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395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1228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Qingchengzi orefield is a large polymetallic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northeastern China,that includes twelve Pb-Zn deposits and five Au-Ag deposits along its periphery.The ore-forming age remains much disputed,which preven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eraliz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magmatism.In this paper,we quantitatively present the feasibility of making ore mineral ~(40)Ar/~(39)Ar dating and report reliable ~(40)Ar/~(39)Ar ages of lamprophyre groundmass,K-feldspar and sphalerite from the Zhenzigou deposit.Direct and indirect methods are applied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mineralization,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discu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multistage magmatism to ore formation.The low-potassium sphalerite yielded an inverse isochron age of 232.8±41.5 Ma,which features a relatively large uncertainty.Two lamprophyre groundmasses got reliable inverse isochron ages of 193.2±1.3 Ma and 152.3±1.5 Ma,respectively.K-feldspar yielded a precise inverse isochron age of 134.9±0.9 Ma.These four ages indicate that the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esozoic magmatism.Consequently,regarding the cooling age of the earliest Mesozoic Shuangdinggou intrusion(224.2±1.2 Ma)as the initial time of mineralization,we can further constrain the age of the sphalerite to 224–191 Ma.These new and existing geochronological data,combined with the interaction cutting or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mprophyre veins and ore veins,suggest that the Pb-Zn-Au-Ag mineralization in the Qingchengzi orefield mainly occurred during three periods:the late Triassic(ca.224–193 Ma),the late Jurassic(ca.167–152 Ma)and the early Cretaceous(ca.138–134 Ma).This polymetallic deposits are shown to have been formed during multiple events coinciding with periods of the Mesozoic magmatic activity.In contrast,the Proterozoic magmatism and submarine exhalative and hydrothermal sedimentation in the Liaolaomo paleorift served mainly to transport and concentrate the ore-forming substances at the Liaohe Group with no associated Pb-Zn-Au-Ag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02.
Mafic granulite xenolith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many volcanoes (especially alkali basalt and kimberlite)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formed generally in lower crust, and recorded lots of in- formation on the lithosphere formation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  相似文献   
103.
通过新发现的古生物资料分析,确定了赣西北修水、武宁地区的武宁、三都及马坳盆地的地层时代。对3个盆地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描述,查明其为冲积扇沉积类型;划分出22个岩相,归属于泥石流、泥流、颗粒流、水道(包括主水道和分枝水道2个次级类型)、片流、筛积和洪泛7个沉积类型。重力流沉积分布在扇根或主要沉积旋回的底部,其类型的差别与邻近物源区的岩性有关;分枝水道、片流及筛积主要分布在扇中,交错层理及砾石叠瓦状构造发育,主要呈现牵引流特征;扇缘主要为洪泛沉积夹少量决口扇成因的砂砾岩透镜体,钙结壳发育,反映了一种干旱强蒸发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东北中生代地层划分对比之新见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1  
在总结近二十年来有关我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研究诸多新发现与新进展的基础上 ,以生物化石为主要依据 ,以 "海相检验法”及国际性生物地层对比为标准 ,结合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新资料 ,对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及对比 ,提出了新的方案。文中还讨论了三叠系 -侏罗系界线、侏罗系 -白垩系界线及下白垩统 -上白垩统界线的划分以及辽西义县组的时代。同时 ,还首次报道了笔者等对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提出了对龙爪沟群时代及与鸡西群对比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5.
碎屑白云母是碎屑岩中常见的、来自源区的稳定成分,可以用来指示源区性质,多硅白云母是碰撞造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特征矿物。对大别造山带同造山期沉积而成的江汉盆地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白云母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上三叠统该区地层砂岩中碎屑白云母多以低硅白云母(Si<3.2)为特征,暗示此时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很可能没有出露地表;自下侏罗统开始,砂岩中碎屑白云母中多硅白云母(Si>3.3)大量出现,中侏罗统砂岩多硅和低硅白云母发育,表明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在早侏罗世即已出露地表并经剥蚀搬运至盆地。这一结果从沉积学角度为约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时序和大别造山带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6.
四川叠合盆地盆山耦合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四川叠合盆地三面环山,自东而西夹持于江南、秦岭与龙门山三大山系之间,位于古亚洲、环太平洋与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中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海盆、煤盆、陆相广盆、残盆四个盆地世代;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可概括为前陆、坳陷、再生前陆三种基本样式。系统的山盆构造样式及运动学、沉积充填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周缘造山带造山活动期与盆内古隆起发育期时间耦合;盆地周缘造山带造山活动期与盆地沉积环境转换期时间耦合;盆地周缘造山带构造轴线走向基本保持与盆内山前坳陷或前陆褶冲带构造轴线走向相耦合;盆地周缘造山带不同时期形成的褶冲构造轴线走向基本保持与其同期盆内产生的沉积或沉降中心构造轴线走向相耦合。  相似文献   
107.
福建晋江晚中生代中-基性岩墙群可分为两期:早期岩墙群,岩性为角闪辉绿岩,近东西走向(N70-85E),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90±2Ma;晚期岩墙群,岩性为微晶闪长岩,北东走向(N35~50E),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87±2Ma。两期岩墙群沿晚中生代花岗片麻岩的节理侵入。在地球化学上,它们具有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等特点,I_(Sr)=0.7045~0.7053,ε_(Nd)(t)=-1.18~-1.97,与金门、小金门岛的镁铁质岩墙群相似,也和闽东南晚中生代基性火成岩(辉长岩、玄武岩)的一致。它们是起源于受消减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产生的玄武岩浆,经岩浆分异作用,在拉张的构造环境中侵入形成。  相似文献   
108.
浙江浦江晚中生代埃达克质火山岩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浦江地区白垩纪劳村组存在一套独特的中酸性火山岩,其主量元素表现出富 Al_2O_3(>16%)和 Na_2O(4.01%~4.52%),高 Na_2O/K_2O(1.94~5.51,平均2.89),高 Sr(583~643μg/g),贫 Y(11.4~13.2μg/g)和 HREE(如 Yb=1.16~1.26μg/g),以及低(~(87)Sr/~(86)Sr)_i(0.7041~0.7043)和高ε_(Nd)(t)(0.3~2.3)。这些火山岩在元素-同位素组成上明显不同于浦江地区或区域上的晚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而与现代俯冲带产出的埃达克岩类似。由于这些岩石相对于晚中生代的基性岩浆具有更低的(~(87)Sr/~(86)Sr)_i 比值,因此难以通过玄武岩浆的分离结晶或同化混染作用来解释,最有可能是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在构造背景方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区域存在晚中生代洋壳的俯冲作用,我们倾向于认为劳村组埃达克质火山岩可能为新增生玄武质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其形成与区域上中生代地壳增生作用有直接的动力学联系。  相似文献   
109.
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岩和片麻岩类捕虏体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相学的研究表明,它们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的改造,即早期的榴辉岩相变质和晚期的角闪岩相退化变质。其原岩为拉斑玄武质岩石,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较强的陆壳物质混染;部分捕虏体可能代表了本区深部地壳的物质组成,且具有华北地块基底的性质。中生代早期该区上地幔是多种岩石构成的构造混杂岩带,深部地壳主要由片麻岩类、角闪岩类和少量石榴辉石岩类组成。早白垩世时期深部地壳主要由一套快速折返至下地壳的榴辉岩相变质岩石所构成,它们普遍发生了角闪岩相退化变质,并与原下部地壳的深变质岩(片麻岩和角闪岩)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构造混杂体。  相似文献   
110.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