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80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是中生代特提斯洋消亡的遗迹。根据西藏1∶25万日土县幅、喀纳幅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结构划分为南、北两条亚带;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中特提斯洋的演化经历了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扩张,中晚侏罗世双向俯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残余洋(海)盆和晚白垩世陆(弧)-陆碰撞等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2.
在内蒙牙克石地区发育两种不同构造属性的岩石组合:一类为乌奴耳-头道桥蛇绿混杂岩,另一类为晚古生代弧属性侵入岩。乌奴耳-头道桥蛇绿混杂岩由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岩墙?)、变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基性岩类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模式,与N-MORB的特征类似,不具有Nb-Ta负异常,Nb/Nb~*值平均1;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该蛇绿混杂岩可能形成于扩张脊。晚古生代弧属性侵入岩出露于白井山、乌尔其汗,由中基性单元(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和酸性单元(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基性单元和酸性单元属于钙碱性岩系列,富集LREEs和LILEs,具有Nb-Ta负异常,高Sr、Sr/Y值,低HREEs和Y,Eu异常不明显;酸性单元显示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乌奴耳-头道桥蛇绿混杂岩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与头道桥蓝片岩、吉峰蛇绿混杂岩、新林蛇绿岩构成一条重要的缝合带,暗示本区古洋盆的存在。晚古生代弧属性侵入岩中,辉长岩的结晶年龄为326±1.9Ma,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323.7±1.9Ma;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显示,中基性单元和酸性单元的形成与早石炭世洋壳板片的俯冲作用有关,暗示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之间洋盆的萎缩。  相似文献   
123.
准噶尔、天山和北山52个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性质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系统集成研究表明它们可以分为14条蛇绿(混杂)岩带。绝大多数蛇绿岩呈"岩块+基质"的混杂岩型式沿重要断裂带(构造线)线状分布,少数蛇绿岩以构造岩片叠置方式面状产出。混杂岩的基质有蛇纹岩(碳酸盐化蛇纹岩)和糜棱岩化细碎屑岩两类,岩块既有地幔橄榄岩、基性杂岩和基性火山岩等蛇绿岩组分,也有其它非蛇绿岩组分岩石。堆晶岩出露局限,典型席状岩墙群没有发育。这些蛇绿岩可归类为SSZ(Supra-Subduction Zone)和MORB(Mid-Ocean Ridge)两种类型,前者玄武岩具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和高场强元素(HFS)亏损特征,后者不显示该特点;洋岛玄武岩(OIB)既可出现在SSZ型蛇绿混杂岩中,也可为MORB型的组成部分;SSZ型蛇绿混杂岩辉长岩和玄武岩比MORB型具有相对更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但部分形成于弧后(间)盆地的SSZ型蛇绿岩与MORB型一致,具有近亏损地幔的Sr-Nd同位素组成。已确认的最老蛇绿岩为西准噶尔572 Ma玛依勒,次之为北山542~527 Ma月牙山—洗肠井和西准噶尔531 Ma唐巴勒,最年轻蛇绿岩为325 Ma北天山巴音沟和321 Ma北山芨芨台子。根据蛇绿岩证据,结合近年来中亚造山带古地磁、岩浆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和构造地质方面的进展,可以推断埃迪卡拉纪末期—早寒武世,古亚洲洋已达到一定规模宽度,发育洋岛和洋内弧;早古生代时期,多岛洋格局发育至鼎盛期,一系列弧地体分别归属哈萨克斯坦微陆块周缘的科克切塔夫—天山—北山线性弧、成吉思弧、巴尔喀什—西准噶尔弧体系和西伯利亚南部大陆边缘弧体系;晚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于石炭纪末期闭合,增生杂岩和弧地体组成哈萨克斯坦拼贴体系和蒙古拼贴体系两个巨型山弯构造。  相似文献   
124.
对中国西部造山带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大陆研究的视角,认为大陆造山带地质研究是广义上的陆缘地质研究,阐述了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及其演化过程,提出造山带内时代相近的一组蛇绿混杂岩带是“古陆缘多岛弧盆格局”的残留,“古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的基本残留形式在平面和剖面上都可能是“网结状”等认识。  相似文献   
125.
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和岩性地层柱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介绍了产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带范围内的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并系统地研究滑移介质、中-浅源和深源构造块的基本特征。在深源构造岩块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壳幔过渡带至上地幔段的岩性地层柱,对上地幔可能存在的地质作用类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6.
