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2篇
  免费   463篇
  国内免费   327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1355篇
海洋学   37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992.
993.
在过去的25年里,由于许多原因,作为最常见、分布也最广泛的地质构造形迹之一,逆冲断层成为倍受关注的科学研究主题。文中指出,关于逆冲断层及其几何学特征的许多普遍认识(或观念),并不像以往文献中所阐述的那样简单。其中之一的"薄皮"冲断构造是受地层控制的,极少有或者没有结晶基底物的卷入。文中主张,"薄皮"一词只有逆冲板片的几何学形态含义,而不应包含地层意义,并列举了一些完全由结晶岩石所构成的薄皮逆冲构造的例子来说明这一主张。近来,逆冲双重构造成为构造文献中的热点。关于逆冲双重构造的成因,引用得最多的是1982年Boyer和Elliot在其重要论文"逆冲断层系统"中所作的解释。他们认为,双重道冲构造是通过在冲断坡底部发生下盘破裂。新生断裂不断向前扩展并进入先存断层下盘的一系列变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据Boyer和Elliot提出的这种变形过程,将形成一个具有平面状顶板断层的边冲双重构造,这个顶板断层只在活动断坡的顶部是主动向前扩展的。依笔者之见,在实际的构造变形当中,是不可能具备形成平顶过冲双重构造的地质条件的。而能对平顶过冲双重构造形成作出最好解释的是反序(out-of-sequence,OOS)边冲断层的发育,即断层向着主冲断层的后方发展,在先存道冲构造的上部?  相似文献   
994.
中生代大陆活化是一个典型的陆内变形与运动演化问题,所产生的构造变形、大范围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是目前俯冲碰撞观点难以圆满解释的。湖南地区对冲构造带和背冲构造带相间排列,反映中生代至少发育两套相反的道冲剪切推覆构造系统,它们是壳块不同演化时期多向运动变形的产物。由此提出多元动力体系组成、增减、转换和叠加影响综合模式。其中会聚式地@蠕动和扩散式地撞蠕动所产生的岩石囵增厚和减薄是引起中生代构造变形和活化的根本原因,西太平洋壳体的西向俯冲、特提斯东向俯冲及周缘造山带的侧向挤出效应等则是不可忽略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995.
刘权 《北京测绘》2021,35(4):539-542
河床变形观测是水闸工程观测的重要部分,以金汇港南水闸为例,其内外河调水启闭闸门造成水流回旋,致使水闸内外港河床变形,在水闸外侧120 m处出现深坑.介绍Seabat T50-P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水闸外侧河床变形观测的实施,结合两期观测的数据,使用Surfer软件建立河床地形的等值线图,并做出深坑形态变化及河床冲淤分析.研究表明:河床内深坑向西及向南延伸,面积扩大明显,应加强深坑监测频率,重点关注深坑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对深坑进行填埋处理.  相似文献   
996.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97.
淮南煤田阜凤推覆构造带导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张性的正断层导水,而压性的逆断层不导水。阜凤逆冲断层是—压性断层,使寒武系灰岩、砂泥岩推覆于二叠纪煤系地层之上。该断层是否导水,对推覆体下安全采煤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测试了阜凤推覆体岩石化学成份并进行了含、导水性分析;研究了阜凤断层带构造岩的微观特征,并通过崩解试验分析了断层带介质的水稳定性及地下水迳流的有利条件:最后利用灰岩浸溶试验及碳酸平衡原理进一步研究了阜凤断层带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结论是:阜凤推覆构造带属开放系统,具有地下水补给和迳流的必要条件,是导水的。其导水性随煤矿开粟规模的扩大而增强,此结论已在煤矿生产实跋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998.
长江口南汇边滩的演变及其沉积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汇边滩是长江口、杭州湾以及外海三者交互作用的特殊地带。根据不同时期海图对比分析发现,南汇边滩北冲南淤,逐渐向东南方向伸展,平均速率为30m/a。通过初步的机制探讨认为,南汇边滩有径流输沙和涨潮回输泥沙的双重补给,加上适宜盐度的絮凝,沉积速率较大,在滩面淤高的同时向水平方向扩展,但北侧受南槽落潮水流南偏的作用而不断冲刷,东侧突出的沙嘴受外海风浪的强烈作用难以东扩,南侧受杭州湾口近东西向的涨落潮流作用,在这些动力泥沙的综合作用下,导致南汇边滩向东南方向伸展。  相似文献   
999.
过水土石围堰下游护坡的溢流设计风险率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分析河道来流和泄水建筑物结构尺寸的不确定性与过水围堰运行时下游护坡流速水头和设计抗冲流速水头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围堰下游护坡安全运行的因素。在土石过水围堰最不利流量的分析方法基础上,提出了用围堰下游护坡的流速水头超过设计条件下最不利溢流工况所对应的抗冲流速水头的概率来刻划溢流工况设计风险率。运用可靠性理论的JC法,给出了过水围堰溢流时设计风险率的计算方法,为堰体下游护坡结构及消能防冲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福建省晚古生代聚煤前的区域构造格架为三个地体:闽西北地体、闽西南地体及闽东地体。聚煤期构造特征(早古生代晚期):加旦东运动沿政和——大埔深大断裂产生了海沟岛弧系俯冲;同时,沿温州——德化深大断裂产生海沟山弧俯冲,海沟岛弧系在晚古生代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中、西部条带,海沟山弧系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东部条带。聚煤后的构造特征(中生代),由于印支运动产生新古太平洋板块,并在这时产生了二叠系含煤地层滑脱断层的雏形;燕山运动早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盖层逆冲推覆构造,燕山运动晚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基底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