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超  刘良  张安达  杨文强  曹玉亭 《岩石学报》2008,24(12):2809-2819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似斑状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发育有岩浆成因的暗色包体,并且该花岗岩被花岗细晶岩呈脉状侵入。该岩体含有丰富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 如暗色包体中的碱性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长石的环斑结构、石英/斜长石主晶和榍石眼斑等。暗色包体、寄主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混合演化过程中不同端元比例混合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上,钾长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主要氧化物含量在Harker图解中多呈线性变化。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MgO、K2O含量高,为钾玄岩系列,总体上高场强元素不亏损,显示了岩浆混合中的基性端元信息,可能为幔源熔体结晶分异或壳幔物质的混合产物。寄主花岗岩均为准铝质,富碱,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亏损Nb、Ta、Sr、P、Ti等高场强元素,高K2O/Na2O,富集高不相容元素,Ga含量高,显示了A型花岗岩的特征,Th/U 和Nb/Ta比值分别介于为6.67~10.96、8.99~11.94,代表了下地壳源区。花岗细晶岩均为钠质、过铝质,TiO2、MgO含量低, Na2O和CaO含量高,具有混合岩浆侵位后分异的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岩浆混合作用对于环斑结构花岗岩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花岗细晶岩中环斑长石的斜长石外环与钾长石内核的厚度比大于钾长花岗岩中的环斑长石,指示混合岩浆在一定的减压条件下更有利于环斑结构的形成。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钾玄质暗色包体、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和中钾钙碱性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幔源岩浆和下地壳不断相互作用,引起地壳连续伸展减薄的过程,指示阿尔金南缘在早古生代末期存在造山后伸展背景下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同一岩体中两种不同时代岩性的环斑结构显示了该岩体形成历史中的一定时空演化关系,代表了伸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2.
东准库布苏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87±2)Ma,MSWD=0.15,包体年龄为(286±3)Ma,MSWl3=0.22,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是同时代形成的.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是过冷的镁铁质岩浆混入到中酸性岩浆中经快速冷凝的结果.在岩浆混合过程中,基性的包体岩浆和中酸性的寄主岩浆通过化学扩散发生成分交换,使包体受到了花岗闪长质岩浆的改造和同化.这可能就是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相同的原因所在.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时代属于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范围330~265Ma,略晚于东准噶尔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和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0 Ma左右),均为准噶尔周边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标志了准噶尔地区后碰撞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3.
P. Barbey  D. Gasquet  C. Pin  A.L. Bourgeix   《Lithos》2008,104(1-4):147-163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origin of igneous layering in plutons, and, especially, the extent layering is related to mafic–silicic magma interactions. The Budduso pluton (Sardinia) shows three main scales of organization.(i) Large scale lithological variations correspond to three main magmatic units, with differentiation increasing from the Outer (hornblende-bearing biotite granodiorite/monzogranite) to the Middle (biotite monzogranite) and the Inner (leucomonzogranite) units. The striking homogeneity of 87Sr/86Sr initial ratios (0.7090 ± 4) and εNd(t) values (− 5.6 ± 0.1) strongly suggests that magma isotopic equilibration was achieved prior to emplacement, whereas mixing/mingling structures observed within the pluton reflect second-stage processes involving broadly cogenetic components.(ii) Metre to decametre-scale igneous layering may be isomodal or modally-graded, locally with cross-layering. Biotite and plagioclase compositions are similar in both biotite-rich and quartzofeldspathic layers, as are the trace-element patterns which differ only by relative abundances. This precludes an origin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 penetrative submagmatic fabric superimposed on the layering and corresponding mainly to flattening can be ascribed to interference between pluton growth and regional deformation.(iii) Composite layering and schlieren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to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locally within synmagmatic shear zones or disrupted synplutonic dykes. In that case, there is a progressive shift in biotite XFe values from the core of enclave ( 0.65) to the host monzogranite ( 0.72): schlieren in the monzogranite show biotite XFe value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host rock, whereas schlieren close to mafic enclaves show lower XFe values ( 0.69) towards those of enclave rims.These features can be ascribed to three main processes: (i) assembly of differentiated (± mixed/mingled) magmatic pulses; (ii) local hydrodynamic sorting related to density currents in a mush, and segregation of residual melt; (iii) mechanical disruption and chemical hybridization of mafic magmas during ascent or within the pluton related to magma dynamics. None of these processes affect the whole pluton but they are limited to specific magmatic units. Therefore, pluton growth by incremental assembly of magma batches is not incompatible with magma chamber processes.  相似文献   
34.
