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通过系统地对城市后山地区主要泥石流沟特征的分析,科学地选取治理工程措施,基本达到有效控制深沟泥石流物源的运移,减轻或消弱其它各沟泥石流危害的防治目标。通过削弱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发展,从而减轻地质灾害对东川市城区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2.
甘肃陇南武都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环境背景、发育特征及易发性。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查明了泥石流的发育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物元可拓方法对泥石流的易发性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泥石流具有分布密度高、冲沟及坡面泥石流成片发育、北岸泥石流较南岸发育且粘性泥石流所占比例大于南岸的发育特征;选取岩性、沟床比降、山坡坡度、完整系数、发育程度、降水、断层密度7个因子构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易发性评价,研究区104条泥石流沟中,66条为高易发性,占总数的63.5%;32条为中等易发性,占总数的30.8%;6条为低易发性,占总数的5.7%。  相似文献   
203.
五华区共查证崩滑流及地面塌陷灾害点60处,灾情堪称严重。基于ArcGIS平台,利用信息量法对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评价分区。高易发区面积31.35km^2,中等易发区面积247km^2,低易发区面积101.65km^2。科学评估分区结果为政府进一步制定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4.
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利用1971—2016年吴江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04—2016年吴江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2016年吴江区各镇人口和面积数据、2016年ASTER GDEM 高程数据和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数据,将湖陆风指数引入人居自然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缓冲区后,分别计算气候适宜性指数、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湖陆风指数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区分级评价了吴江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吴江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从西部往东部逐渐递减。(2)一般适宜区主要位于吴江区的东北部和东南局地,中度适宜区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较高适宜区位于中部以西太湖沿岸,高度适宜区位于紧临太湖的西南地区,极高适宜区位于西南角局部地区。(3)引入湖陆风指数后,评价结果能更好地反映临湖平原的湖陆风环流对局地气候所起的关键作用。(4)建立缓冲区后的水文指数分布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吴江区不同尺度水体分布对人居环境自然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5.
Climate changes and recent glacier behaviour in the Chilean Lake Distric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tmospheric temperatures measured at the Chilean Lake District (38°–42°S) showed contrasting trend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urface cooling detected at seve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ranged from − 0.014 to − 0.021 °C a− 1, whilst upper troposphere (850–300 gpm) records at radiosonde of Puerto Montt (41°26′S/73°07′W) revealed warming between 0.019 and 0.031 °C a− 1. Regional rainfall data collected from 1961 to 2000 showed the overall decrease with a maximum rate of − 15 mm a− 2 at Valdivia st. (39°38′S/73°05′W). These ongoing climatic changes, especially the precipitation reduction, seem to be related t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phenomena which has been more frequent after 1976. Glaciers within the Chilean Lake District have significantly retreated during recent decades, in an apparent out-of-phase response to the regional surface cooling. Moreover,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upper troposphere changes and how they can enhance the glacier responses. In order to analyse their behaviour in the context of the observed climate changes, Casa Pangue glacier (41°08′S/71°52′W) has been selected and studied by comparing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computed at three different dates throughout the last four decades. This approach allowed the determination of ice elevation changes between 1961 and 1998, yielding a mean thinning rate of − 2.3 ± 0.6 m a− 1. Strikingly, when ice thinning is computed for the period between 1981 and 1998, the resulting rate is 50% higher (− 3.6 ± 0.6 m a− 1). This enhanced trend and the related area loss and frontal retreat suggests that Casa Pangue might currently be suffering negative mass balances in response to the upper troposphere warming and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of the last 25–30 yr, as well as debris cover would not prevent the glacier from a fast reaction to climate forcing. Most of recent glaciological studies regarding Andean glaciers have concentrated on low altitude changes, namely frontal variations, however,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glacier changes, new data are necessary, especially from the accumulation areas.  相似文献   
206.
王睿 《地质与勘探》2024,60(1):185-196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方法体系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的类型、地质诱因与核心评价指标,以及传统二维评价的局限性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三维地质建模、三维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三维空间分析等关键三维方法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显示该方法体系能够显著提升三维尺度下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精度和准确性,为立体化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7.
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乌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宇  董雯  刘毅  张小雷  雷军 《冰川冻土》2011,33(3):683-691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基地和矿产资源加工基地的建设,资源开发利用成为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以及乌昌地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围绕资源规模与供给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人类对资源的改造利用能力,结合乌昌地区发展的实际,以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为切入点,构建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对可持续发展能...  相似文献   
208.
戴鹏飞  谌文武 《冰川冻土》2011,33(4):873-879
明长城遗址受自然地质作用、人为活动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多方面作用,破坏相当严重.以青海省湟中县明代长城遗址保护工程为依托,实地调察了遗址发育的病害,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全面掌握了遗址土体工程性质,有针对性地提出裂隙填充注浆、裂隙注浆、土坯砌补、注浆回填、锚杆锚固等加固措施.从一期工程的加固效果来看,所用方法对夯土类长城加固具...  相似文献   
209.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岱岳区分局为了提高监管力度,利用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场景合成等先进技术,结合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合成真实的三维实景环境,与国土资源数据有机融合,实现国土信息的三维再现。构建信息系统监管平台,实现了建设用地审批、供地、利用、补充、检查全过程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在土地行政审批管理中,提高了效率、规范了流程、落实了责任,实现了以图管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10.
金丹华  陈烈  刘小勇 《热带地理》2011,31(2):193-198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等方式,分别从涉农干部和农户视角对农村公共产品及其供需现状进行了实证调研.结果显示:不同镇街和村集体之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意愿相似度较高,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仍然以物质需求为主,但也开始关注长远需求.并提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农户需求逐步调整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和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