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4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49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1188篇
海洋学   109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39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以往对"三驾马车"认知停留在其对经济增长的增量影响,缺乏空间方向概念。由此,以经济重心作为衡量经济空间结构的指标,并以广西为例,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视角出发,通过重心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比分析"三驾马车"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化路径,进一步揭示三大拉力对经济重心空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广西经济重心迁移路径呈"S"型,2010,2013年分别为重心空间转向的拐点;在空间位置方面,与经济重心邻近程度由高至低依次是消费重心、投资重心和出口重心;在迁移路径方面,消费重心的移动距离最小且变动较为稳定;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最大,整体上呈往西南方向迁移态势;投资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迁移路径在2009年以后的走势较为一致。在拉力作用方面,"三驾马车"对经济重心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方向上的影响强弱不一,整体而言是投资大于消费大于出口。  相似文献   
992.
广西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本质上是基本民生与经济发展如何兼顾的问题,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沿研究内容。以广西为例,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此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2015年间,广西基本公共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时间变化稳定,具有经济滞后型特征;14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及其时间趋势变化不一,并按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的时序形成递减分布空间格局,区域差异极为明显。通过Theil指数分解,发现区域内差异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特征,并呈倒"V"型演变轨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差异、注重社会经济发展是应有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93.
利用1961—2015年辽宁省西部地区18个测站月降水量资料和东北地区209个测站1961—2015年月平均气温资料、NOAA重建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以及88项大气环流指数、26项海温指数资料定义了适用于辽西地区的夏季标准化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和冷涡降水预报因子,并对东北冷涡和辽西冷涡降水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辽西地区冷涡降水夏季和年贡献率整体趋势较稳定,无明显变化,表现出18年左右的显著振荡周期。东北冷涡偏强年,NECVI指数偏大,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偏高,对应辽西地区降水偏多;反之,东北冷涡偏弱年,NECVI指数偏小,SPI指数偏低,对应辽西地区降水偏少。前期3月Nino 3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5月黑潮区海温指数、3月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均与辽西冷涡降水显著相关,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冷涡降水的预报因子,为辽西夏季气候预测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有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生态生理学基础模型研究,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群落学模型与气候(植被关系,全球变化中的我国生物群区遥感监测技术与相关模型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最后指出未来中国进行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拟注重各计划间的交叉及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995.
李生艳  丁治英  周能 《台湾海峡》2007,26(2):204-212
本文用MM5模式模拟了0307号台风“伊布都”影响广西的暴雨过程.其结果表明:副高西侧偏南风急流的加强为广西大范围的暴雨天气创造了有利条件,台风环境风场的不对称结构导致其暴雨的不对称分布.盂加拉湾至中南半岛一带维持强盛的西南风急流,为台风南部维持强的涡度中心提供了大尺度的背景场.涡度空间分布的不对称是造成台风南部暴雨的主要原因.本次桂南暴雨的水汽源来自盂加拉湾,中南半岛水汽输送通道明显;过程前期螺旋度高低空负、正垂直螺旋度配置十分有利于系统自身的发展及暴雨的维持;对流不稳定度的增强和湿斜压涡度的发展,导致中低层湿位涡的增强,有利于降水加剧.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宏观形势和地域优势的“十四五”东北振兴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君  马丽 《地理科学》2021,41(11):1935-1946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启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面对近20 a东北振兴的成就和仍存在的问题,在世界经济格局重构、产业发展多元化背景下,处于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生产力变革的环境中,有必要基于东北地区的基础条件、形势变化和存量优势,对东北振兴从更符合自身实际的视角进行再思考,既要延续已有成功的政策方针,更要审时度势,调整思路:发展布局上,形成东北三省+蒙东地区四大板块分工协作与城市+农业+生态三大主体功能网络化联动的格局;制度上,稳妥并适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产业上,立足农业,扶持轻工业,优化重化工业进而重构产业体系;发展重点上,改变传统以城市和重化工业为重点的振兴道路,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路径和另一重点着重实施,从乡村产业多元提质、城乡要素流通加速和城乡均衡发展等方面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生态领域的新增长极;理念上,认识到东北地区发展的长期性和周期性,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东北地区发展,客观审视其发展进程中的辉煌与衰退,不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攀升,主动适应下行趋势,注重内生发展能力建设;结合“绿水青山黑土地、冰天雪地关东风”的区域本底,丰富东北振兴的内涵和外延,变“东北振兴”为“东北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转变对东北地区及东北振兴的认识,塑造更加有利于东北地区发展的形象和舆情。  相似文献   
997.
