进行了石英砂电镜扫描(SEM)和成因分析,并初步进行了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测定。石英砂电镜扫描表明该剖面泥砾堆积物为冰川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并在后期湿热化影响下导致部分化学特征明显;ESR测年数据表明该剖面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225.5±20)—(242.6±24)ka BP,与推测的时代(庐山冰期)基本一致。根据测试结果,作者认为庐山牧马场剖面具有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痕迹,但其时代和规模尚有待探讨改进。  相似文献   
124.
Discontinuous tephra layers were discovered at Burney Spring Mountain, northern California. 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 suggest that they are two distinct tephras. Binary plots and stand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data have been supplement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correlate the two tephra layers to known regional tephra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e are furthermore able to bound our uncertainty in the correlation of the two tephra layers. After removal of outliers, within the 95% prediction interval, we can say that one tephra layer is likely the Rockland tephra, aged 565–610 ka, and the second layer is likely from Mt. Mazama, the Trego Hot Springs tephra, aged ~ 29 ka. In the case of the Rockland tephra, the new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spersal to the north was highly restricted. For Trego Hot Springs ash, the new findings extend the distribution to the southwest, with a rapid thinning in that direction. Coupled with considerations of regular tephra dispersal patter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imary dispersal direction for both tephras was to the south, and that occurrences in other directions are unlikely or otherwise anomalous.  相似文献   
125.
王轶  常娜  刘亚非  赵慧博  刘三 《岩矿测试》2014,33(6):802-807
近年来外观形似鸡血石的红色朱砂玉备受关注,其中吉林、贵州、青海等地这种红色岩石已有矿物成分、岩性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本文利用常规宝石常数测定手段、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晶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电子探针等分析测试技术,对陕西旬阳朱砂玉的矿物学和宝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产地朱砂玉的矿物成分以石英、辰砂为主,含有少量的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黄铁矿;其中主要矿物成分辰砂的颜色随铁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加深;矿物结构以碎屑结构、粒状变晶结构、穿插交代结构为主。根据矿物成分以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分析,初步认为陕西旬阳朱砂玉属于沉积-热液-强烈改造型矿床。该地区的朱砂玉与鸡血石的相似之处在于矿物的主要成分都含有辰砂,致使外观品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具体矿床成因以及矿物成分有着明显的差别:旬阳朱砂玉产于沉积-热液-强烈改造型矿床中,其“地”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岩,“血”为辰砂;而浙江昌化和内蒙古巴林鸡血石均产于中生代交代蚀变酸性火山岩的次级断裂小构造中,其“地”主要为地开石、高岭石、叶腊石,“血”为辰砂。此次研究采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为旬阳朱砂玉与鸡血石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6.
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区隔化作用能有效降低细胞质内金属离子的浓度,是对重金属重要的解毒机制之一,而细胞内各组织的区隔化作用大小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本文研究了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对超积累植物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细胞及亚细胞中镉分布的影响。印度芥菜幼苗分别用0.5、1.0、2.0、3.0、5.0mg/L镉胁迫1、5、7、10、14天后收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印度芥菜根系和叶片亚细胞中镉的含量。结果表明:镉在细胞壁中的比例占50%~64%,细胞液占22%~38%,细胞器占7%~17%,镉在细胞壁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细胞液和细胞器,证明细胞壁区隔化在镉的解毒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浓度的增加,根系和叶片中亚细胞各组织中镉含量持续增加,超过7天,镉含量显著升高,说明镉对植物的危害是一个缓慢过程。印度芥菜对镉胁迫浓度的最大耐受量为1.0 mg/L,超过此浓度,植物细胞的破坏症状加重;细胞超微结构研究也表明,镉胁迫浓度超过1.0 mg/L后,细胞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出现质壁分离、液泡增大甚至空泡化、质膜粗糙等现象,继而影响到细胞的正常功能。因此,在考察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时,要充分考虑时间和浓度梯度两个参数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7.
