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0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630篇
地质学   346篇
海洋学   327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Limit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terministic methods to quantify demands and develop rational acceptance criteria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probabilistic procedures in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engineering. The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performance‐based methodology is one such approach.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certain modelling decisions mad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evaluation process on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a typical multi‐bent viaduct is examined. Modelling, in the context of this paper, covers hazard modelling, structural modelling and loss modelling.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is a section of an existing viaduct in California: the I‐880 interstate highway. Several simulation models of the viaduct are developed, a series of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to predict demands, measures of damage are evaluate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closure of the viaduct is estimated using the specified hazard for the sit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thodology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existing deterministic performance‐based procedures.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dicate that the assessment methodology is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the reliability of decisions made by bridge inspectors following a seismic event, and to the dispersion in the demand estimation, which in turn is influenced by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effects and ground motion scaling procedures.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2.
文章主要对使用大比例尺进行海底地形测量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测量过程中的方法技术、数据处理方法、测量效果说明多波束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3.
特大型桥梁施工GPS高程控制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了采用GPS技术建立桥梁施工高程控制网的难点及关键问题,分析了GPS跨河高程传递测量方法的技术要点,结合工程实例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4.
提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公路桥梁损伤程度标定的两阶段法。第一阶段:应用静应变残差进行损伤定位;第二阶段:基于已经识别出的损伤位置,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损伤程度的标定。两阶段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同时进行常规的损伤位置识别和损伤程度的标定的收敛速度慢、存储空间大及可能误标定等问题。某三跨连续桥梁应用分析发现,在已知很少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对损伤程度的识别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证实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两阶段法用于损伤程度的识别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5.
工作状态下桥梁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是桥梁损伤识别的重要环节,考虑桥梁检测的实用性,桥梁检测一般应建立在环境激励的基础上,已有的环境激励下模态参数识别的方法对模态频率的识别的精度较高,而对位移模态的识别则误差较大。提出了一种利用移动质量块在不同位置时对桥梁的模态频率进行多次测量,用各次测得的频率值确定位移模态的新方法,使得位移模态识别的精度接近频率识别的精度,建立了该方法的初步模型,推导了频率与位移模态关系的理论公式,并通过数值模拟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6.
中(下)承式拱桥吊杆静张力分析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下)承式拱桥的有限元模型中,引入了由于施工中吊杆长度调整而产生的几何刚度矩阵,用一阶矩阵摄动理论,导出了相应的吊杆系静张力分析的相关公式。对一实际中承式拱桥的数值计算分析表明,使用本方法可有效地提高中(下)承式拱桥的吊杆静张力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7.
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建立了台兴油田下第三系阜宁组(Ef3)下亚段测井相与沉积微相的关系,研究了台兴油田的沉积微相类型及主要含油气单元———各砂体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Ef3下亚段主要砂体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河漫滩、河口砂坝以及席状砂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88.
蒋丹阳 《探矿工程》2007,34(11):15-17,19
某钢筋混凝土箱形铁路桥发生不均匀沉降,经方案优化对比,采用了沉井射水掏土纠偏和塑料袖阀管注浆加固进行综合治理。介绍了其施工工艺和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89.
胡方田 《探矿工程》2007,34(7):52-54
以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地铁十号线双井一劲松区间工程暗挖隧道为例,叙述了浅埋隧道穿越人行天桥的施工技术,并通过监控量测对该技术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90.
多年冻土区桩基础桥墩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随机振动理论、粘弹性边界条件的二维波动法以及结构动力分析有限元法结合起来,考虑场地地震动为零均值的高斯平稳随机过程,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桩基础桥墩进行了随机地震反应分析,计算了9度地震作用下桥墩随机地震响应最大值的均值和均方差,分析了冻土层及桥墩高度对桥墩随机地震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