浙江青田花岗岩中岩石包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浙江青田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中有许多石英闪长质岩石包体,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以微细粒结构、具冷凝边构造、并发育针状磷灰石为特征。岩石包体与寄主花岗岩的主要氧化物、微量元素的变化趋势呈线性关系。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研究表明,石英闪长质岩石包体属淬冷包体,由玄武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通过不均匀的混合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35.
杨高  周春山 《地理研究》2019,38(2):297-312
选取深圳罗芳村、共乐村、清湖村分别作为无依托缘聚型农民工聚居区(增长型)、半依托混居型(稳定型)、完全依托混居型(减少型)代表,对其社会融合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研究发现:① 整体而言,社会融合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无依托缘聚型、半依托混居型、完全依托混居型聚居区。② 不同维度社会融合方面,无依托缘聚型在社区融合、社交融合及心理融合维度上最高;半依托混居型在社区融合、文化融合及经济融合维度上较高;完全依托混居型在社区融合和经济融合维度上最低。③ 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区支持度、职业技能、在深家庭规模、在深居住时间和年龄。就不同维度而言,社区融合、经济融合、社交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社区支持度、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性别、社区支持度。④ 从不同类型聚居区的影响因素来看,无依托缘聚型主要受到婚姻、社区支持度、社区功能和年龄(负)的影响;半依托混居型主要受到职业技能、社区支持度和性别的影响;完全依托混居型则主要受到社区支持度和在深居住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相继发现了众多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已成为我国新的锂资源基地。目前关于这些锂铍花岗伟晶岩的成因多强调其源于地壳深熔形成的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但研究区出露的同时代的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没有被讨论和关注。为了探讨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作者对龙门山矿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以及与成矿相关的细晶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1)黑云母花岗岩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Rb、La和Nd,亏损Ba、Nb、Sr、P和Ti元素,均表现出S型花岗岩的特征;2)从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表现出连续分异演化的特征;3)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16.8±0.85Ma,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IMS U-Pb年龄为216.0±1.5Ma,细晶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09.5±1.2Ma,花岗伟晶岩的锡石LA-MC-ICP-MS U-Pb年龄为211.3±5.0Ma,这意味着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细晶花岗岩的形成时间是连续的并且是接近的。基于此...  相似文献   
37.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可划分为橄榄安粗岩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前者岩石组合为辉石二长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后者为辉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两个系列岩石的组成矿物种类相似,但在不同岩石中的含量不同,主要造岩矿物为斜长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橄榄安粗岩系列岩石中含有大量的深源包体,包括辉石堆积岩包体、角闪石堆积岩包体和角闪石辉长质堆积岩包体,主要矿物为辉石、角闪石,其次为尖晶石、斜长石、磷灰石、金云母;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中含大量的微粒闪长质包体、镁铁质石英二长闪长质包体和富云母包体,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在考虑温压计使用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温压计计算了两个系列侵入岩及包体形成的温压条件。结果表明,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侵位深度(4~6km)略小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6~7km),各种堆积包体形成于45~65km的深位岩浆房,微粒闪长质包体形成于12~15km的浅位岩浆房,镁铁质石英二长闪长质包体是早期侵入岩的边缘相,而富云母包体可能为地壳部分熔融的残余相。  相似文献   
38.
江西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及其包体希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性地报道了江西相山中生代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基底变质岩、火山岩、次火山岩及闪长质包体之间的成因联系和差异性。认为此套火山-侵入杂岩具同源演化关系,推测它们均来源于前震旦系结晶基底,成因上属于陆壳重熔型。这与前人对此研究的主流观点是一致的,同时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39.
寄主花岗岩对微花岗岩类包体的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金城  陶仙聪 《地球化学》1994,23(3):254-261
本文报道了华南I型关田、上堡岩体及S型许村、休宁岩体中微花岗岩类包体的特征。I型花岗岩中的微花岗岩类包体分为同源包体和析离体,两者在岩相学及地球化学上有明显区别。在S型花岗岩中微花岗岩类包体的主要类型是析离体,同源包体则很少出现。微花岗岩包体及其寄主岩具有相接近的εNd(T)值,两者中同种矿物的成分相近似。寄主花岗岩在矿物地球化学上对微花岗岩类包体有明显的制约。微花岗岩类包体一般不是外来基性岩浆与  相似文献   
40.
中酸性岩浆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80年代以来中酸性岩浆岩中岩石包体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残留体、淬冷包体和不混溶包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模拟实验资料。同时,探讨了尚未彻底解决的有关岩石包体形成机理、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