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01.
碳酸盐岩储层是南堡凹陷潜山重要的勘探领域,由于受到构造、岩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规储层预测难度大.本文提出相控储层预测方法,通过井上精细对比,确定南堡凹陷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的优势发育段,结合古地貌确定其有利分布相带,在有利相带约束下,优选出地震平均能量属性、曲率体属性、蚂蚁体属性和谱分解属性,融合这些属性,综合预测储层发育区.通过与已钻井的对比,储层发育区与钻井资料吻合度高,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为南堡凹陷潜山的展开勘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2.
基于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综合地震、地质、油藏信息细化描述潜山内幕构造,有效提高潜山界面和内幕断层解析的精度和可靠性。东胜堡潜山形态表现为北西南东向展布的背斜特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三组断层,其中北东向断层为主干断层,断层间切割关系比较合理。依据变质岩潜山多种类型岩性的测井响应差异和微观储集空间特征,综合3700系列测井资料定性识别6大类岩性,建立优势岩性和有利储层测井识别综合图版,进一步完善太古宇变质岩孔隙-裂缝型储层测井评价技术。通过有机结合井眼的"硬数据"与地震的"软数据",从骨架岩石特征、储层流体等方面分析影响内幕反射特征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提取38种井旁地震属性,解析地震反射特征,寻找岩性-裂缝-地震反射-产能之间的匹配关系,优选能量属性,实现内幕有利储集体预测。结果表明,有利储集体发育具有一定的分段性,在潜山顶面以下50~300 m范围内最为发育,局部表现出不规则透镜体状,是东胜堡潜山油藏开发的有利潜力区。  相似文献   
103.
火山喷发的多期性是导致凝灰岩潜山纵向多期风化壳(带)发育的重要原因。从地球化学、测井响应特征和岩石学 证实了二连盆地凝灰岩潜山多期风化壳(带)的存在及其特征:(1)哈31井凝灰岩地层在1062~1080 m和1165~1179 m两 个井段表现为 K,Na,Ca 等元素淋滤,CIA 指数较大,而 Al,Fe,Mn,P 等元素相对富集,S/A 指数变小;(2)这两个层段 测井响应表现为风化壳的特征,而且其测井曲线在纵向上具旋回特征并有连井上的可对比性;(3)不同喷发期次形成的凝 灰岩结构、组分以及粒度不同。凝灰岩潜山多期风化壳(带)的存在对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成藏效应主要表 现在储集层垂向分带性、风化壳油藏(晚期风化壳中)和内幕油藏(早期风化壳中)纵向叠置和复式油气聚集成藏模式等 3 个方面。文中对多期凝灰岩古风化壳的认识扩展了火山岩潜山的勘探深度,为火山岩潜山内幕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隐伏矿是当前矿产地质勘查的重点对象。在综合研究冀北地区1:20万区域示矿信息基础上,优选出锥子山花岗岩体一带的龙头山为找矿靶区,研究显示其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圈定出11处综合异常;其中H6异常属于矿致异常。H6异常经1:1万地物化测量显示:Ag、Pb、Zn、Au等元素异常值高,具有外带—中带—内带三级分带;同时具有中低阻高极化的激电异常、蚀变矿(化)带与物化探异常相耦合的特征。通过进行系统地不同尺度地物化测量,缩小了找矿靶区,经工程验证发现了龙头山铅多金属矿床。矿体赋存在北西西向延伸、宽30~60 m的龙头山(F3)断裂构造系统中、产状较陡,赋矿围岩为太古界单塔子群(花岗)片麻岩和晚侏罗世张家口组安山岩,矿石多为细脉—浸染状、致密块状构造,矿床特征与毗邻的小扣花营、牛圈等多金属矿床类似,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铅多金属矿床。最后,根据大比例尺地物化示矿信息特征,厘定了热液脉型铅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建立了地物化综合找矿模型,有利于推进冀北地区的找矿勘查。   相似文献   
105.