页岩储层研究已经成为页岩气研究的重点,页岩组构特征的特殊性使得页岩储层发育纳米/微米级孔隙。岩石及矿物中的纳米/微米级空隙是黔北黑色页岩的结构组分之一,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方法由于分辨率及放大倍数的限制无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类型进行观察;核磁共振等仪器虽能准确测试页岩储层的孔隙度,但是无法获得孔隙的形貌及分布特征等信息。本文整合扫描电镜微区分析与X射线谱学分析的优点,运用Hitachi S-480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与IE250X-Max50牛津能谱仪组合,对黔北黑色页岩储层中矿物的分布、形态特征及矿物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发现黑色页岩中发育微裂缝、纳米/微米级粒内溶孔;通过X射线能谱发现黑色页岩矿物主要有伊利石、石英、钠长石,其次为绿泥石、白云母、白云石等。黔北黑色页岩中裂隙直径为0.1~20μm,其中主要分布在1~5μm,均大于甲烷分子直径(0.414 nm),因此可作为天然气的运移通道与储集空间。此外通过X射线能谱仪对黔北黑色页岩中的石英、方解石、白云石、伊利石等脆性矿物进行分析,发现石英的含量(9.1%~78%)较高,伊利石(17.6%~25.5%)等黏土矿物含量较低,所以该页岩具有很高的脆性,易产生裂缝,可为游离气提供运移通道及储集空间,提高页岩气的产能及储量,进而为黔北地区储层评价及预测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8.
针对台风期间的电离层的扰动,利用1996—2004年在福建登陆的台风事件,选择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为对象进行研究,再选择参考点为同纬度不同经度地区的TEC为对照,分析两地TEC差值情况,以及台风期间两者的扰动响应.结果表明:在台风风速达到极值的时段内,部分区域内TEC会出现类似锯齿状的扰动,在之后一段时间内消亡;在风速逐渐趋于极值到极值消失的时段内,风速与TEC日平均值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9.
利用基于TEC的电子密度廓线反演方法,对2014年12月31日的COSMIC和FY-3C掩星任务的电离层掩星相位数据进行处理,将反演的电子密度廓线及电离层峰值参数分别与两个掩星任务的官方产品进行比较,发现两个掩星任务的反演结果与官方产品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COSMIC反演结果与CDAAC官方产品的一致性略好于FY-3C反演结果与NSMC官方产品的一致性,且两个任务的NmF2的反演质量均优于hmF2的反演质量.但与COSMIC不同,FY-3C掩星电离层相位数据进行反演处理之前有必要进行滤波平滑预处理,且由于FY-3C非掩星时段的相位数据量太少,反演过程中不建议对TEC进行改正.  相似文献   
130.
To examine electron transport, energiza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 Mercury's magnetosphere, a hybrid simulation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that follows electron trajectories within the global magnetospheric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of Mercury. We report analysis for two solar-wind parameter condi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two MESSENGER Mercury flybys on January 14, 2008, and October 6, 2008, which occurred for similar solar wind speed and density but contrasting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 directions. During the first flyby the IMF had a northward component, while during the second flyby the IMF was southward. Electron trajectories are traced in the fields of global hybrid simulations for the two flybys. Some solar wind electrons follow complex trajectories at or near where dayside reconnection occurs and enter the magnetosphere at these locations. The entry locations depend on the IMF orientation (north or south). As the electrons move through the entry regions they can be energized as they execute non-adiabatic (demagnetized) motion. Some electrons become magnetically trapped and drift around the planet with energies on the order of 1–10 keV. The highest energy of electrons anywhere in the magnetosphere is about 25 keV, consistent with the absence of high-energy (>35 keV) electrons observed during either MESSENGER flyby. Once within the magnetosphere, a fraction of the electrons precipitates at the planetary surface with fluxes on the order of 109 cm−2 s−1 and with energies of hundreds of eV. This finding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viability of electron-stimulated desorption (ESD) as a mechanism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exosphere and heavy ion cloud around Mercury. From laboratory estimates of ESD ion yields, a calculated ion production rate due to ESD at Mercury is found to be on par with ion sputtering yie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