黑土耕作区侵蚀沟治理紧迫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把握侵蚀沟发育状态及其治理紧迫程度可为有效判断区域侵蚀沟防控方向与治理重点提供重要参考。论文结合侵蚀沟形态数据,构建区域侵蚀沟治理紧迫度评价指标体系,从乡镇与网格尺度揭示区域侵蚀沟侵蚀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 从数量特征看,海伦黑土耕作区侵蚀沟分布呈非均衡状态,沟道长度以微/小型(≤500 m)为主,沟道面积以一/二级(≤0.8 hm2)为主。② 从空间规律看,网格尺度侵蚀沟密度等级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步增加趋势,而侵蚀沟密度等级以轻度侵蚀(≤2 km/km2)为主且在县域内无明显空间差异;乡镇尺度侵蚀沟密度以轻度侵蚀(≤2 km/km2)为主,主要分布在海伦西部,而侵蚀沟裂度以中/强度侵蚀(0.10%~0.35%)为主,主要分布在海伦西北与东南部。③ 从治理紧迫度看,2017年海伦黑土耕作区侵蚀沟以低紧迫治理(0.03~0.26)状态为主,主要分布在海伦低山低丘地区,位于海伦中西部乡镇;而紧迫/极紧迫治理紧迫度主要分布于低山/漫川漫岗区,位于海伦东北部。在未来区域侵蚀沟防治监测监管中,县级部门可依据乡镇侵蚀沟治理紧迫度优先防治侵蚀严重区域,而乡镇部门可依据网格尺度侵蚀沟治理紧迫度进行实地察看与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998.
1930s-2000年广西地区石漠化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民国时期《广西省各县石山林木保护办法》中对石山的定义,对应目前石漠化等级划分方法,把该时期的石山区解读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分布地区.通过对1930s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编绘的1:10万广西省地形图上所绘石山范围进行数字化,并与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图进行比较,揭示了近70年来广西地区石漠化分布在空间上的变化.研究表明:① 1930s广西地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1922.25 km2,比2000年的27123.21 km2多出4799 km2,说明民国时期广西地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比当代的大,但在空间变迁上表现出此增彼减的变化特点;② 2000年的数据中有47个县石漠化面积比1930s的少,减少的总面积为9045.5 km2,集中分布在广西西部和中部,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变化最明显,近70年内减少了894.8 km2;③ 2000年有30个县的石漠化面积比1930s的多,共增加了4246 km2,集中分布在广西东北部,其中全州县增加了556.55 km2.  相似文献   
999.
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演化及空间分异模式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王姣娥  杜德林 《地理科学》2016,36(9):1320-1329
从经济基础、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等方面构建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ESDA方法,从地级行政区尺度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来,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内部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黑龙江省北部成为东北经济发展最薄弱的地区;在空间上,东北经济发展呈现出集聚性,并主要表现为核心-边缘、轴带集聚发展以及沿海-沿边等空间分异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东北地区创新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焦敬娟  王姣娥  刘志高 《地理科学》2016,36(9):1338-1348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象限图法,以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从空间和行业2个视角,探讨东北地区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集聚性和协同性。通过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等城市市辖区,但在市辖区内部集聚区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协调性在四大城市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区呈严重偏离特征,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而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空间协同性较好;从行业分析,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集聚了东北地区55%的发明专利,而43.3%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5大行业,导致各行业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协同性相对较低,且仅非金属制造业的协同性高于所有行业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