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0篇
  免费   518篇
  国内免费   1398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376篇
地球物理   227篇
地质学   3536篇
海洋学   38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21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郭建新 《地下水》2005,27(5):405-407
利用浸出试验方法,对火电厂粉煤灰进行浸出特性的测定,对其有害特性进行鉴别并分析其浸出规律,从而为地下水受粉煤灰排水影响后的水质预测、堆灰场选址、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2004年印度洋海啸印尼亚齐省灾情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4年12月底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印度洋沿岸的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国家先后遭受强烈海啸。印度尼西亚亚齐省是遭受海啸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评估海啸灾害造成的严重影响,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2005-01-07英国DMC小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收集到的该地区灾前(2001年)LandsatETM 遥感影像,对亚齐省进行了监测和快速评估。监测结果表明距离震中位置较近的亚齐省苏门答腊岛西海岸遭受影响较严重,亚齐省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由于距离震中位置较近遭受严重影响,而苏门答腊岛东海岸则影响较轻,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市附近。经统计,整个亚齐省遭受海啸严重影响的地区面积约为483km2,其中城市建成区受淹面积约为26·2km2,乡村(镇)地区受淹面积约为430·5km2。文章的最后还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海啸灾情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因海啸而受淹地区高程低于20m。  相似文献   
83.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在 0°~ 5°N ,90°E以东 ,平均的大气动能扰动和赤道上经向风扰动主要起源于西太平洋 ,并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而在孟加拉湾动能中心与索马里急流区之间 ,动能传播方向比较复杂。以上事实说明赤道地区东亚季风系统确实是存在的 ,与印度季风系统中扰动的传播方向不同 ,东亚季风系统中动能和经向风扰动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西太平洋的影响。在亚洲赤道季风区 ,这两个系统的交界处约在 95°~ 10 0°E附近 ,比过去界定的偏西 5~ 10个经度。  相似文献   
84.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对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主要组分-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藻类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芳香结构含量相对较少;角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中含有较丰富的芳香结构以及长链脂族结构;而丝质体则主要由芳香结构组成,脂族结构含量很少。显微组分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藻类体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角质体和镜质体的生烃潜力中等、而丝质体的生烃潜力则很低。对于吐哈盆地煤成油来说,由于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并且生烃潜力也高,因此其具有高的液态烃产率、丝质体的产油率最小、角质体和镜质体的液态烃产率中等。由于镜质体是本区煤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因此,对于吐哈盆地所形成的具有工业规模的油田来说,镜质体应该是主要的贡献组分之一。但对于富含藻类体的厚层状烛藻煤,由于它类型好,品质高、生烃潜力大、以中长链脂族结构为主,是煤成油最理想的源岩。  相似文献   
85.
兖州矿区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决定其在煤的加工利用过程中释放的难易程度和毒性,弄清其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对准确评价元素的工艺性能、环境影响、作为副产品的可能性以及在地质意义上都是十分重要的。分析了微量元素在煤中的有机亲合性,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了微量元素与煤中有机显微组分、三态硫、灰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浮沉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通过研究向知,Ge、Ga、U、V、Cu、Th、Pb和Zn主要以无机态存在于煤中,F和Cl可能以有机态存在为主,As无机态和有机态存在的机率相似。  相似文献   
86.
中国煤系高岭岩(土)资源成矿机理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含煤地层中高岭岩(土)分布广泛,成矿时代多,成因复杂,储量丰富,质地优良,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非金属矿产,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全世界独具特色。本文研究了中国煤系高岭岩(土)资源概况、研究简史;根据成分、结构、地质产状等特征,提出了中国煤系高岭岩(土)的成因类型;对生物和有机质在其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有机酸溶解矿物模拟实验对其成矿作用做了初步探索;最后对煤系高岭岩的某些关键性加工技术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87.
Analysis of monthly momentum transport of zonal waves at 850 hPa for the period 1979 to 1993, between ‡S and ‡N for January to April, using zonal (u) and meridional (v) components of wind taken from the ECMWF reanalysis field, show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1% level of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June through September) and the momentum transport of wave zero TM(0) over latitudinal belt between 25‡S and 5‡N (LB) during March. Northward (Southward) TM(0) observed in March over LB subsequently leads to a good (drought) monsoon season over India which is found to be true even when the year is marked with the El-Nino event. Similarly a strong westerly zone in the Indian Ocean during March, indicates a good monsoon season for the country, even if the year is marked with El-Nino. The study thus suggests two predictors, TM(0) over LB and the strength of westerly zone in the Indian Ocean during March.  相似文献   
88.
Shallow seismicity and available source mechanisms in the Andaman–westSunda arc and Andaman sea region suggest distinct variation in stressdistribution pattern both along and across the arc in the overriding plate.Seismotectonic regionalis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region could be dividedinto eight broad seismogenic sources of relatively homogeneousdeformation. Crustal deformation rates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each oneof these sources based on the summation of moment tensors. The analysisshowed that the entire fore arc region is dominated by compressive stresseswith compression in a mean direction of N23°, and the rates ofseismic deformation velocities in this belt decrease northward from 5.2± 0.65 mm/yr near Nias island off Sumatra and 1.12 ±0.13 mm/yr near Great Nicobar islands to as much as 0.4 ±0.04 mm/yr north of 8°N along Andaman–Nicobar islandsregion. The deformation velocities indicate, extension of 0.83 ±0.05 mm/yr along N343° and compression of 0.19 ±0.01 mm/yr along N73° in the Andaman back arc spreadingregion, extension of 0.18 ± 0.01 mm/yr along N125° andcompression of 0.16 ± 0.01 mm/yr along N35° in NicobarDeep and west Andaman fault zone, compression of 0.84 ±0.12 mm/yr N341° and extension of 0.77 ± 0.11 mm/yralong N72° within the transverse tectonic zone in the Andamantrench, N-S compression of 3.19 ± 0.29 mm/yr and an E-Wextension of 1.24 ± 0.11 mm/yr in the Semangko fault zone ofnorth Sumatra.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suggests crustal thinning in theAndaman sea and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fore arc and Semangko faultzones. The apparent stresses calculated for all major events range between0.1–10 bars and the value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seismic moment.However, the apparent stress estimates neither indicate any significantvariation with faulting type nor display any variation across the arc, incontrast to the general observation that the fore arc thrust events showhigher stress levels in the shallow subduction zone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oblique plate convergence, partial subduction of 90°E Ridge innorth below the Andaman trench and the active back arc spreading are themain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the observed stress field within the overridingplate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89.
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和富集的控制--以沁水盆地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煤变质作用与煤层气形成、赋存和富集关系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阐述了煤变质作用类型及煤变质作用程度与煤层气的生成、吸附量、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形成发育及煤层特性的相互关系,认为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富集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对煤储层孔隙一裂隙系统形成发育过程的控制上。并以沁水盆地为例,探讨了高阶煤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富集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对沁水盆地高阶煤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0.
张羽光 《贵州地质》2003,20(2):99-102
六枝煤矿区属于威宁—郎岱褶皱束的一部分,NW向构造占据主要地位。地史上该区有多次升降运动,二叠纪的东吴运动,伴随基性岩浆活动;侏罗、白垩纪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发生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使本区构造复杂化。形成NE向扭性断层;构造复合的基本方式是横跨和限制。构造分析表明,NE向构造形成较早,NW向构造形成较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