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1篇
  免费   495篇
  国内免费   100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85篇
地质学   3081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71.
Masaki  Takahashi Kazuo  Saito 《Island Arc》1997,6(2):168-182
Abstract Recent paleomagnetic studies are reviewed in an effor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arc deformation of central Japan and the collision tectonics of the Izu-Bonin Arc. The cusp structure of the pre-Neogene terranes of central Japan, called the Kanto Syntaxis, suggests a collisional origin with the Izu-Bonin Arc. The paleomagnetic results and newly obtained radiometric ages of the Kanto Mountains revealed the Miocene rotational history of the east wing of the Kanto Syntaxis. More than 90°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Kanto Mountains took place after deposition of the Miocene Chichibu Basi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zone of N.8: 16.6–15.2 Ma). After synthesizing the paleomagnetic data of the Japanese Islands and collision tectonics of central Japan, it appears that approximately a half rotation (40–50°) probably occurred at ca 15 Ma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rapid rotation of Southwest Japan. The remainder (50-40°) continued until 6 Ma, resulting in the sharp bent structure of the pre-Neogene accretionary complexes (Kanto Syntaxis). The latter rotation seems to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of the Izu-Bonin Arc on the northwestward migrating Philippine Sea Plate.  相似文献   
972.
广西晚二叠世合山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根发  温显端 《现代地质》1995,9(1):119-126,T001
晚二叠世合山组总体上是在低能的浅水局限台地中沉积下来的,由于海平面下降,局限台地露出水面,发生泥炭沼泽化,堆积泥炭.根据沉积学特征、生物组合类型及岩石组合类型,在合山组中识别出4种微相类型:单粒度基底型、双粒度单模式型、双粒度双模式型、过渡类型和7种沉积相:滨岸平原沼泽-泥炭沼泽相、潮上沼泽-泥炭沼泽相、潮上相、潮间-潮上沼泽-泥炭沼泽相、潮间相、浅水潮下相、较深水潮下相.  相似文献   
973.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灰沟晚石炭世的四射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增吉  俞学光 《地球学报》1995,16(3):310-327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石炭世地层出露完好,四射珊瑚化方丰富。本文研究了该区晚石炭世四射珊瑚26属,49种和亚种,10个未定种。自下而上建立了5个四射珊瑚组合带:1Lithostrotionella-Thysanophyllum组合带;2Cgathaxomia-Rotiphyllum组合带;3Protoivanovia-Amplexus组合带;4NeokonickoPhyllum-Koninckophgllam组合带;5Pseudozaphretoides-Lophocarinophyllam组合带。  相似文献   
974.
尉犁蛭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疆尉犁蛭石矿是个大型矿床,含矿岩体为晚元古代超基性杂岩,长4Km,宽200—600m,具分带性,外带为透辉岩,内带为金云母岩和碳酸岩.蛭石矿主要分布在岩体内带.近地表10m品位极富.矿石质量以膨胀Ⅰ级品为主,膨胀10—21倍,最大31.9倍;下部品位贫,膨胀性差,金云母为岩浆晚期结晶而成.蛭石由金云母风化而来.  相似文献   
975.
泥河湾地区晚上新世一个新的地层单位——稻地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记述了河北泥河湾盆地的一个新的地层单位——稻地组。在四个实测剖面上对稻地组进行了分层描述,根据其岩性、化石特征、及其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确定了该地层组的含义,并对其时代(晚上新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76.
经地震探测和地质分析,松辽深部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与其周围地区J_3—K_1的断陷盆地在地质结构和成盆期均具有相似性,同属东北亚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系。作者认为,应用其周围同类型断陷盆地模式对松辽深部煤成气远景的预测和生油潜力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样也适用于深埋于下辽河第三纪坳陷之下的晚中生代盆地成气远景的预测。  相似文献   
977.
Pseudorbitoides是Dilly(1973),Gorsel(1978)等作者所划分的晚白垩世加勒比区有孔虫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在西藏南部所发现的Pseudorbitoides yini(sp.nov)及印度标本Pseudorbitoides ariyalurensis(Rao)分类位置的确定,使该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大为扩大,也使对上述作者的晚白垩世全球大有孔虫动物地理区的划分进行修改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978.
陕西北秦岭地区具有多旋回构造发展史及多旋四成矿作用。主要表现:断裂构造作用的多期性,板块多次俯冲碰撞,构造带多次由北向南迁移以及多期次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方面。其结果使得该区显示出由北向南的构造发展规律,并形成了最终的构造格局。根据该区多旋回的构造发展历史,可将该区铀及其有关矿产分为五个矿化旋回期: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早古生代、晚古-中生代和新生代,是区内三个主要矿化旋回期。深大断裂带系统在成岩成矿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但控制了区内内生矿化的形成,而且是控制变质怍用与矿化的重要因素。断裂作用破坏了地壳岩石的完整性,使处于封闭状态的铀及其它成矿元素得以活化转移,从而形成了矿化作用的有利条件。燕山-喜山期构造和岩浆活化作用,对原有地质构造和矿化进行了强烈的改造。形成了新的矿化排列组合及新类型矿化。铀矿化则以淋积型为主。该区有利的找矿方向是:地台边缘冒地槽区,深大断裂带通过富铀建造的地区,北东向隆起一沉降过渡区。  相似文献   
979.
塔里木板块周缘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训 Graham  S 《地球科学》1994,19(6):715-725
塔里木板块在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碰撞和拼合事件,受北侧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的影响,南天山石炭纪再生洋盆于早二叠世末隆起,并导致天山山前陆盆地形成。这一时期塔木西部强烈的热活动事件,反映了一次地壳开裂活动,并导致天山山前的前陆盆地形成,这一时期里木西部强烈的热活动事件,反映了一次地壳开裂活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塔里木向天山下插的陆内俯冲活动及前陆盆地的形成,中生代时期,特提斯洋盆的活动及先  相似文献   
980.
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丕孚 《地层学杂志》1994,18(3):228-231
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问题的研讨张丕孚(地科院沈阳地矿所,辽宁沈阳,110032)关键词地层层序,叠接,标志层,晚前寒武纪,辽南地区长期沿用的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为永宁群(松树组、朵子山组、庙山组)、细河群(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五行山群(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