塔克札勒蛇绿混杂岩带的变质作用 ,具大洋水热变质、俯冲变质和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 ,其中以大洋水热变质作用为主。中志留世末洋盆扩张阶段 ,形成葡萄石、绿纤石相→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特征 ;早石炭世初洋壳向陆壳之下俯冲 ,俯冲变质作用不显著 ,仅见超镁铁岩具叶蛇纹石、纤维蛇纹石及绢石蚀变矿物 ;早石炭世中期塔克札勒有限洋盆开始粘连闭合 ,于晚石炭世早期褶皱造山 ,使蛇绿混杂岩带产生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的退变质特征 ,使蛇绿岩带在辉长岩中由棕色角闪石退变为透闪石、阳起石和绿泥石、绢云母及绿帘石等变质矿物 ,是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属低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127.
系统论述了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特征,应用非史密斯地(岩)层体构造岩片(块)四维裂拼复原原理解剖了羊曲—赛什塘—苦海构造混杂带,提出该构造带为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扬子陆块与柴达木陆块近东西向汇聚过程中形成的陆缘俯冲增生杂岩楔,并对其组成、结构、演化过程等做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8.
对如年各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并根据其中的放射虫硅质岩及辉长岩U—Pb测试结果,将其时代限制在中三叠世拉丁期至晚三叠世诺利期。如年各组中蛇绿岩残片的首次发现,表明炉霍-道孚构造带曾经有初始洋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9.
何琦  肖龙  魏启荣  倪平泽 《岩石学报》2009,25(12):3229-3240
滇西吉义独蛇绿混杂岩位于金沙江缝合带的南端,岩石组合出露较齐全,包括堆晶橄榄岩、堆晶辉石岩、堆晶辉长岩以及玄武岩等,它们呈构造岩片的形式产出并与外来岩块组成蛇绿混杂岩.堆晶橄榄岩和辉石岩具低Al_2O_3,低TiO_2,而高Mg~#值(Mg~#=0.88~0.92),富集Cr和Ni,稀土总量偏低(∑REE=14.82×10~(-6)~27.75×10~(-6)),倒"U"型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堆晶辉长岩和玄武岩的Mg~#值较低,分别为0.70~0.79和0.51~0.66,具拉斑系列的演化趋势.玄武岩可以细分为2组:第一组玄武岩以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低Mg~#(Mg~#=0.44~0.46),低稀土总量(∑REE=52.29×10~(-6)~60.26×10~(-6))为特征;第二组玄武岩则为LREE弱富集型的稀土配分模式,其Mg~#较高(Mg~#=0.54~0.68),稀土总量也较高(∑REE=62.13×10~(-6)~101.87×10~(-6)).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图解中,两组玄武岩均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和Ti,与岛弧岩浆岩类似,明显不同于N-MORB.岩石的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和稳定,堆晶橄榄岩和辉石岩的(~(87)Sr/~(86)Sr)_i=0.7051~0.7056,5_(Nd)(t)=2.8~4.1,玄武岩的(~(87)Sr/~(86)Sr)_i=0.7050~0.7056,ε_(Nd)(t)=5.1~5.8,且显示出原始地幔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暗示这些岩石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成的岩浆产物.岩浆演化的主要方式为分离结晶作用,受地壳混染不明显.岩浆结晶形成岩石的顺序为:堆晶橄榄岩→堆晶辉石岩→堆晶辉长岩→玄武岩2组→玄武岩1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吉义独蛇绿岩的形成与俯冲作用有关,且形成于金沙江洋内俯冲的消减环境.  相似文献   
130.
近年经过区域地质调查,在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地区新识别出一套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其由洋壳岩块、上覆岩系及外来岩块等组成,洋壳岩块包括变质橄榄岩-堆晶超镁铁质岩、辉长质杂岩、斜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岩和镁铁质火山熔岩等,为一层序较完整的蛇绿岩套。根据对其各组成单元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变质辉橄岩、斜长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等岩石中获得锆石U-Pb SHRIMP定年加权平均值年龄(1 889±27)Ma、(1 869±27)Ma、(1 836±40)Ma、(1 818±25)Ma及数个2 200~2 600Ma单点年龄数据,证实了阿尔金北缘地区新太古宙末-古元古代存在一洋盆,并于古元古代末俯冲碰撞闭合形成了沟口泉蛇绿混杂岩,初步判定其为地幔柱型(P型)蛇绿岩。该发现为塔里木南缘阿北-敦煌地块与阿尔金造山带新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充分依据,对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