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30篇
  免费   5799篇
  国内免费   7294篇
测绘学   3327篇
大气科学   4421篇
地球物理   6018篇
地质学   18900篇
海洋学   3804篇
天文学   3378篇
综合类   2274篇
自然地理   5501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416篇
  2022年   1148篇
  2021年   1322篇
  2020年   1214篇
  2019年   1594篇
  2018年   1104篇
  2017年   1326篇
  2016年   1341篇
  2015年   1507篇
  2014年   1913篇
  2013年   1912篇
  2012年   2036篇
  2011年   2186篇
  2010年   1888篇
  2009年   2394篇
  2008年   2374篇
  2007年   2412篇
  2006年   2349篇
  2005年   2248篇
  2004年   1946篇
  2003年   1855篇
  2002年   1598篇
  2001年   1421篇
  2000年   1426篇
  1999年   1257篇
  1998年   1097篇
  1997年   763篇
  1996年   643篇
  1995年   545篇
  1994年   517篇
  1993年   435篇
  1992年   312篇
  1991年   273篇
  1990年   183篇
  1989年   145篇
  1988年   116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江淮流域夏季严重旱涝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江淮流域大范围严重旱涝的20-7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特征。结果表明,对应江淮流域严重涝年,200hPa青藏高原北部存在ISO气旋性环流,青藏高原南部存在ISO反气旋性环流;大气ISO流型在对流层中低层850hPa主要是我国长江以南、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为大气ISO反气旋性环流,我国长江以北到日本地区的大气ISO气旋性环流,我国江淮流域位于这两个ISO涡旋西侧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的交汇处;旱年反之。利用向量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得到,上述大气ISO环流型分别是旱涝年大气ISO流型的第一模态,并且涝年大气ISO流型的振幅强,旱年振幅弱。进一步分析揭示,严重洪涝(干旱)年分别对应对流层中上层江淮流域及其以北的中高纬度地区有强(弱)的大气ISO活动。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ISO在严重洪涝年向南传播,与低纬度向北传播的大气ISO在江淮流域汇合;而在严重干旱年,虽然大气ISO可向北传播,但向南的传播却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医学核磁共振与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是核磁共振技术应用的不同领域。本文通过对二者在方法原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地面核磁共振找水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93.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64,自引:7,他引:6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5层,其中第1,2,3层为上地壳;第4,5层为下地壳.上地壳中部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带,但龙日坝以北,这一低速带与其上覆的低速基底合为一体.同时,沿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横向变化.据此,可将剖面分为4段,即甘孜——理塘断裂以南、甘孜——理塘断裂至鲜水河断裂、鲜水河断裂至龙日坝断裂和龙日坝断裂以北. 这与区域构造划分基本一致. 地壳厚度沿测线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即从金沙江畔的62 km减小到黄河附近的52 km. 根据PmP震相分析,莫霍界面深度在鲜水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变化.全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较低,为6.30 km/s.奔子栏——唐克剖面揭示了该地区的造山带型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剖面的中部,该地区的上地壳速度为正异常,而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负异常.笔者认为,这是一类有利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4.
沿岸上升流和沿岸急流的一个半解析理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考虑了陆架地形后,在垂直海岸的x z剖面上 ,对Boussinesq流体的非线性海洋运动方程求得了总动量守恒、温度守恒和位势涡度守恒的 普 适形式,进而得到流函数所满足的椭圆型二阶偏微分方程,在给定流体沿地形运动的条件下 ,算出问题的解. 计算结果表明,沿岸可以出现上升流也可以出现下沉流,它依赖于海洋的 大尺度背景条件. 计算所得的上升流、沿岸急流、温度的锋区结构与一些观测事实接近.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缅甸弧附近三塔断裂带活动性的野外考察研究,探讨了位于缅甸弧东侧的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动力来源和空间不均匀性。指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兴都库什弧的正面碰撞和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侧向挤出作用对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影响可能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缅甸弧的碰撞对上述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模糊熵值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多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值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然后计算其模糊从属函数。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区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的模糊熵值,分析了模糊熵值变化与1983年山东菏泽Ms 5.9地震和1985年河北任县Ms5.0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两次中强地震前分别有明显的减熵异常过程,并且一次比一次明显,中强地震都发生在低熵值处,震后恢复到高熵值的变化过程。这可能反映了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减熵有序变化。通过研究认为,该区模糊熵值减到0.907为发震前兆异常警戒线,并且离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越近,减熵过程越大;震级越大,减熵过程越明显,减熵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997.
陆明勇  杨立明 《地震研究》2003,26(2):136-141
以华北地区 (33°~ 4 3°N ,10 9°~ 12 4°E)地震为例 ,用Gutenberg -Richter公式研究了地震均匀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自 1970年到 2 0 0 1年以来 ,本地区 2 0≤M <4 0的地震偏少、 4 0≤M <6 0的地震偏多、 6 0≤M<7 0的地震偏少、M≥ 7 0的地震偏多 ;然后择其将导致本地区较大社会影响、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偏少地震——— 6 0≤M <7 0级地震进行灰色理论GM模型预测。通过上面的应用 ,使两理论优点在地震预测中得到结合 ,地震预测更有的放矢 ,预测结果更可信、更有效。  相似文献   
998.
探讨了比值参数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的应用;根据工程实例说明比值参数在压制局部干扰和邻近异常分离中有良好效果;将比值参数断面与电阻率反演断面比较研究,能取得较好的异常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999.
云南地区地震宏观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付虹  万登堡  张立 《地震研究》2003,26(3):209-216
经历史震例及近几年地震震前短临跟踪预报实践,对宏观异常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宏观异常内容和数量多少与震级有关;宏观异常不只是短临和临震异常信息。也有不少是中短期、短期异常信息;宏观异常分布在震中及附近地区;最早出现的宏观异常地点对未来地震震中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当前,城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卓有成效,但在存在诸多困难的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作者在借鉴一些基层地震部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出了做好基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