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0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通过对彬长矿区其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覆岩结构类型的分析、以及综放开采覆岩破坏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计,确定了洛河砂砾岩含水层下防水煤岩柱留设的原则,通过对保护水资源重要性与采煤条件的分析,指出了在洛河砂砾岩含水层下采煤是目前彬长矿区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32.
在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南缘结合部位的牛首山地区,出露一套连续的中—上泥盆统陆相沉积组合。该套沉积组合的沉积相和沉积物源区的变化特征,可帮助理解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及相邻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根据野外研究结果,该套沉积组合在牛首山南麓石峡沟地区呈现河流相、湖泊相和小型冲积扇相共同发育的沉积面貌,可分为河道、堤岸、河漫平原、滨湖、浅湖、扇根、扇中和扇端共8个沉积亚相。其中,中泥盆统石峡沟组总体呈现由河流沉积向湖泊沉积过渡,而上泥盆统老君山组则呈现下部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与河道亚相的粗碎屑沉积,上部由滨湖沉积向浅湖沉积过渡的沉积组合变化特征。牛首山地区老君山组砾岩层数、厚度及砾石砾径分别呈现向南逐渐减少、减薄和减小的特征。古水流分析结果显示,石峡沟组下部碎屑沉积物来自于北东东—东向物源区,上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南东向物源区,而老君山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北东向物源区。结合前人对老君山组古水流的系统测量、石峡沟组和老君山组砂岩碎屑锆石研究结果以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中—晚泥盆世时期阿拉善地块东南缘总体具有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且该时期的沉积物为一套具有向南水体逐渐加深的陆相沉积组合,沉积物源区主要位...  相似文献   
233.
东昆仑东段巴隆地区哈图沟出露一套变质—变形的沉积地层,其北部为变复成分砾岩段、南部为变细碎屑岩段。根据变复成分砾岩段砾石成分统计、砾石的分选系数(1.24~1.42)及砾石的砾度等粒性特征得出该套变复成分砾岩地层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利用LA-MC-ICP-MS锆石U-Pb微区测年技术,对变复成分砾岩段绢云钠长石英片岩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测年,测试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谱可明显划分为6组:1南华纪—震旦纪年龄组,751~602Ma,峰值为674Ma,该组锆石年龄与东昆仑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事件的年龄相对应,并且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相关,该组锆石中最小的年龄为602Ma,表明沉积地层形成时代应晚于602Ma;2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年龄组,1146~783Ma,出现三个峰值,分别为788Ma、947Ma和1115Ma,该组锆石年龄与东昆仑造山带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岩浆事件大致相对应,代表东昆仑地区响应了全球尺度的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事件,且证实了柴达木—祁连—东昆仑等地(陆)块前寒武纪的演化特点与塔里木及扬子克拉通非常相似;3中元古代晚期年龄组,1399~1180Ma,峰值为1318Ma,该组锆石年龄可能与东昆仑构造带中元古代晚期岩浆事件相关;4中元古代早期年龄组,1712~1553Ma,峰值为1556Ma,该年龄谱段代表了源区在中元古代早期存在着一期热事件;5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年龄组,2530~2347Ma,峰值为2518Ma,该组锆石年龄与东昆仑造山带内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岩浆事件年龄大致相对应,表明东昆仑造山带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岩浆物质也为哈图沟变质地层提供了物源;6太古宙年龄组,3230~2763Ma,表明变复成分砾岩的物源区可能存在古太古代陆核。通过对变质岩系的碎屑锆石年龄和物源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这套变质的沉积地层并非前人所划归的泥盆系牦牛山组,其形成时代应归属于晚震旦世。砾石成分统计和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巴隆地区哈图沟变复成分砾岩层物质主要来源于东昆仑造山带的前寒武纪白沙河岩组、小庙岩组、万宝沟岩群等变质地层和中、新元古代深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等。  相似文献   
234.
樊灏  陈国荣  马杰 《云南地质》2014,(4):532-537
库独木金矿属韧性剪切带浸染型金矿床,含矿岩层为泥盆系上统(D3)绢云板岩、硅质岩.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235.
The micro-nano pore structure of conglomerate in the Lower Karamay Formation of the Xinjiang Oilfield,Junggar Basin, norther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to predict its impact on fluid reserves and seepage.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are mainly kaolinite(67%), followed by an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18%), illite(10%), and chlorite(5%). For kaolinite,pore throats between 0–200 nm are dominant, accounting for 90% of the total pore throats. For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pore throats also between 0–200 nm account for nearly 80%, while pore throats between 200-500 nm only account for 15%.For illite, pore throats below 100 nm account for about 80%, while pore throats in the range of 100–500 nm only account for 20%. For chlorite, most throats are below 200 nm. The pore roundness of illite is the highest, while the pore roundness of chlorite is relatively lower. The lower limits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pore throat radii are 42.128 nm and 72.42 nm,respectively.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rates of the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 kaolinite, illite and chlorite to storage/seepage are 60%/45.86%, 52.72%/38.18%, 37.07%/28.78% and 32.97%/26.3%,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study area are as follows: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 kaolinite, illite and chlor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