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71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山东济阳帚状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阐述了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特点及其内部油气分布特征,并从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该构造体系与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关系,认为济阳帚状构造体系是多期旋扭复合作用的结果,它控制了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研究表明油气在帚状构造体系的撒开端富集,而在收剑端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52.
济阳坳陷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以基准面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分析技术,对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开展层序地层分析工作。在博兴洼陷沙三段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和4个较大规模的洪泛面,由此将研究层段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3级层序),并通过长期旋回内部次级转换面的识别,细分出8个中期旋回(大致相当于4级层序)。通过对比建立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各层序的地层发育特征。以层序格架为基础,探讨了研究区各层序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辫状三角洲—浊积扇层序发育模式,认为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和浊积扇均具有加积作用特点;斜坡区为辫状三角洲发育区,而洼陷区为浊积扇发育区;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期辫状三角洲发育,上升期浊积扇发育;浊积扇体的发育规模与湖泛规模相关。综合分析认为,浊积扇是形成岩性圈闭的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其发育的有利层位是MSC8、MSC7、MSC6、MSC5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是博兴南部斜坡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  相似文献   
53.
济阳坳陷古近系同沉积背斜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济阳坳陷由于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前第三系古地形高点背景上广泛发育同沉积背斜构造,然而由于坳陷在断陷期基底滚动式沉降,造成挠曲顶部的塌陷,形成复杂的块断结构,使本区同沉积构造发生强烈改造,往往与各次级断层或沉积地层相复合,表现出独特的构造景观。济阳坳陷发育的同沉积背斜构造可分为同沉积背斜和同沉积鼻状构造,它们在形成和发展中,重力起主导作用,滑塌是主要形式。在与油气成藏关系上,济阳坳陷同沉积背斜构造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储集、保存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印支运动对济阳坳陷构造形态形成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印支运动动力来源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聚敛,聚敛作用形成巨大的NE-SW向挤压力首先导致济阳坳陷北西向压性构造的形成,产生了一系列NW向褶皱隆起带及其伴生的宽缓向斜,其次在对济阳盆地产生多处NW向挤压逆冲构造,伴之以褶皱构造。印支运动还造成本区地势起伏不平,剥蚀程度差异还导致相对隆起区与相对低洼区相间排列,上古生界保留较完整。  相似文献   
55.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油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济阳坳陷潜山油藏类型复杂,构造裂缝是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济阳坳陷潜山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盆地的形成过程,构造运动是控制潜山分布的最主要的因素。潜山储层非均质性强,且不同潜山的储层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济阳坳陷潜山油藏的开发特征复杂,稳产阶段短、产能差异大、含水上升快。中生代及以前形成的古地貌早隆潜山是济阳坳陷最有利的潜山油藏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6.
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热演化与生烃阶段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胜利油气区济阳坳陷地质构造和沉积埋藏史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典型钻井岩芯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其镜质体反射率剖面特征 ,运用热动力学原理经线性回归确定出本区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古地温梯度 ,其分别为 3.49~ 3.92℃ / 10 0m、4.33~ 4.6 7℃ / 10 0m和 3.76℃ / 10 0m。中生代本区出现的高热异常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板底垫托作用有关。同时确定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抬升之前 ,石炭 二叠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分别为R° =0 .5 2 %~ 0 .5 8%和R° =0 .90 %~ 1.11% ,它们分别已进入生烃门限和生气阶段 ,但生烃产物不同程度地遭受构造抬升作用的破坏 ,这对正确评价本区石炭 二叠系油气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济阳坳陷古近系多级控砂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古近系砂体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①断陷类型;②构造带类型;③坡折带类型;④体系域类型;⑤沉积相类型。在不同类型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相差较大,在不同规模箕状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也具有差异性。同时,断陷类型控制着构造带的发育,构造带类型又决定着坡折带的发育部位,坡折带类型则影响着湖盆沉积体系域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而沉积相类型对砂体的特征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显然济阳坳陷砂岩体的形成和分布遵循“多级控砂”的特征,5种因素共同影响并逐级控制着砂岩体在断陷湖盆中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58.
济阳坳陷古近纪咸化层段甲藻甾烷和C31甾烷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济阳坳陷古近纪咸化层段源岩的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发现,沙河街组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上亚段源岩中发育了可以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和C31甾烷分子化石,并且C31甾烷通常出现在水体盐度更高、海侵程度更大的环境中,从而推测三个层段的咸化与海相关。  相似文献   
59.
济阳坳陷中生代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利用砂岩和砾岩的百分含量,稳定矿物和不稳定矿物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分析济阳坳陷中生界物源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中生界的主要物源来自西北侧和东南侧,内部的局部凸起仅提供部分碎屑物质。依据物源方向、岩心观察、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沉积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区西北侧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南侧发育有冲积扇-曲流河(冲积平原)-三角洲沉积体系,内部主要发育有湖泊沉积体系,具有盆大、湖浅、坡缓及浅水型三角洲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60.
陈中红  查明  宋国奇 《地质学报》2008,82(8):1036-1045
与新生界镜质组反射率(Ro)值比较,济阳坳陷晚古生界Ro值整体上出现了显著的异常,通过对济阳坳陷大量的晚古生界Ro异常数据点与新生界Ro数据点的分析、比较,建立了济阳坳陷新生界成熟度方程(RoH方程)和晚古生界古成熟度方程,利用这些古成熟度方程,对济阳坳陷Mz/Pz间断面剥蚀量进行了初步恢复,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沾化凹陷、车镇凹陷Pz/Mz间断面剥蚀量分别达31~41 km、20~41 km、31~41 km左右,平均在35 km左右,佐证了华北地台在印支运动开始前是个统一的大型沉积盆地,济阳坳陷部分晚古生界煤系地层在晚三叠世初期之前已经开始热解生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