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634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work studies the effects of long human habitation on site geotechnical conditions. It is focused on the city of Zefat that is located on the borders of the Dead Sea Transform in northern Israel. The city of Zefat, suffered severe damage and loss of life in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s a consequence of earthquake induced landslides (EILS). In this work we evaluate the current EILS hazard for the city of Zefat using a GIS-based regional Newmark analysis, with calibration of the calculated Newmark displacement (representing EILS hazard) using maps of field evidence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estifying to slope instability that occurred in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e found that the core city of Zefat is built on a layered anthropogenic material, few meters deep which, was deposited as a result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of human habitation. The anthropogenic material is mechanically weak, susceptible to slope failure and to amplification of seismic-shaking. I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ity's devastation in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it is the source for the current high seismic hazard as well.

Our model shows that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s (Mw) 5, 6 and 7 at distances of up to 10 km, 50 km and more than 100 km, respectively, are likely to induce landslides in the core city of Zefat.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status of the city is poor, and as a consequence severe damage and loss of life are expected in future earthquakes due to EILS, unless major engineering efforts are made. Citie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with comparable long habitation histories (e.g., Jerusalem, Tiberias, Nablus, Amman) are expected to have similar geotechnical problems in their old sections and are advised to take appropriate engineering steps to reduce damage and loss of life in future earthquakes.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magnitudes based on reported local-damage may, however, lead to overestimated magnitudes where the damaged sites are built on anthropogenic talus (a common setting in the vicinity of the Dead Sea Transform).  相似文献   

92.
1996年10月28日发生在金沙江下虎跳峡口的滑石板滑坡,因堵塞金沙江、摧毁公路而引起高度重视。野外调查发现,滑石板滑坡是典型结构面控制的顺层基岩滑坡,层面和两组近于垂直层面的节理将边坡厚层灰岩切割成不同规模的菱形块体,长期的风化作用、重力、降雨、人工开挖公路等因素作用下,这些菱形块体从顺层稳定状态演化为稳定性较差的悬挂体,受河谷边坡斜向割切影响,表现为梯级叠次悬挂,最外边的悬挂体稳定性最差,最容易发生快速滑动。因此,该滑坡每次发生破坏滑动的体积不会很大,但是具有多次重复发生的特点,值得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93.
四川攀钢石灰石矿曾发生多次大规模滑坡,给矿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以其中规模较大的H3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该边坡的失稳原因,建立边坡失稳概念模型,并用离散单元法论证该边坡概念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4.
本文针对滑坡问题的本质,提出了非不可压流体、非理想气体前提下,在有限变形框架下牵涉到质量流动的热动力学模型,得到了不同参数空间中的特征关系;并讨论了与其它相应理论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95.
宝鸡市狄家坡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宝鸡市狄家坡斜坡是一个古滑坡。在调查滑坡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前提下, 本文描述了滑坡的形态与物质结构、滑坡表层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了古滑坡的发生机制。引用可以任意条分块体的Sarma方法, 研究了该滑坡在自然、地震、饱水和三者同时存在共四种状态下的稳定性, 并进行了斜坡表层黄土坡体的稳定性对于地下水位上升的敏感性分析。基本结论是, 狄家坡滑坡在整体上是稳定的, 其表层的黄土坡体在地下水位上升时会发生失稳破坏。最后, 提出了进行滑坡防治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96.
2019年8月,济南市南部山区水井北村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根据水井北村滑坡的地质背景,针对性布置物探、钻探等勘查手段,研究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分析水井北村滑坡类型及发生的地质成因机制;采用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研究水井北村滑坡整体稳定性.研究认为断裂发育、岩层风化、地势、浅层含水层受降雨影响,是水井北村地质灾害点具备滑坡发生...  相似文献   
97.
张春光  张庆伟  范付松 《地下水》2010,32(3):165-167
针对冻土区滑坡稳定性的特点,分析了冻融滑坡的成因和渗水盲沟法提高边坡稳定性的原理。通过采用碎石盲沟法对泽根滑坡整体稳定性的治理,证明了该方法能有效防治滑坡后缘冻土的破坏,提高滑坡的稳定性,达到了较好的工程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8.
论述了大湖滑坡发生和发展的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了大湖滑坡灾害发育现状及形成机制,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提出大湖滑坡灾害的防治,要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细致详细的防灾预案,采取必要饿防滑支挡、排水和生物等工程措施;加强对滑坡区地质环境防治管理。  相似文献   
99.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在灾区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严重威胁了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了世人对堰塞湖坝体稳定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诱发原因、寿命三个方面总结了堰塞湖坝体形成及存在的机理。重点分析总结了目前堰塞湖坝体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指出影响坝体稳定性的内因为堰塞坝的形态与规模、物质组成与结构,外因为堰塞湖湖水体积;总结了前人关于影响坝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及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0.
老鹰岩滑坡成因机制与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鹰岩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型岩质滑坡,滑坡纵长450 m,最大展宽430 m,体积约1 500×104m3。滑坡掩埋了一座中型水电站,造成20余人死亡,巨大的滑体堆积厚达100余米的滑坡坝,形成了汶川震区库容量仅次于唐家山的第二大堰塞湖。强震触发形成老鹰岩滑坡分为三个阶段,即:①后缘震动拉裂阶段。老鹰岩滑坡后缘为一突兀山脊,地形对地震动力放大效应明显,震动拉裂沿长大结构面形成了一个陡峭、粗糙,与重力作用下呈光滑、有一定弧形的后缘拉裂面迥异的边界。②摩擦阻力降低、滑体溃滑阶段。地震动力的持续作用,地震波不断在滑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使得滑面处摩擦阻力迅速降低,进而岩体内"锁固段"剪断,滑体顺层面高速下滑。③滑体高速流动堆积阶段。规模巨大的滑体,冲入姜巴沟,并对沟两侧的山体产生强烈的铲刮,高速碎屑流受到黄洞子沟左侧山体强力阻挡后折返,并震动堆积形成堰塞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