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19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71.
In this paper, structure models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each station have been obtained by way of fitting synthetic seismograms with P waveforms of deep focus teleseismic records from the 11 sta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We have studied the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based on those model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dium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s a layered structure with alternate high and low velocity layers within about 100 km under the region.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about 31.8–35.8 km.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3, 471–479, 1991. This work is one part of the project funded by the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2.
史克旭  张瑞青  肖勇 《地球物理学报》1954,63(12):4369-4381
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向外扩张的最前缘地区,代表了高原最新的变形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变形加厚的关键地区.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台阵资料,采用虚拟地震测深方法(VDSS),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厚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向扩展的前缘位置,以及扩展的动力学模式等提供地球物理学依据.波形模拟的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其中,祁连和西秦岭地块内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横向变化,以103°E为界,东部地区为45~50 km,而西部地区地壳已明显增厚,约达到55 km以上.与祁连造山带相邻的阿拉善块体南缘地壳也明显加厚,接近55 km,而阿拉善块体内部地壳厚度约为45~50 km.与其他研究地区相比,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相对要薄,但整体而言,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呈现南北薄(约45 km)、中央厚(约50 km)的形态特征.此外,在六盘山断裂带台站下方观测到复杂的SsPmp震相,推测为双Moho界面结构.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学证据,我们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增厚方式以均匀缩短增厚为主,且高原向北东扩展的前缘已越过祁连山北缘断裂,进入阿拉善块体南缘地区.  相似文献   
173.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4.
徐新  王煜  朱炳玉 《新疆地质》2004,22(2):125-130
斜切中亚的帕米尔一阿尔泰滑移构造带向南延伸,可与恰曼转换断裂系统相接,影响其两侧表层断裂构造格局、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现今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地球卫星重力异常带在滑移构造带两侧表现出显著的不连续性和系统位移特征,其深部滑移幅度达600km以上.从卫星资料反演计算出的地壳厚度图上可看出,新疆地区地壳厚度比中亚邻区厚4~8hn,岩石圈厚度比中亚邻区厚10-20km,新疆及邻区地震波速层析成像结果提供了不同深度速度结构,在平行于中国西部国界处的10km、30km、50km深处均有NE向速度结构不连续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5.
176.
祝意青  胡斌  李辉  蒋锋云 《中国地震》2005,21(2):165-171
用双三次样条模拟了1992~2001年间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变化时空分布信息,初步研究了本区的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及构造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重力场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并产生重力变化异常区或重力变化密集带。②在重力变化显著时段,以兰州为界,测区西北、东南和东北具有不同的重力变化特征。③重力变化与测区主要断裂构造带走向基本一致,重力变化等值线与断裂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7.
This paper uses a case study of Lusaka, Zambia, to interrogat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literature on postcolonial geography. I deploy two concepts from African postcolonial studies – the idea of exclusionary democrac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domestication of difference – and assess the continuity in their applicability to Lusaka. More specifically, I examine the contention that both the political and the planning dynamics of the last years of colonialism are foundational to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s in contemporary Lusaka. Distinguishing two spheres for in-depth discussion – urban government and housing policy – I concentrate on the final years of colonialism, moving through to the contemporary setting, to examine if the roots still show for the processes creating exclusionary democracy and domesticating difference. I also examine the ambivalent and incomplete character of those processes. I close with an assessment of the broader meaning inherent in understanding Lusaka in postcolonial terms.  相似文献   
178.
大兴安岭东北部早古生代花岗岩属于Ⅰ型花岗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十八站岩体、内河岩体、白银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99±1、500±1和460±1Ma,而查拉班河岩体为一多次侵入的杂岩体,其形成年龄在465~481Ma。结合本区和邻区其它早古生代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限定了大兴安岭东北部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的时限为460~500Ma。锆石的LA-MC-ICPMS Hf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多数介于 1.5~ 3.8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1.1~1.4Ga,表明其主要起源于中-新元古代增生的地壳物质。结合兴安地块其它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资料,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时期曾发生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与兴安地块主要为显生宙地壳的特点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9.
南海东北部973剖面BSR及其热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海东北部973项目采集的地震测线进行了处理,阐明了恒春海脊处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BSR)的特征.不同类型剖面的分析表明,单道地震剖面可以揭示南海东北部地区BSR一定的分布,但地震处理对揭示BSR分布全貌起重要作用.南海东北部的BSR具有世界大陆边缘BSR典型的特征,切穿了沉积层理反射,与海底起伏大体平行,为一强振幅的负极性反射.该BSR特征明显,意味着南海东北部地区存在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利用甲烷水合物与多组分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曲线,计算了稳定带底界的埋深,并与BSR深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无论是甲烷水合物稳定带底界还是多组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底界,单一地温梯度计算的结果不可能与BSR深度在整个剖面上对应.可知本区横向上地温梯度变化较大.利用BSR资料估算了地温梯度并求得热流值.计算表明,地温梯度与热流值由西向东,随着离海沟距离的增大、离岛弧距离的减小而减小.BSR计算得到的热流值为28~64 mW/m2,与台湾西南实测热流值的结果基本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80.
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首次采用水压致裂法进行了地应力测量,结果显示:在测量深度域内,青藏高原东北缘三个主应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σHmax〉σHmin〉σv,水平主应力占主导地位,现今地壳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测量结果与地质事实较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