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7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非洲投资环境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投资环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殊性、综合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由30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对非洲各国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将其分为优(I≥2)、良(1≤I〈2)、差(0.8≤I〈1)和极差(I〈0.8)四大类,以便为我国企业对非投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2.
刘涵  张侠 《极地研究》2017,29(2):245-255
近些年来南极科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南极条约》的发起者和南极条约体系的管理者,美国始终站在南极科学研究前沿,对维护其国际南极事务领导地位有着重要意义。1953—201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了7 759个南极科研项目,通过统计分析对项目投入进行以下4个方面的分析:南极项目投入、南极科研各学科投入、科研大项目以及合作机构。研究发现:(1)1953年至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南极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和重视力度不断增加,促进了美国南极政策的落实和发展;(2)美国各大科学指导机构出台的前瞻性文件对引领美国南极科考发展方向起到重要作用;(3)NSF充分利用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设施,搭建科研支撑平台,与之展开长期南极科研项目合作;(4)NSF重视科研大项目的开展,这些大项目站在南极科学前沿,引领美国南极科研更好地发展;(5)NSF通过学校、社会、媒体多个渠道开展南极教育,增进群众对南极了解并培养科研人员来维护美国在南极的科考领先地位。上述研究发现为中国南极科研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63.
相比陆上油气开发工程和其他海洋工程而言,海洋油气开发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的内容与其他工程有所不同。文章通过分析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的特点以及对环境影响的特点,提出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即包括施工期悬浮泥沙及钻井液钻屑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运营期含油生产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溢油事故环境风险分析、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措施,并针对目前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4.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has drawn great attention from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alike. In this context, the present study had three related research aims. Firstly, it sought to predict the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China at both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for the period of 2015 to 2030. Secondly, on this basis, it sought to examin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urbanization given the predicted national urbanization rate of 70.12%. Thirdly, it sought to estimate and evaluate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demands of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from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urbanization rate will reach 1.445 billion and 70.12%, respectively, from 2015 to 2030. (2)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will vanish when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reaches its maximum.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ill be 70.16 million urban population born. The suburban population that becomes urbanized will be 316.7 million, and thus the net increase in urban population will reach 386 million. (3) Although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every Chinese province will increase during 2015–2030, it will do so unequally, while differences in urbanization quality among provinces will also be substantial. In some provinces, moreover,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i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ir eco-social development. (4) A total of 4,105,380 billion yuan is required to fund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the investment demand for each province varies greatly; for example, Guangdong province requires the most funding, amounting to approximately 148 times that required by Tibet, the province in least need of funding. In the final part of this study, policy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investment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re put forwar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5.
66.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高速公路投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可达性分析方法,探讨新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给邻近地区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特征。以2005-2009年江苏省各市新建高速公路为例,通过GIS 空间分析模型、经济潜力指数及情景分析法,得到江苏各市新建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带来的经济潜力收益值,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平均溢出效应模型得到区际可达性溢出矩阵,结合各地交通投资与溢出效应货币化模型将区际溢出矩阵货币化,得到区际交通投资矩阵来重新分配各市交通投资成本,以此表示交通投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可达性溢出效应传递基本上随着到新建高速公路距离增加而衰减,然而各市新建高速公路在邻近地区产生非均衡性的溢出效应,新建高速公路方向、区位以及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影响了溢出效应强度分布。中间地区交通建设更有助于推动边缘地区可达性水平提高,其交通投资溢出效应普遍比边缘地区规模大,溢出投资占实际投资比重高,区域边缘地区多数为溢出效应的输入地区。  相似文献   
67.
李强 《中国岩溶》2013,32(3):253-257
为认识水利工程建设对岩溶库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文对岩溶区水利工程破坏岩溶水体DIC的稳定性、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结果表明,水利工程不仅打破了岩溶水体DIC的自身稳定性,加速水体无机CO2逸出过程,导致CaCO3发生沉淀,而且还通过改变岩溶水动力条件、加速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来提高岩溶水体的碳储存、转移、形成与分解过程。与此同时作者还建议:(1)尽快开展岩溶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工作,并与不同排放源的温室气体释放效应进行对比;(2)温室气体排放的估算须建立在岩溶碳循环研究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影响岩溶水体温室气体排放过程的关键因素,并把岩溶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纳入整个岩溶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68.
实际工程活动与低应力下土石料工程性质密切相关。总结了与低应力条件相关的工程活动,在总结分析以往地震中堤防和坝体滑坡案例的基础上,指出滑坡深度通常小于7 m,其上覆有效应力大多小于100 kPa。在对106组地震液化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地基液化大多发生在上覆有效应力低于100 kPa的低应力条件下。在目前的研究中,通常只关注中、高应力条件下土石料的工程性质。在应用中低应力区的土石料计算参数取值通常与中、高应力条件下获得的强度和变形参数一致,而高、低应力条件下土石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是不同的,这种计算参数取值方法的适用性存在疑虑。因此,研究低应力条件下土石料的工程性质,探讨数值计算中低应力条件下土石料计算参数的取值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9.
为及时破解泛亚铁路西段云南大理至瑞丽沿线的工程地质难题,早日打通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战略通道,“泛亚铁路大理至瑞丽沿线地质构造综合研究”项目组在部署实施的铁路沿线22幅1 ∶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综合编制了铁路沿线的1 ∶2.5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并从多学科的角度,系统查明和评价了铁路建设区的基础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重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工程影响和高黎贡山越岭段的工程稳定性等,为铁路选线、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支撑,减少了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盲目性,并为未来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保障。此项工作开创了基础地质调查与重大工程建设需求紧密结合的新模式,被誉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70.
周斌 《水科学进展》2017,28(3):472-47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后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该专项立足中国水资源安全形势和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提升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科技支撑能力为目标,通过全链条创新和全景式布局,凝练了现阶段中国水资源安全领域亟需解决的重点研究任务。深入分析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的总体布局、科学目标、主要任务和立项情况,剖析了2016年和2017年项目立项和申报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讨论了下一步支持的重点任务方向,对于加强重点专项项目的立项、申报和管理,保障总体目标实现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