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241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介绍了掌上电脑的应用软件开发环境及其与全站仪的通讯接口;设计并实现了基于HPiPAQ2490系列掌上电脑的隧道断面测量系统,该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可实时检核各项误差,超限后自动处理。实践表明,该系统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62.
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0年4月建成投入观测,并加盟SuperDARN雷达观测网,成为我国探测电离层对流的重要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中山站高频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然后利用该雷达第一年的观测数据,给出了每个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总数随距离和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及谱宽的分布,以及电离层回波发生率随频率的变化特性。观测结果和射线追踪的模拟计算表明,由于波束指向不同,电波波矢方向与地磁场形成正交条件的区域有所不同,因此会造成不同频率下,不同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发生率的差别。  相似文献   
63.
基于小波分析的汾河河津站径流与输沙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汾河流域19个气象台站1959~2005年的月均降水量、河津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借助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径流与输沙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它们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径流与输沙量具有2~4a、14~18 a左右2个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且三者的主周期基本一致,即3 a和16 a;3 a尺度上,3个要素曲线的正、负位相交替频繁,突变点较多,且曲线变化除个别时段发生紊乱外基本上保持同步性;16 a尺度上,突变点较少,3条曲线的正、负位相交替相应减少且出现不同步现象。降水、径流与输沙量曲线发生趋势变化及出现不同步现象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而后者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4.
首先对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再分析资料与自动气象站(AWS)实测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相对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中心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NCEP/NCAR(Kalnay 等1996)和NCEP/DOE (Kanamitsu 等2002) 再分析资料, ECMWF(Uppala 等2004)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地表热通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进一步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ECMWF资料反映的高原地面热源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发现前期青藏高原主体的冬季地面热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呈负相关, 与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呈正相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还与春季高原南部的地面热源存在负相关、与高原北部的地面热源存在正相关。高原冬、春季地面热源场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5.
上海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上海地区59个自动站2006—2013年逐时气温资料进行了本地化的质量控制,得到一套高分辨率气温数据集。将其与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反映的上海年平均及季节平均气温基本一致,说明经质量控制的加密资料是可信的。但其空间差异更为明显,表明高分辨气温数据在城市热环境精细空间分布研究中更具代表性和有效性。基于该数据集研究了上海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加密观测数据可反映出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热岛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四周及西南部扩展,尤其是出现了"多中心"结构特征,即除中心城区的热岛主中心外,在闵行北部和松江南部均出现了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相联系的区域性副热岛中心;受大气环流季节转换和局地海陆风的影响,热岛位置在秋冬季偏东南方向,春夏季偏西北方向。上述精细化特征在常规资料中并不明显或无法体现。由此可见,经质量控制的加密气温数据在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研究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6.
Although temperature extremes have led to more and more disasters, there are as yet few studies on the extremes and many disagreements on temperature changes in Antarctica. Based on daily minimum, maximum, and mean air temperatures(Tmin, Tmax, Tmean) at Great Wall Station(GW) and Zhongshan Station(ZS), we compared the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revealed a strong warming trend in Tmin, a slight warming trend in Tmean, cooling in Tmax,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daily temperature range, and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coreless winter temperature. There are different seasonal variabilities, with the least in summer. The continentality index and seasonality show that the marine air mass has more effect on GW than ZS. Following the terminology of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AR5), we defined nine indices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based on the Antarct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xtreme-warm days have decreased, while extreme-warm nights have shown a nonsignificant trend. The number of melting days has increased at GW, while little change at ZS. More importantly, we have found invers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stations, which ne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ynam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Antarctica.  相似文献   
67.
南极长城站酸雨监测的样品采集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贵 《极地研究》1999,11(1):64-71
进行南极酸性湿沉降(降水pH值<5.6)的监测研究是为开展全球环境大气化学动态监测、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标准,研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以及南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第一手的科学依据。利用1998年1~9月在中国南极长城站采集监测的酸雨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南极确有酸雨存在,在104个水样中,有19个样品的pH值小于5.6,占总样品的18.3%。根据南极环境背景值和出现酸雨时的风向,认为由于大气环流把远离南极的污染源传输到南极上空,遇降水即冲刷降至地面形成酸雨  相似文献   
68.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以南京地铁、玄武湖水底交通隧道为例,初步分析了玄武湖水底交通隧道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这种潜在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阻滞地下水的排泄,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降,诱发玄武湖水与古河道水的贯通。结果则是地下水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69.
中国南极长城站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七年前后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极长城站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的考察结果表明,七年后,虽然一些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有所下降,即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略是上升势。与友邻科考站相比,长城站的多少有点偏高。也比非南极的较高纬度的某些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高。结果意味着长城站尚有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环境状况的余地。  相似文献   
70.
根据2008年南极中山站的臭氧气球探空观测和塔层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同时期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下降风(Katabatic wind)发生时的普里兹湾沿岸和东南极内陆地区的天气形势、中山站的边界层特征、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并利用对数风速廓线定律模拟中山站下降风,与实测值进行对比。个例研究表明,在晴朗的夜间或多云的白天,内陆地区冰面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降低,与普里兹湾沿岸地区的温度梯度大。此时内陆地区受高压控制,成为辐散中心,且高压的位置决定普里兹湾东岸和西岸的下降风强度。中山站的下降风出现在边界层低层,地面风速大,风向主要为东、东北东,导致强不稳定层结、气温和位温迅速降低。对数风廓线定律模拟中山站下降风的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