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20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的空间异常分布及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河西走廊19个气象代表站建站至2002年5~6月降水量资料, 分析了河西走廊春末夏初干旱的基本气候特征; 在利用EOF和REOF方法进行降水空间异常变化分析和气候分区的基础上,讨论了第一时间系数(PC1)及各区代表站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量在第一空间尺度上为全区一致; 在第二空间尺度上可分为3个气候区; 在第三空间尺度上可分为5个自然气候区. 1980年代为近50 a来降水最多的10 a, 1990年代有所减少,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有明显增加. 前期冬季欧亚径向环流加强, 亚洲区极涡面积扩大、强度加强, 冷空气活动频繁, 将有利于次年春末夏初河西走廊降水偏多. 欧洲青藏高原华北西太平洋的波列, 特别是东亚大槽的填塞和青藏高原低值系统频繁活动, 造成了500 hPa高空场上"东高西低"的典型多雨流型.  相似文献   
42.
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张勃  张华 《干旱区地理》2004,27(2):234-238
河西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2000多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考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分析了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自然机制与人为机制同时改变着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状况,自然机制的驱动是缓慢的,长期的,而人为机制的驱动,尤其到了近现代,则是剧烈的,集中的,人口变化是驱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非常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西走廊五市旅游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艳俊  杨林娟  柴洪  陈钰 《中国沙漠》2021,41(5):238-241
在对河西走廊五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增长潜力和产业环境等3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每个指标数据进行加权,然后通过定量分析法比较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结果表明:河西五市中,旅游竞争力顺序依次为酒泉、武威、张掖、嘉峪关、金昌。最后对河西走廊各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针对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4.
李奇  董晔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21,41(2):290-302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自然环境、经济产业及交通路网等公开数据,运用城镇体系金字塔、城镇规模基尼系数以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规模结构方面,城镇规模分布较集中,表现为“大城市化”与“小城市化”并重的特征,中间级别城市发展滞后,城镇人口金字塔大致呈现沙漏形态;空间结构方面,整体呈现分异与整合共存的局面,一方面形成东密西疏的城镇密度格局以及各具特色的省级城镇体系,另一方面东南—西北地区城镇空间结构呈现整合趋势,沿东南—西北形成卡拉奇—拉合尔—伊斯兰堡及拉瓦尔品第都市区—白沙瓦“7”型城镇发展轴线;职能结构方面,形成3个全国性中心,2个地区性中心和多个重要工业、交通节点城市。2)城镇体系在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交织影响下形成。内生因素方面,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东密西疏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条件,经济产业因素决定城镇体系的基本格局;地形与交通的共同作用改变城镇间的时空距离,造成东西部城镇体系的差异;各省相对独立的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造成各省城镇体系的分异。这个过程受国际投资与贸易、地缘政治和中巴经济走廊等外生因素的间接影响。3)中巴经济走廊将促进“7”型城镇发展轴转变为“两纵三横”城镇发展轴体系。  相似文献   
45.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中的风电项目建设已经初现规模。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工程建设中,风电优先项目涉及的项目金额约为6.47亿元,运营期累计发电量可以达到近180亿千瓦时,可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0兆吨。伴随跨境风电项目的梯度转移,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地并网取决于东道国的政策制度安排、建设运营模式、设备供应体系以及电价收购协议等。本研究有助于协助沿线国家完善能源政策制度、加快清洁电力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减排承诺,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6.
任唤麟 《地理科学》2017,37(10):1560-1568
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旅游资源。基于其特殊性,以其各遗产点的价值评价作为整个遗产的价值评价;借助层次分析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通过设定评分标准与评价等级,构建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实证分析认为提出的方法与模型能较准确地评价资源价值,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各遗产点价值均在优良等级及以上,其中27.3%为五级(特品级)资源,59.1%为四级资源,13.6%为三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领先开发或重点开发、分区开发及加强遗产点历史文化挖掘与宣传普及等策略。  相似文献   
47.
河西走廊最近一次强沙尘暴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1996年5月29~31日在甘肃河西走廊又出现了一次强沙尘暴天气。从这次强沙尘暴和1993年"5·5"强沙尘暴的比较分析可知,春季在河西走廊周围易形成以沙漠为中心的高温低压区,与西西伯利亚向东南方向移动的高压冷气流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这就是大风的动力源。大风前期,在气温、压温比等方面有明显的预兆,由此可进行强沙尘暴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48.
土地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将为人们了解掌握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合理与否提供科学信息。作为重要商品粮基地的甘肃河西地区,土地农业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文章通过土地资源农业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研究,初步分析研究了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特点,旨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The thick alluvial conglomerate sequences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have been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date. Here we use the cosmogenic nuclide burial dating method to date the Yumen and Jiuquan formations, a ∼900 m thick fanglomerate found in the Hexi Corridor, the foredeep of the Qilian Shan, and exposed in the Laojunmiao anticline. We date 16 sites with simple burial dating and 2 sites with isochron burial dating, and use these dates to reinterpret the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 sec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bottom of the Yumen Formation, defined by a progressive unconformity, is around 5 My. Taking this timing as the initiation of anticline growth, the long-term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at the ramp zone in western Qilian Shan is about 0.72 mm/yr, consistent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middle and eastern Qilian Shan.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Yumen and Jiuquan Formations is near ∼1.2 My. Three other angular unconformities are dated to ∼2.6–3.1, ∼2.2–2.5, and ∼1.2–1.7 My, respectively. Burial dating offers a robust chronology for these deposits, and when combined with paleomagnetic stratigraphy offers much tighter precision.  相似文献   
50.
河西走廊张掖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aking two false color composite Landsat 5 TM(Thematic Mapper)images of band 4,3,2taken in 1995 and 2000 as data resources,this paper carried out study on LUCC of Zhanye oasis in recent five years by interpretation according to land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1∶00,000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Databas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landuse/landcover in Zhangye oasis since 1995:(1)Changes of landuse structure show that cropland and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t-up area increased,on the contrary,water area and grassland decreased.These changes reflect the deterionration of arrangement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2)Regional differences of landuse/landcover are evident,characterized by following aspects:in Sunan County located in Qilian Mountain area,unused 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but cropland and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t-up area inreased.In Minle and Shandan counties located in foothills,unused land,warer area and cropland decreased,but grassland and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t-up area increased.In Zhangye City,Linze County and Gaotai County located in plain area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unused land,warer area and grassland decreased,while woodland,cropland and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e-up area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