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2篇
  免费   1017篇
  国内免费   2239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373篇
地球物理   720篇
地质学   6005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256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53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76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耿元生 《地质学报》2022,96(9):2955-2966
程裕淇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和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程裕淇先生开拓了我国变质岩研究领域,提出了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发展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他在管理上积极推进地质行业的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为建立中央直属的野战军队伍建言献策;在政协多次提案,推动了我国矿产资源法的立法和实施。  相似文献   
82.
松潘- 甘孜造山带巨厚的三叠系复理石沉积盖层给探讨其基底性质、俯冲- 碰撞过程和深部岩浆作用增添了难度,使得带内广泛出露的花岗质岩体和少量镁铁质岩体成为解开松潘- 甘孜造山带构造演化谜团的重要研究对象。锆石U- Pb定年结果表明道孚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23. 5~217. 4 Ma,炉霍二长岩结晶年龄为219. 4 Ma,辉长岩为218. 9 Ma,均属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花岗质岩石都表现出I型花岗岩特征,其中炉霍二长岩具有较高的Ba、Sr含量,相对较高且均一的εHf(t)值(-3. 69~-1. 65),表明其可能来源于富集玄武质新生下地壳的熔融。道孚花岗闪长岩具有分散的εHf(t)值(-13. 51~0. 41),野外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幔源熔体与古老壳源熔体的混合。辉长岩在微量元素蜘蛛图上具有类似的模式,不同程度富集Ba、Sr、Pb、Th和U元素,出现Nb、Ta、Ti元素亏损,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来源于流/熔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已有资料,我们对甘孜- 理塘洋的演化历史提出新的认识,认为甘孜- 理塘洋不仅仅存在向南俯冲的可能性,同时也具有北向俯冲的历史,晚三叠世道孚- 炉霍岩浆岩的形成受控于甘孜- 理塘洋向北边松潘- 甘孜地块俯冲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83.
马雪盈  刘庆  闫方超  何苗  张宏远 《岩石学报》2021,37(8):2562-2578
强亲铁元素与亲石元素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因此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造山带中超镁铁岩的成因及演化提供重要信息。位于苏鲁造山带东北端的胶东海阳所超镁铁岩主要由橄榄岩和辉石岩组成,它们常以团块状赋存于花岗质片麻岩中。虽然前人对这些超镁铁岩已经开展大量岩石学研究,但关于其成因及构造属性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开展了海阳所超镁铁岩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强亲铁元素及Re-Os同位素的分析工作,结果显示蛇纹石化橄榄岩具有较高的MgO和Fe2O3T含量,较低的Al2O3、TiO2和CaO含量,明显富集流体迁移元素(U、Pb),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强亲铁元素没有发生明显分异,但Ru显示正异常,表明海阳所蛇纹石化橄榄岩是经历了低-中等程度部分熔融及熔/流体交代作用影响的残余地幔橄榄岩。海阳所辉石岩的主量元素表现出明显的结晶分异特征,稀土元素较原始地幔富集,铂族元素(PGEs)含量较低且发生了明显的分异,表明辉石岩的地幔源区经历过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和硫化物的分离。海阳所蛇纹石化橄榄岩的O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大洋亲和性,与辉石岩不具有熔体-残留体的关系。由于该地区发育较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蛇纹石化橄榄岩中的橄榄石与辉石表现出韧性变形的特征,同时有辉石岩侵入到橄榄岩的现象,表明该地区的蛇纹石化地幔橄榄岩与辉石岩既不同时,也不同源,因此,暗示了该套岩石组合可能形成于大洋核杂岩(OCC)与洋脊型蛇绿岩(MOR)堆晶岩交互发育环境。  相似文献   
84.
豫西后造山阶段存在变质核杂岩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高社  赵太平 《地质论评》1997,43(4):365-372
不少学者用变质核杂岩模式解释豫西造山阶段基底隆起和与之相伴的盆岭构造的构造格局。介一本区基底隆起的形态、机制、时限和地壳剥露层次均没有变质核杂岩特征与基底隆起相伴的断陷人舅地也不同于变质核杂岩模式中的半地堑。  相似文献   
85.
相山高位岩浆房分异机制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夏林圻  夏祖春 《岩石学报》1992,8(3):205-221,T001
  相似文献   
86.
13C/12C ratios for a number of High Arctic vascular plants (51 determinations), mosses (11), and freshwater algae (11) show considerable variation, particularly among the freshwater algae (range from-6.9 to -36.3). In some cases the stable carbon ratios on modern and fossil materials provide guidance as to whether marine waters formerly occupied a given pond or lake basin. In other cases the 13C values for algae collected along the present-day shore of a pond or lake bear no relation to the values obtained on constituents preserved within the bottom sediments, suggesting that major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e last few thousand years.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Contribution No. 17291. Contribution No. 41 from the Cape Herschel Project.  相似文献   
87.
浅变质岩区地层特征及地层单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鄂荣 《地球科学》1990,15(2):137-144,T001
  相似文献   
88.
察尔汗盐湖低品位卤水自然蒸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兆广  祁燕 《盐湖研究》2006,14(1):17-23
察尔汗盐湖是一个以卤水钾镁盐矿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盐类矿床,盐湖东部潜卤水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物型,从KCl等组份含量来看,属低钾高钠低镁的卤水。对该类型卤水进行自然蒸发试验,确定盐类结晶析出顺序和光卤石矿物的最佳分离点,取得光卤石矿的产率和光卤石中KCl含量等基础数据,以对该卤水工业利用性能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89.
The behaviour of quartz during metamorphism is studied based on two case studies from the Barrovian terrains of Sulitjelma in arctic Scandinavia and Loch Tay in the Central Highlands Dalradian of Scotland. Both terrains preserve evidence for metamorphism in pelites involving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garnet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deformation history. Data are presented on the size, shape and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of quartz preserved as inclusions in garnet and as grains in the surrounding matrix. While quartz-grains remain small and dispersed between mica grains, deformation appears to be dominated by grain-boundary sliding accommodated by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At amphibolite facies, textural coarsening occurs by dissolution of small quartz grains and growth of larger quartz grains, coupled with segregation of quartz from mica. As a result, quartz deforms by dislocation creep, developing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s (CPO) consistent with both coaxial and non-coaxial strain. Quartz CPOs with <0001> axes lying parallel to foliation and stretching direction are commonly developed, and best explained by mechanical rotation of inequant (detrital?) quartz grains.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selective entrapment of quartz inclusions in garnet on the basis of quartz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90.
Grain size and grain shape analysis of fault rock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