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68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1.
安徽铜陵大团山石英闪长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团山石英闪长岩体位于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内,属于燕山期侵入岩.岩石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w(SiO2)=57.5%~64.1%,w(Na2O K2O)=6.94%~7.71%,K2O/Na2O=0.57~0.97,属于高钾碱钙性岩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高Ba,Sr,低Y,亏损Nb,Ta和Ti的特点;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Eu负异常不明显.研究成果表明,大团山石英闪长岩的形成环境类似于火山弧型花岗岩,可能与富Ba,Sr的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于富集地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112.
甘肃大水闪长岩型金矿床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水金矿氧化带下部,发育大量的微细粒浸染状、细脉状黄铁矿和黄铜矿,并出现砷黝铜矿.地表氧化矿中的赤铁矿,是黄铁矿等原生硫化物氧化所致;在矿石矿物成分上,黄铁矿、黄铜矿和砷黝铜矿的Au含量普遍较高.黄铁矿中的Co/Ni比值多大于2,与岩浆成因黄铁矿相吻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5℃~400℃.δ34S=-1.8‰~ 4.1‰,δ13C=-2.7‰~ 4.3‰,δ18O=6.63‰~19.42‰,δD=-101‰~-75‰.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碳、硫和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赋矿闪长岩体,为富硫化物的闪长岩型金矿床.砷黝铜矿对找矿与勘探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3.
李再会  林仕良  丛峰  邹光富  谢韬 《地质学报》2012,86(7):1047-1062
高黎贡-腾梁花岗岩带是冈底斯花岗岩带的东延部分。腾梁花岗岩中辉长-闪长质包体、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密切共生。辉长-闪长质包体的结构构造、矿物学特征表明,它们是岩浆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辉长-闪长质包体为钙碱性系列,具有低SiO2、高MgO和Mg#的特征,富集Rb、Sr、Th、Ba和Ce,亏损Nb、Ta、P、Zr、Yb和Y;寄主花岗岩为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到弱过铝质,富集Rb、Th、Zr和Hf,亏损Nb、Ta、Ti、Sr、P和Ba,具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石英闪长岩介于二者之间。锆石U-PbLA-ICP-MS定年显示,石英闪长岩形成年龄为127.10±0.96Ma,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23.8±2.5Ma。结合辉长-闪长质包体形成年龄为122.6Ma,三者年龄基本一致,从年代学角度为花岗岩、辉长-闪长质包体和石英闪长岩岩浆混合作用成因提供了证据。石英闪长岩锆石εHf(t)值变化于-7.61~-3.80。结合辉长-闪长质包体、花岗岩的εHf(t)值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花岗岩来源于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辉长-闪长质包体来源于地幔楔橄榄岩部分熔融,石英闪长岩为幔源岩浆与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完全混合的产物。腾梁地块早白垩世侵入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向南俯冲的动力学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14.
蒋玺  安邦  唐波 《矿物学报》2012,32(4):507-514
利用脉冲透射-反射法,在YJ-3000 t高压装置弹性波速测量系统上,测量了0.6、1.0和2.0 GPa,最高1141℃条件下闪长岩的纵波波速(vp)。结果显示,高压下闪长岩的vp随温度升高首先缓慢降低,分别到769℃(0.6 GPa)、810℃(1.0 GPa)和925℃(2.0 GPa)后转而快速下降。实验产物观测显示,0.6 GPa下岩石在758℃时发生脱水熔融并有新生单斜辉石生成,1.0 GPa和2.0 GPa下,闪长岩分别在865℃和921℃的实验产物中出现熔体,新生矿物有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温度升高导致闪长岩中熔体含量增加,斜长石、角闪石和绿泥石等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探针分析显示,熔体含水量较高,且随温度升高熔体成分向基性方向演化。单斜辉石化学成分变化不明显,2.0 GPa下,随温度从1030℃升高到1138℃,新生石榴子石成分逐渐向钙铝榴石变化。vp变化和熔体含量关系表明,熔体含量增加导致了闪长岩在高温阶段波速的持续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对秭归地区闪长岩岩体风化壳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将该风化剖面中的微量元素划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Sc、V、Cr、Co、Ni、Cu、Zn、Zr、Hf、Nb、Ta、U、Th、Mo、W,基本属于非活动性元素,在风化过程中得以有效保留,其中U、Cr、Cu等受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有时呈局部富集现象,规律性不明显。第二类以Ca、Rb、Cs、Sr、Ba、Pb、Ga、Gd、Tl为代表,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而逐步从风化壳中淋失,属活动性元素。第三类以稀土元素为代表,在风化壳内部发生局部的再分配,从剖面上层随风化溶液向下淋滤亏损,到剖面中下部沉淀富集,其中重稀土元素的淋失程度大于轻稀土元素。由于母岩中斜长石的风化淋滤,Eu在氧化环境下逐渐从正异常变为负异常。Ce在地表氧化条件下很容易生成四价氧化物(方铈石),并在表层明显富集,剖面介质中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导致Ce的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16.
