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34篇
  免费   8111篇
  国内免费   10625篇
测绘学   4058篇
大气科学   5026篇
地球物理   9210篇
地质学   28918篇
海洋学   4954篇
天文学   2167篇
综合类   3277篇
自然地理   7560篇
  2024年   157篇
  2023年   439篇
  2022年   1172篇
  2021年   1390篇
  2020年   1460篇
  2019年   1780篇
  2018年   1402篇
  2017年   1618篇
  2016年   1743篇
  2015年   1932篇
  2014年   2391篇
  2013年   2427篇
  2012年   2722篇
  2011年   2969篇
  2010年   2531篇
  2009年   3060篇
  2008年   3008篇
  2007年   3367篇
  2006年   3253篇
  2005年   2872篇
  2004年   2699篇
  2003年   2620篇
  2002年   2305篇
  2001年   2049篇
  2000年   1899篇
  1999年   1744篇
  1998年   1496篇
  1997年   1372篇
  1996年   1248篇
  1995年   1051篇
  1994年   1091篇
  1993年   921篇
  1992年   735篇
  1991年   516篇
  1990年   456篇
  1989年   357篇
  1988年   278篇
  1987年   172篇
  1986年   120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24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长江中游湖泊沉积微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长江中游的洪湖、东湖、网湖和大九湖等四个地点取得湖沼沉积物的钻孔样品,用偏光显微镜下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结构特征并以此解释三种湖相粘土的成因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在长江沿岸湖泊中,0.4~ 0.5kaBP以来形成的浅色粘土的微结构类型主要有 :显微层理构造、颗粒的定向性、较大的微孔隙和颗粒粒径,面与面或边与边接触方式。物源主要来自河流带来的泥沙.当时河湖相通,河流入湖水沙量大。 1~ 2.5kaBP期间形成的青色粘土的典型微结构是 :凝胶结构、絮凝结构、细颗粒粒径和小孔隙、低球度和淡水中心冈硅藻。主要是有机质胶体与粘土胶体相互作用形成的。此期间,河流带入湖泊的泥沙少,江汉平原拥有一个开阔、稳定、浮游生物较多的淡水湖泊环境。 0.4~ 1kaBP期间形成的黑色粘土的主要微结构类型是 :凝胶结构、大的圆孔隙和植物纤维的生物框架结构、呈双峰分布的孔隙。它主要是由于维管束植物残体大量积累形成的。当时江汉平原湖泊湖水变浅,大量挺水植物生长,有些湖泊沼已经沼泽化了。鱼骨框架结构证明,在 2.9~ 4kaBP的全新世温暖期山间盆地大九湖出现大量鱼类,但并没有导致喜温鱼类向上游明显迁徙。  相似文献   
992.
从近年来我国地层学的可喜进展谈地层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冥相 《地层学杂志》2002,26(2):139-145,150
“乐平统”作为国际二叠系年代地层系统的最上一个统的全球对比标准 ,是我国学者金玉研究员为首的研究集体多年艰辛研究的结果 ;几乎同时 ,以陈旭研究员为首的科研集体以详尽的资料和全面系统的工作 ,在我国浙江黄泥塘剖面建立了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点——中国第一个“金钉子”剖面。这两项成就 ,是我国学者在上一世纪对地层学的显著贡献之一 ,从他们精雕细刻的剖面资料和详尽系统的研究成果中 ,可以研读出对“地层时代对比”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课题的工作方法 ,由此而诱发出对地层学方法论的探讨 ,从而对某些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993.
贵州关岭生物群中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岭生物群是近年来在我国贵州关岭地区瓦窑组中发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群 ,其中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 Equisetites cf.arenaceus(Jaeger) Bronn.、Ctenozamitessarrani Zeiller。依据植物化石 C.sarrani常见于晚三叠世和 E.cf.arenaceus系似木贼属中较古老的类型 ,指出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瓦窑组系海相沉积 ,其中的植物化石无疑为异地埋藏 ,但从化石通常保存尚好来看 ,估计搬运的距离不会很远 ,它们可能是从距海岸不远的陆地被河流带到较平静的海湾或海槽而沉积下来的。此外 ,从该组植物茎干化石具清楚的年轮分析 ,推测卡尼期时 ,贵州关岭一带为非热带雨林地区 ,一年中气候不是四季如一 ,而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94.
