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5篇
  免费   543篇
  国内免费   99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32篇
地质学   3246篇
海洋学   178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23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81.
Three pollen and charcoal records from three lakes lying at 3400 m elevation in southern Peru provided a record of landscape change spanning the last ca.18 000 cal. a BP. The tree line lay close to the site between ca. 16 000 and 12 000 cal. a BP, with Polylepis woodlands growing near the lakes. Progressively drying conditions led to increased fire after 12 000 cal. a BP, coinciding with a decline in Polylepis cover and Andean forest relicts as puna grasslands expanded. A strong decrease in the rate of sediment deposition between ca. 12 000 and ca. 4400 cal. a BP was interpreted to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sedimentary hiatuses. With the return of wet conditions after 4400 cal. a BP, forests did not reassemble around the lakes. Instead, fire‐maintained grasslands dominated the landscape. Humans probably induced the intensified fire activity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and thereby deflected local successions. The modern fragmented landscape, with Polylepsis woodlands existing in fire‐resistant pockets above the general limit of the Andean tree line, resulted from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uman land use practices during the last 4400 cal. a BP.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2.
华北晚古生代煤系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华北晚古生代沉积岩系的环境标志,识别出29个相,归并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潮汐砂滩、碳酸盐台地等6个沉积体系。系统总结了华北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时空演化规律和沉积体系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83.
华北晚古生代成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存在活动体系成煤环境和废弃体系成煤环境。前者的海相成煤环境主要为泻湖泥炭坪,陆相成煤环境以三角洲平原沼泽意义最大。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海相为主的成煤环境逐渐被陆相为主的成煤环境所取代,由盆缘到盆内成煤环境总体呈环带状展布。成煤环境差异性影响了成煤特点,这些成煤特点成为识别海、陆相煤层的显著相标志。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成煤模式的多样性,以陆表海滨岸成煤模式、废弃碎屑体系成煤模式和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984.
阿尔金断裂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证据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通过对沿阿尔金断裂中段 (位于东经 88°至 92°)发育的晚第三纪走滑盆地沉积历史和走滑变形过程的野外观测以及对第四纪索尔库里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的沉积环境复原的分析 ,提出了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证据。研究表明 ,晚第三纪走滑盆地经历了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斜张走滑拉分和上新世晚期以来左旋错动的演化过程 ,沉积体沿断裂的错位分布特征指示至少发生了 80 km的左旋走滑位错。发育于阿尔金山链内部的索尔库里盆地起源于晚第三纪早期强烈的侵蚀作用 ,成为柴达木盆地快速沉积的主要物源区。该侵蚀盆地于中晚更新世闭合并演化成一个独立的沉积盆地。通过侵蚀盆地外流通道的复原指示阿尔金断裂自晚第三纪以来累积了 80~ 1 0 0 km的左旋位错。在此基础上 ,结合穿越断裂构造的 级区域水系形成的洪积裙宽度和主干河道沿断裂迹线的拐折长度 ,探讨了阿尔金断裂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量沿走向分布的特征 ,估算了左旋走滑速率  相似文献   
985.
盘江矿区晚二叠世的煤中有害元素与煤系赋存,煤层厚度均无相关性,主要沉积积环境的控制,煤中有害元素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燃煤对大气,土壤水域的污染。  相似文献   
986.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 ,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灰岩层中产有大量珊瑚、竹蜓 、腕足类及双壳类化石。共描述皱纹珊瑚 7属 15种 ,其中新种 11个 ,1个未定种。珊瑚化石组合中 ,小型单体珊瑚、中大型单体珊瑚和群体珊瑚共同繁育 ,种属分异度高 ,且地方性种数量大 ,表现为热带 -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 ,说明华北板块晚石炭世古地理位置应位于古赤道附近的热带 -亚热带 ,为古特提斯洋中的古板块之一  相似文献   
987.
青藏高原隆升对云南高原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讨论了云南高原环境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在上新世 ,云南高原普遍发育一套粘土岩、亚粘土岩、粉砂岩及褐煤的湖相、湖沼相沉积 ,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 ,西厚东薄 ,说明在上新世云南高原内部总体构造环境较稳定 ,但西部盆地下沉的速度大于东部盆地。在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的沉积相和厚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河断裂以西为洪冲积相的砾石层 ,厚度薄 ;滇西北主要为河流相的砾石层和砂层 ,略较滇西的厚 ;滇中地区为河湖相和河流相的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砂层和砾石层 ,厚度较大。说明进入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隆升强度明显加强 ,而且从西部向东部逐渐推进。在早更新世晚期 ,在青藏高原的昆黄运动的影响下 ,全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元谋运动 ,造成下更新统的褶皱、断裂变形和金沙江的全线贯通。  相似文献   
988.
对河北阳原晚白垩世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初步认为它为一套湖北和扇三角洲沉积,并对沉积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盆地充填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对恐龙化石产出层位的沉积环境分析,将对恐龙的埋藏与生态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89.
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的滑动速率与强震位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航片解译及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表明,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其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并伴有显著的垂直滑动分量。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在鲜水河断裂磨西以南段为6.0-9.9mm/a,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为4.7-5.3mm/a。同震位错及地震地表破裂研究表明,A.D.1786年康定-泸定磨西7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可能南延至田湾以南;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则具有蕴育71/2级左右地震的构造背景,最晚一次强震的地质记录极有可能是史料记载不全的A.D.1327年一次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0.
高全洲  陶贞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1,21(4):374-379
查格勒布鲁剖面包含7种类型的沉积相,地层中微量元素的总质量分数大致按照“风成砂→湖相层→黄土→古土壤”的顺序递增。多数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在剖面中的演化趋势与沉积物的中值粒烃和硅酸系数的大小呈负相关。与洛川剖面的马兰黄土相比,查格勒布鲁剖面上更新统地层处于相对微弱的化学风化环境,表明,晚更新世期间,巴丹吉林沙漠一带的干湿变化取决于东亚夏季风的盛衰,西风气流带来的降水到达不了巴丹吉林沙漠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