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质学   29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大别造山带南部浅变质岩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大别造山带南部,出露与超高压榴辉岩伴生,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浅变质岩的锆石U- Pb 年龄表明,其原岩形成时代为晋宁早期(1100 ±140 Ma) ,与扬子地块南缘的一些岩浆岩的年龄相似。浅变质岩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及超高压地块区域片麻岩的锆石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均受到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仅使浅变质岩的Rb- Sr 体系重置而没有影响到其U- Pb 体系。  相似文献   
22.
文章从温都尔庙群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年龄特征入手,研究显示该套岩石具有洋中脊拉斑玄武岩的特征;岩石稀土特征表明其形成于陆间小洋盆环境.它属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为研究华北板块北缘地壳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
在大别造山带,出露大量的浅粒岩,本文就其南缘宿松岩群和与之北侧毗邻的大别岩群中的2个浅粒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宿松岩群的浅粒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866±48Ma),大别岩群中的浅粒岩的原岩则形成于中元古代末期(1159±80Ma),并受到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479±16Ma)。这为宿松岩群形成时代的确定以及与大别岩群中的浅粒岩层对比提供一条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24.
浙江道林山新元古代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林山岩体侵入于元古宙火山岩和沉积岩中,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测定为814Ma和816Ma,形成于晋宁晚期。该岩体主要由钾长石、石英及少量斜长石、黑云母组成,为碱性长石花岗岩,氧化物平均值及NK/A比值与世界A型花岗岩相近,但与M型、S型和I型花岗岩相比,则具有富硅碱而贫钙镁等特点;岩石准铝-过铝质,富含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FeO*/MgO比值大,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该岩体为后造山铝质A型花岗岩,是在晋宁晚期华夏、扬子两大陆块碰撞作用结束后的拉张环境中形成,是华南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岩石学记录,揭示了华南Rodinia超大陆裂解始于晋宁晚期(青白口纪),表明江山-绍兴断裂带在晋宁晚期即进入拉张裂解阶段。  相似文献   
25.
四川省石棉县挖角地区花岗岩体位于扬子板块西缘与松潘-甘孜地块的结合部位,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石学、岩相学、LA-ICP-MS U-Pb年代学和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研究,厘定了岩体形成时代,探讨了岩浆来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挖角二长花岗岩形成年代介于852±33Ma和847±44Ma之间,处于晋宁期晚青白口世,与全球Rodinia期泛大陆形成密切相关。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组成表明,2个样品的εHf(t)值分别为+3. 9~+9. 3和-8. 0~+6. 5,为典型的壳-幔混合型; Hf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 14~1. 49Ga和1. 33~2. 24Ga,均值分别为1. 32Ga和1. 52Ga,表明岩浆源区以中元古代古老地壳基底的部分熔融为主,形成过程中有幔源及古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的贡献。挖角地区晋宁期二长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扬子板块西缘晚青白口世岩浆活动期和源区特征,其成因与全球Rodinia泛大陆形成期间岩浆活动和与壳幔混合作用密切相关。本文研究成果,为解释扬子板块西缘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相似文献   
26.
本文报道大别山安徽省岳西县碧溪岭深色榴辉岩和片麻状花岗质岩石的锆石SHRIMP分析结果.深色榴辉岩的原岩为基性凝灰岩,锆石在岩石中主要产于石英、石榴子石和绿辉石内,为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内部主体形成年龄约为757±7 Ma,代表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事件的时代;经受了后期流体改造的锆石边部年龄为223±3 Ma.在片麻状花岗质岩石中,发育韵律环带结构的深熔锆石形成于约727±15 Ma,受后期流体改造的锆石边部年龄为219±3 Ma.综合野外地质关系、区域地质背景和锆石的岩相学特征,笔者提出了碧溪岭榴辉岩相岩石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于晋宁期,印支期仅代表一次后期流体改造事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7.
郯庐断裂中段鲁中基底的韧性变形带可分为两类:(1)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发育中深层次的构造片麻岩为特征,形成于早中元古代花岗质岩体(2488Ma)侵位之前;(2)北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中浅层次糜棱岩为特征,形成于晋宁期(941Ma)。文中对以上两类韧性变形带的形成机制和时代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8.
阿拉善地区新元古代晋宁期变形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原划分的阿拉善岩群中识别并划分出了新元古代(晋宁期)的变形花岗岩。该期变形花岗岩主要为眼还需状片麻岩,以高SiO2、碱(NaO2 K2O)、REE,低MgO、TFeO、CaO且K2O大于Na2O,具强烈负Eu异常为特点。两相样品的锆石逐层蒸发法年龄分别为971Ma和845Ma,表明它们是晋宁期岩浆事件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和含有电气石、白云母的矿物组合特点表明,阿拉善地区晋宁期的变形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该区晋宁期变形花岗岩的发现意味着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一直影响到华北地台的西北缘。  相似文献   
29.
钐 钕同位素定年和系统的元素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的望江山基性岩体形成于约 785± 88Ma的晋宁期 ,并具有陆内裂谷环境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属性 ,与时代为 0 95~ 0 .90Ga、具岛弧型火山岩特征的西乡群明显不同 ,标志该地区于新元古代经历了由洋壳消减的大陆边缘向陆内裂谷转变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30.
赵元艺 《地质与勘探》2014,50(5):805-822
金山金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德兴市境内,区域上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属于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动力变质热液型金矿。研究其成矿时代对其成因及区域找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发现金山金矿的赋矿岩石为双桥山群花岗质超糜棱岩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矿相学研究,对花岗质超糜棱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的测试以及LA-ICP-MS U-Pb法测年,探讨了花岗质超糜棱岩原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年代学与区域成矿意义。其SiO2含量介于53.32%~69.86%之间,为中酸性岩。全碱指数(ALK)变化于3.02~6.00,属于亚碱性岩石。铝过饱和指数(A/CNK)变化于0.96~2.49之间,为准铝质和过铝质系列,具S型花岗岩特征。里特曼指数(σ)为0.55~1.62,K2O/Na2O变化于0.48~12.13,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U和La、Ce、Nd、Zr、Hf等,亏损Ba和Ta、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重稀土元素部分的曲线形态较为平缓。∑REE=107.64×10-6~168.82×10-6,稀土元素总量偏低。LREE/HREE为5.18~6.44,(La/Yb)N为4.11~6.20,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δEu=0.55~1.00,平均为0.68,具有中等的Eu负异常。锆石中Th/U值介于0.57~2.04,为岩浆成因。金山金矿花岗质超糜棱岩,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属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其成岩与成矿时代一致,为新元古代(834.3±3.8 Ma),属晋宁期成矿。本文测试得到其最高金含量可达15.3×10-6,建议重视金山周边地区及整个江南造山带乃至华南其它地区与剪切带有关的新元古界双桥山群火山质变质岩中Au的找矿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