论卡以头组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有关人员 (1980 )曾做过大量地层古生物工作 ,证实卡以头砂页岩层或卡以头组的时代为三叠纪最早期 ,是飞仙关组底部地层的相变。“论卡以头组”一文认为该组下部的时代为二叠纪 ,上部则属三叠纪。对该文提供的地层古生物资料进行分析后 ,本文作者认为该论点缺乏证据 ,不能成立 ;将陆相的威宁哲觉剖面代替标准地点宣威羊场的过渡相剖面作为卡以头组的标准剖面 ,也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995.
跑马岗组时代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当阳新店—跑马岗剖面的跑马岗组跨白垩系与古近系 ,所含轮藻、介形类化石的丰富程度极为罕见。跑马岗组的时代问题与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及其陆相辅助层型的建立、印度德干玄武岩沉积夹层的时代、印度与亚洲大陆联合的时代和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事件起因假说等数个重大地学问题 ,以及江汉盆地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密切相关 ,值得重视 ,尽早搞清  相似文献   
996.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理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相似文献   
997.
This work presents a novel neural network‐based approach to detect structural damage. The proposed approach comprises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system identification, involves using neural system identification networks (NSINs) to identify the undamaged and damaged states of a structural system.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of the outputs with respect to the inputs of the NSIN, which identifies the system in a certain undamaged or damaged state, have a negligible variation with different system errors. This loosely defined unique property enables these partial derivatives to quantitatively indicate system damage from the model parameters. The second step, 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involves using the neural damage detection network (NDDN) to detect th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the structural damage. The input to the NDDN is taken as the aforementioned partial derivatives of NSIN, and the output of the NDDN identifies the damage level for each member in the structure. Moreover, SDOF and MDOF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damage detection of linear structure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8.
Dynamic damaging potential of ground motions must be evaluated by the response behaviour of structur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ndicate what properties of ground motions are most appropriate for evaluation. For that purpose, the behaviour of energy input process and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momentary input energy that is an index for the intensity of input energy i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s such as cyclic or impulsive, and to the response displacement of structures immediately.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a procedure is proposed to predict inelastic response displacement of structures by corresponding earthquake input energy to structural dissipated damping and hysteretic energy. In this procedure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is recognized as an input and dissipation process of energy, and therefore 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damaging properties of ground motions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more generally. Lastly, the studies of the pseudodynamic loading tes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specimens subjected to ground motions with different time duration are shown. The purpose of this test is to estimate the damaging properties of ground motions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procedure.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9.
基于栅格空间信息定量化的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湖南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利用栅格数据结构为主的数字环境模型,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数字高程模型迭加分析,研究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探索适合以山高坡陡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山区生态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属一般. 总体环境状况东南部好于西北部,河谷盆地优于山地. 研究表明,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数据采集快速、客观,评价和制图自动化,评价结果空间定位精度高,直观性与实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00.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 奎屯河上游支沟哈希勒根河源区. 1999年8月, 在该冰川上布设了用于冰川运动和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研究的测杆18根, 并进行了冰川表面运动、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末端变化的首次观测. 根据2000年8月和2001年8月的冰川运动观测资料, 分析了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和冰舌末端的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奎屯河51号冰川应属于亚大陆型冰川; 1999/2000年度和2000/2001年度的表面运动值不大, 最大流速点的年运动速度为3.15 ma-1; 运动速度垂直分量UZ的变化规律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规律相同, 即消融区的显出流作用和积累区的显入流作用. 该冰川的冰舌末端处于相对稳定的退缩状态, 1964-1999年间平均退缩量约为1.4 m*a-1, 而1999-2001年间的平均退缩量为5.0 m*a-1, 反映出冰川退缩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