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2篇
  免费   2094篇
  国内免费   4922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221篇
地球物理   1325篇
地质学   10295篇
海洋学   223篇
天文学   385篇
综合类   363篇
自然地理   315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560篇
  2022年   697篇
  2021年   793篇
  2020年   614篇
  2019年   681篇
  2018年   609篇
  2017年   572篇
  2016年   552篇
  2015年   673篇
  2014年   865篇
  2013年   673篇
  2012年   778篇
  2011年   660篇
  2010年   500篇
  2009年   378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大岔大坂MOR型和SSZ型蛇绿岩对北祁连洋演化的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北祁连大岔大坂剖面保存了MOR型和SSZ型两类蛇绿岩,记录了两种构造环境的岩浆活动。剖面南段的蛇绿岩由蛇纹石化的超基性岩和辉长岩组成,其中辉长岩具有N-MORB地球化学特征,代表了扩张形成的洋壳。从辉长岩中分选出大量锆石,采用SHRIMP方法测得这些锆石的年龄为505±8Ma,代表了辉长岩的结晶年龄,它与熬油沟辉长岩(504Ma)和东草河辉长岩(497Ma)基本同时形成,表明寒武纪末期北祁连洋盆存在一次规模较大的海底扩张事件。剖面北段主要由枕状熔岩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类似于玻安岩,代表了由洋壳向北俯冲形成的岛弧。枕状熔岩形成较晚(483Ma),这与其覆盖在辉长岩上的野外关系是一致的,说明从残留洋壳的形成到岛弧的出现间隔了大约20Ma。这项研究为认识北祁连洋盆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52.
在中亚造山带东段华北地台北缘,识别出一套原认为是燕山期的晚古生代哈达庙石英闪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72.9±2.4Ma(MSWD=2.0)。哈达庙石英闪长岩及其相伴出露的哈达庙含金花岗斑岩,都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性质,∑REE较低,LREE富集明显,具有中等到弱的铕负异常,与原始地幔相比,都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Th、Zr、Hf,轻稀土元素(LREE)La、Ce,相对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P富集的消减带组分(SZC)特性,并且具有陆缘弧火山岩的特征。从石英闪长岩到含Au花岗斑岩,具有板块碰撞前到同碰撞的岩石特征;通过Sr、Nd、Pb同位素分析,认为哈达庙金矿杂岩主要来源于壳、幔混源,具有新生下地壳(古岛弧带)的特征;石英闪长岩的先期熔出为贫硫化物斑岩型金矿成矿元素在花岗斑岩体内的富集创造了条件;哈达庙含金花岗斑岩异常富集易熔流体相元素(Rb、Ba、Th、U、K)可能是成矿岩体与非成矿岩体的鉴别标志。本文为在中亚造山带东段华北地台北缘寻找与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碰撞有关金矿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53.
通过作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吾县淖毛湖普查工作,采用工程揭露及野外观察等地质勘查手段,并经过大量研究认为该铁矿床含矿岩系属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体和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铁矿体位置位于肉红色角闪花岗岩(γ42b)与泥盆系钙质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铁矿体以西分布有大面积角闪质花岗岩侵入体,其时代晚于泥盆系地层,大量热液活动在其与围岩发生接触变质,形成了矽卡岩带和磁铁矿  相似文献   
954.
陕西铜川—黄陵地区油页岩地质特征及利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陕西铜川、宜君和黄陵一带赋存着丰富的油页岩资源。主要的含油页岩层位是中—晚三叠世延长组下段上部,具体形成时间为中三叠世晚期。野外观察发现,油页岩露头主要分布于铜川—宜君—黄陵一带,主矿层厚度一般为2~36 m。测得含油率为1.8%~13.7%,发热量为1.66~11.45 M J/kg,推测干酪根类型为I-II1,产烃率为400 kg/t,中等偏好,页岩油(相当于原油)资源量约100×108t,储量近亿吨。宏观和微观资料表明,该区油页岩是在淡水、近岸、强还原、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属于大型内陆湖盆的半深—深湖相,埋藏浅,储量较大,交通条件好,如果在适当时机开发,不仅可获得初步经济效益,也可为鄂尔多斯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获取开拓性的经验。该区油页岩矿位于西部最大城市西安市附近,开发利用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55.
