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3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183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quantitative tectonic indicators and some qualitative indicat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coast areas of Fujian, Guangdong, Taiwan and Hainan. The main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include uplift amplitude of the Moho, Quaternary and Late Holocene coasts. The paper also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research method on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surface uplifted zones. Taiwan is a famous neotectonic zone and an area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There is only one large-earthquake area in each of Fujian, Guangdong and Hainan Provinces. Along the coast large earthquake areas there are certainly many remains of crustal activity. Among these remains, coast activity, taking the sea level as the accurate marker horizon, can determine not only the amplitude of coastal elevation and subsidence in a certain period, but also the cycle and rat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movements.  相似文献   
52.
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大量实际资料及深入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论述了人工大型水域水岩相作用及其导致的主要地质灾害,包括水库诱发地震,库岸崩滑,水岩作用导致的大坝溃决,以及水库淤积导致的大面积环境恶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3.
IntroductionYunnanProvinceislocatedinthesouthofNorth-SouthseismiczoneinChina.ItisoneofthehighseismicactiveregionsinChinesemainland.Morethanonehundredstrongearthquakeswithmagnitude6ormoreoccurredinthisregioninhistory.AsanimportantsoutheasternmarginofTibetanPlateau,YunnanregionisahotspotinstudyonthedynamicsofTibetanPlateau.Theactionsofcompressivestressinnorth-southorientationandgravitationalpotentialcausedlateralextrusionofmaterialintheplateauwiththeupliftingofTibetanPlateau.Severalblocksa…  相似文献   
54.
2003年6月17日和7月10日,先后在四川省西昌市和西昌-昭觉间发生2次ML4 8级强有感地震.对于这2次地震,我们曾作了较好的中期和短期预测.但是对于6月17日发生的第一次ML4 8级地震,未能做出临震预测;对于第二次地震,则在7月1日向上级填报的周会商表中作了明确的临震预测,7月10日,在西昌-昭觉间发生了ML4.8级地震.根据西昌地震遥测台网各子台的P波初动求解震源机制,结合地震所处的地质构造以及现场烈度考察圈定出的结果分析,认为这二次地震是由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凉山断裂所围成的凉山小菱形块体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5.
将一定范围内的地震数据假设为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的叠加,并同时认为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分别满足不同参数的二维泊松过程.通过引入N阶距离概念,将叠加的二维泊松过程转化为一维的混合密度函数,在对距离阶数进行选择的基础上,最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混合密度分解,以达到提取地震丛集模式的效果.文中将该算法应用于我国西南地区松潘及龙陵主震前丛集地震的提取,并与C值的时间扫描结合,深化了这两次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56.
云南2001年施甸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2001年4月10日至6月8日相继发生了4月10日MS5.2、4月12日MS5.9和6月8日MS5.3的施甸地震. 本文利用云南遥测数字地震台网的保山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即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采用地震应力预测的分析手段,对这个强震系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 初步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活动的增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值t基本呈现增加的特征,但在强震即将发生之前的短时间内,发生t减小的现象,符合我们早先研究发现的震前应力释放现象. 研究认为,在地震活动强烈的构造地区和有强震发生危险的经济发达地区或重要城市,开展强烈地震的应力预测应用实践,可以减轻地震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57.
S方法将同一测期一条流动地磁测线各测点的变化叠加,可抑制单个测点的干扰,使可能存在的震磁异常信息凸现。本研究了安徽省流动地磁测线S异常与邻近地区小震震群活动频次和中强地震的关系;探讨了“震情窗”地区S异常与“震情窗”相关地区中强地震的相关性;讨论了同一测期流动地磁测线各测点δf“同向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58.
地震台站工作人员 ,在进行观测资料分析、地震预报研究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的几个问题 :1、手段单一 ,对于前兆现象无法全面表述。 2、如何识别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3、如何兼顾点和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9.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60.
Three sites in the UK are taken, representative of low, medium and high hazard levels (by UK standards). For each site, the hazard value at 10−4 annual probability is computed using a generic seismic source model, and a variety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spectral acceleration at 10 Hz and 1 Hz, and intensity. Disaggrega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earthquakes most likely to generate these hazard values. It is found (as might be expected) that the popula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which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is used. When PGA is used, the result is a rather flat magnitude distribution with a tendency to low magnitude events (\le 4.5 ML) which are probably not really hazardous. Hazard-consistent scenario earthquakes computed using intensity are found to be in the range 5.8–5.9 ML, which is more in accord with the type of earthquake that one expects to be a worst-case event in the UK.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