滑脱型潜山成藏研究--以沾化凹陷渤深6潜山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渤深6潜山于早第三纪初期与埕东凸起分离,沿边界断层滑脱至渤南洼陷,后期为第三系覆盖,是济阳坳陷中典型的滑脱型潜山.在多期构造运动及古岩溶作用下,潜山中以碳酸盐岩为主的下古生界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渤南洼陷中沙三段烃源岩为潜山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潜山内幕发育的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从而在潜山顶部形成风化壳油藏,而在潜山内幕则形成层状油藏.该潜山油气藏具有埋藏深、破碎严重、含油层系多、单井产能高且不含水的特点.研究渤深6潜山的成藏机制对指导断陷盆地深层滑脱型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结合胜利油田桩海地区古生界潜山的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定量模拟了其流体势场,并结合输导体系的发育特征,分析了潜山油气二次运移的优势方向.研究表明,油气的二次运移始于排烃后的油汇位置,运移方向宏观上主要受流体势场特征(流体势高低和流体势平面等值线形态等因素)的控制,同时受输导体系的影响,在平面上呈现出有限几个优势方向.对于不整合面发育的潜山,对不整合面分布特征(区域性和局部性)的分析是输导体系研究的前提,在区域不整合面发育的潜山中,输导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断层和碳酸盐岩输导层两个方面,而局部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以较强地影响优势运移方向.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渤海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梳理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将渤海基底划分为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个构造层,论述了各个构造层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并将基底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双层型、三层型。基底构造演化表现为“垂直升降→强烈挤压→局部伸展→强烈伸展反转→整体隆升→‘伸展+走滑’复合改造”6大阶段。结合薄片及物性资料探索了基岩储层发育规律,单层型前寒武系变质岩、双层型顶部的碳酸盐岩或火山岩、三层型顶部中生界火山岩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围绕在富烃凹陷周边的潜山,在岩性和供油窗口耦合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8.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油气地质新进展与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Bentiu组-Aradeiba组主力成藏组合构造油气藏勘探进入成熟期,可钻探圈闭日趋减少,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结合近期的勘探实践,提出了浅层次生油藏、岩性油藏、基岩潜山油藏和天然气藏等4个勘探新领域;同时,明确了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即:Kaikang凹陷断阶带及凹陷内部的古突起是继续寻找浅层次生油藏的有利区,Fula凹陷、Bamboo凹陷、Sufyan凹陷及Neem南斜坡等地区是寻找岩性油藏的有利区,凹陷斜坡区或低部位被Abu Gabra组二段或四段烃源岩整体覆盖的潜山圈闭是寻找基岩潜山油藏的有利目标,Neem地区、Fula-Moga构造带、Sharaf-Abu Gabra构造带、Sufyan凹陷中央构造带Abu Gabra组五段构造圈闭是寻找大中型天然气藏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09.
石西油田石炭系潜山火山岩油藏裂缝特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虎 《地质与勘探》2017,53(6):1219-1228
裂缝的发育情况对石西油田石炭系潜山火山岩油藏的勘探开发有重要作用。综合利用区域地质、岩心、常规测井、成像测井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区内裂缝类型分为构造缝、风化缝、溶蚀缝、收缩缝,其中构造缝(剪切缝)和风化缝比较发育,裂缝总体发育规模中等,宽度较大,密度小,间距大;根据成像测井解释及构造解析,认为该区裂缝分为四期,其中海西运动中、晚期为主要的成缝期;裂缝主要受岩性、岩相、构造位置以及古地貌的控制;裂缝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石炭系顶面以下25~150m范围内,在平面上主要位于断裂带附近、潜山构造高部位以及背斜长轴方向。  相似文献   
110.
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应用"印模与残厚组合法"恢复岩溶古地貌,在4种二级地貌类型(岩溶高地、岩溶陡坡地、岩溶缓坡地和岩溶盆地)划分的基础上,将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进一步划分为峰丛洼地、丘峰谷地、溶丘洼地、峰丛垄脊沟谷、峰丘洼地、丘丛垄脊沟谷、岩溶谷地、溶丘平原等8种三级地貌类型。并在垂向岩溶分带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古岩溶地貌条件下的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机制。研究认为:岩溶高地为区域补给区,发育溶蚀裂缝和溶洞系统;岩溶陡坡地为补给-径流区,以高角度溶蚀裂缝为主;岩溶缓坡地为地下水径流区,发育暗河管道系统;岩溶盆地为排泄区,岩溶缝洞充填程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