河南省光山县千鹅冲钼矿床是大别山地区近年最新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钼矿床。采用LA-ICP-MS锆石U-Pb和ICP-MS辉钼矿Re-Os同位素精细测年技术,对与成矿相关的宝安寨钾长花岗岩、千鹅冲花岗斑岩2个锆石样品和4个细网脉型钼矿石中的辉钼矿样品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分别获得(135.3±1.9),(128.8±2.6),(127.82±0.87)Ma的同位素年龄。结果表明,千鹅冲钼矿床成矿作用时间与千鹅冲花岗斑岩成岩作用时间一致,晚于大别山巨量花岗质岩浆活动近7Ma,它们为统一构造背景同期不同次岩浆作用的产物。与成矿相关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体具有低Sr(wB400×10-6)、低Yb(wB1.8×10-6)、中等程度Eu负异常[δ(Eu)0.5]、轻重REE强烈分异{[w(La)/w(Yb)]N24}等特征,其Sr-Nd同位素显示较高的[N(87Sr)/N(86Sr)]i(0.70669~0.72422,变化较大)和极低的ε(Nd)(t)(-18.01~-21.37)。综合分析表明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在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后构造体制由挤压收缩向伸展的转折时期,与成矿有关的酸性侵入岩是加厚陆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千鹅冲斑岩型钼矿床与成矿带内汤家坪、大银尖、天目山、银山、东沟钼矿床在成矿时间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的显著差异,反映它们形成于造山带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956.
中国南方存在印支期的油气藏——Re-Os同位素体系的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e-Os同位素方法开展富含有机质的沥青、原油等的研究,是确定油气成藏时间和破坏时间有效的但极富挑战性的新途径,在国内尚无研究实例报道。以我国南方最大的古油藏之一的麻江古油藏中的沥青为主要对象,采用Re-Os同位素方法试图限定油气的成藏时间和破坏时间。研究表明,麻江古油藏的固体沥青Re、Os同位素质量分数分别在41.5×10-6~642×10-6和0.21×10-6~12.15×10-6之间,N(187Re)/N(188Os)比值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在270.90~4074.99之间,Os同位素组成指示中等放射成因,其N(187Os)/N(188Os)比值在0.3400~3.6557之间变化。所有沥青样品的模式年龄在28~144Ma之间变化,集中在85Ma左右。通过沥青Re-Os同位素研究,结合详细地质资料,认为麻江古油藏的成藏时间为印支期—早燕山期(144Ma之前),而油藏破坏时间为燕山晚期即85Ma左右。  相似文献   
957.
杨长江  王亚春 《吉林地质》2010,29(4):1-5,31
本文首次报道了小兴安岭南部伊春地区的五三零、南岔三林场及寒月林场岩体高精度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三个岩体均形成于早侏罗世,侵位年龄分别为175±3 Ma,180±2 Ma和195±2 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岩体为高硅富碱性的钙碱性系列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中,其大地构造背景与早侏罗世佳木斯板块和松嫩.张广才岭板块碰撞拼合后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58.
从岩体特征、构造条件、围岩蚀变,以及矿石类型等方面总结了大坪里—向阳坪地区铀成矿特征,开展了铀成矿条件分析。并与沙子江铀矿床铀成矿特征相比较,确定找矿类型为受脆-韧性走滑断裂带控制的硅质脉型热液铀矿,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9.
冀北赤城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冀北赤城侵位于红旗营子群中的花岗岩体主要有马营的红墩梁、清泉堡的冰山梁、云州水库的舍身崖和镇宁堡的东沟楼等岩体,属于陆壳成因的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其中,红墩梁、舍身崖和东沟楼等岩体为黑云二长花岗岩,以富SiO2,贫Al2O3,Na2O和K2O为特征,εNd(t)为-13.25~-15.80,锆石SHRIMP年龄介于136 Ma与144 Ma之间,形成于燕山期;冰山粱岩体为花岗闪长岩类,以贫SiO2,富Al2O3,Na2O和K2O为特征,εNd(t)为-12.18,锆石SHRIMP年龄为228 Ma之间,形成于印支期。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数据表明赤城地区存在有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次花岗岩浆活动事件,可能反映出华北克拉通破坏始于印支期,而在燕山期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960.
中国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和钨锡多金属矿床集中发育的地区,该区基性侵入岩体或岩墙是研究岩石圈伸展的时限和机制的理想对象之一。研究以赣东北地区余江基性岩体为对象,利用SHRIMP锆石U-Pb法对该岩体进行精确的测年结果表明:余江基性岩体侵入白垩纪红色砂岩,岩性为橄榄辉绿辉长岩,主要由橄榄石、普通辉石、斜长石(An=31~60,为中拉长石)组成,锆石的形态和阴极发光特征暗示它们为深部地幔来源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快速侵位的基性岩浆所形成的锆石,少量具有明显环带的锆石可能为捕获的锆石;对16个代表性锆石进行SHRIMP锆石U-Pb年龄的测试,各测点的U和Th质量分数较低,分别为77×10-6~934×10-6和67×10-6~923×10-6,Th/U比值为0.3~1.9,除了2个点为捕获锆石,其余14个锆石的SHRIMP年龄相对集中,为106 Ma±10 Ma~86.0 Ma±1.8 Ma,14个锆石的SHRIMP谐和年龄为91 Ma±3 Ma(MSWD=3.9),代表了余江基性岩体的侵位年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整体处于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