刘贵  周永胜  宋娟  何昌荣 《岩石学报》2012,28(3):1005-1016
本文以高温高压条件下石英闪长岩流变实验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进行微观结构观察,研究了样品在实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变形机制与斜长石结构对流变强度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能谱与电子探针,分析了熔体分布和成分特征,讨论了角闪石脱水熔融的影响因素与脱水熔融对岩石流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岩石从脆塑性过渡域逐渐向高温位错攀移和动态重结晶为主的塑性域转化。在高温条件下,角闪石出现了脱水与部分熔融,脱水熔融的熔体分布和成分体现出非均匀与非平衡熔融的特点,空间分布上,熔体主要出现在角闪石和黑云母矿物颗粒的边缘以及角闪石和长石颗粒之间的区域内;成分分布上,熔体的成分与参与熔融的矿物成分密切相关。角闪石边缘的熔体和黑云母边缘的熔体具有低硅铝、高铁镁特征,斜长石边缘的熔体具有高硅铝、低铁镁的特征,处于角闪石和斜长石颗粒中间的熔体,其成分间于斜长石与角闪石成分之间。实验中出现的非平衡非均匀部分熔融可以解释混合岩中的浅色体与暗色体的成因,富硅熔体可以形成富硅铝的花岗质岩石,而贫硅富铁镁的熔体可以形成基性岩。角闪石的脱水熔融程度依赖于样品的封闭条件,处于封闭环境的样品,角闪石不易脱水熔融,而处于开放环境时,角闪石脱水熔融显著。拆离断层带及其附近具备这样的开放环境,有利于角闪石发生脱水熔融。实验力学数据和微观结构显示,随机分布的斜长石对岩石强度影响并不明显,但斜长石的长轴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呈大角度相交(近90°)会显著强化岩石的强度,这意味着岩石组构与主应力方向大角度相交或呈垂直方向时,不利于岩石变形和拆离断层的形成,反之,均匀岩石或岩石组构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小角度相交,有利于岩石的变形,容易发育拆离断层。  相似文献   
117.
南天山洋古生代期间俯冲作用过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斌  陈文  喻顺  尹继元  李洁  孙敬博  杨莉  杨静 《岩石学报》2014,30(8):2351-2362
南天山洋的演化历史是中亚造山带研究中关键的问题,目前对古生代期间南天山洋的俯冲极性、俯冲方式等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南天山造山带南部地区近东西向出露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本文以其中的欧西达坂石英闪长岩为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富集Rb、Ba、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富集,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的"海鸥"型,为典型的俯冲成因钙碱性系列岩浆岩,锆石LA-ICP-MS微区定年获得418.4±2.2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成果,初步认为塔里木板块北缘至少在志留纪时期已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成活动大陆边缘,中泥盆世开始又转变为被动大陆边缘;早古生代阶段南天山洋的演化以双向俯冲为主,向南为短期、脉冲式或间歇式的正常高角度俯冲过程,至中泥盆世结束;向北则为长期、多阶段性的俯冲。  相似文献   
118.
对西藏冈底斯西部措勤县打加错地区辉石角闪二长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法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辉石角闪二长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07.3±3.6Ma,其物质来源与下地壳基性熔岩及上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是特提斯洋在晚印支期仍在俯冲的证据。该印支晚期侵入岩系首次在南冈底斯带西侧发现,对研究冈底斯带在晚印支期的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We sampled two box-core sediments from the slope of the eastern South Korea Plateau (SKP) in the East Sea (Sea of Japan) at water depths of 1400 and 1700 m. Two chemical fractions of extractable (hydroxylamine/acetic acid) and residual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together with Al, Ca, Fe, Mg, Mn, P, S, As, Mo, and U were analyzed to assess the post-depositional redistribution of REEs. Extractable Fe and Mn are noticeably abundant in the oxic topmost sediment layer (<3 cm). However, some trace elements (e.g., S, As, Mo, U) are more abundant at depth, where redox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Analysis of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UCC)-normalized (La/Gd)UCC, (La/Yb)UCC, and (Ce/Ce*)UCC revealed that the extractable REE is characterized by middle REE (MREE) enrichment and a positive cerium (Ce) anomaly,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of the residual fraction which shows slight enrichment in light REEs (LREEs) with no Ce anomaly. The extractable MREEs seem to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high-Mg calcite during reductive dissolution of Fe oxyhydroxides. In the top sediment layer, the positive Ce anomaly is attributed to Ce oxide, which can be mobilized in deeper oxygen-poor environments and redistributed in the sediment column. In addition, differential concentrations of Ce and other LREEs in pore water appear to result in variable (Ce/Ce*)UCC ratios in the extractable fraction at depth.  相似文献   
120.
东昆仑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成矿带,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是近年来首例在东昆仑金水口岩群中发现的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夕卡岩型矿床,目前铁、金、锌矿已达中型。其成矿作用与矿区东北部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的外接触带。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46.8±1.8Ma(MSWD=0.074),形成于早三叠世,表明东昆仑地区早三叠世存在夕卡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成岩的构造属性。研究认为,石英闪长岩是阿尼玛卿洋盆向北俯冲,致使壳幔岩浆发生混合,后经侵位、结晶分异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