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335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41.
藏北羌塘盆地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构造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侏罗纪早期是研究羌塘盆地形成过程、判别盆地性质的重要时期.通过开展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沉积相、古流向、沉积厚度统计等分析,恢复了该时期羌塘盆地的古地理面貌,提出了侏罗纪早期羌塘盆地并非前陆盆地,而是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裂陷型盆地.该时期盆地以中央隆起带为界,南部为陆缘开阔海盆地,形成滨岸-浅海陆棚相碎屑岩沉积;北部为陆缘近海湖盆,成盆初期(托尔期)发生强烈的裂陷活动,形成一套火山碎屑岩沉积体系,可识别出三个北西向分布的裂陷槽,巴柔期快速下沉,沉积一套厚达2 000 m以上的冲积扇-湖泊三角洲-湖盆相碎屑岩夹少量灰岩和石膏沉积,沉降中心位于湖盆南部,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随后逐步向北东迁移,海水自中央隆起带中段频繁向湖盆浸漫.巴通期中央隆起带进一步下沉,南、北羌塘连成一个统一的拗陷盆地,从此沉积作用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42.
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隆升的证据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李海兵  杨经绥 《地学前缘》2004,11(4):345-359
认为青藏形成统一大陆应该在印支期晚期古特提斯洋关闭和海水退出时。由于来自冈瓦纳大陆的羌塘微陆块向NE斜向俯冲 ,产生了印支期的阿尼玛卿、柴北缘和阿尔金大规模走滑断裂的形成 ,并且由于东部受到华南板块的阻挡 ,形成南北向的龙门山褶皱带。此阶段 ,地势较低 ,海拔不高。直至中特提斯洋在白垩纪早期关闭 ,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冈底斯微陆块沿班公湖—怒江一线俯冲到北部高原的下面 ,由于高原北部受到塔里木—阿拉善地块的阻挡 ,东部受到南中国板块的阻挡 ,高原北部开始隆升 ,形成高原雏形。高原南北统一大陆形成于新特提斯洋的关闭和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欧亚大陆碰撞时 ,并在新近纪后开始快速抬升 ,形成现今的高原地貌 ,这已是共识。值得讨论的是 ,如何识别高原北部白垩纪时期的隆升 ,以及其对建立高原隆升模型和计算高原北部隆升速率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3.
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保存了大量与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扩张、洋-陆俯冲、洋盆闭合和陆-陆碰撞等地质过程相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作用的重要信息,是研究碰撞造山作用和板块构造的重要视窗。本文主要基于对藏东贡觉—白玉地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室内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年代学测试等结果,对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精细厘定。藏东贡觉—白玉地区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主要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岩性不一和变形程度不同的构造岩块及强变形的基质组成;各岩块之间由诸多近平行于构造带走向的韧性-脆韧性断层呈网结状连接,表现出局部有序、整体无序的构造混杂岩特征。构造岩块主要包括:超基性岩-基性岩、大理岩、大理岩+变质基性岩、榴闪岩或榴辉岩、变质硅-灰-泥质岩等。基质物质主要包括含石榴子石片岩和不含石榴子石片岩两类。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揭示出基性岩岩块原岩具有富集型洋中脊或正常型洋中脊基性岩(E-MORB、N-MORB)的特征;洋岛-海山岩块中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具有洋岛玄武岩特征(OIB);榴辉岩的原岩具有洋岛型玄武岩(OIB)或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精细划分出金沙江古特提斯构造带经历了裂(陷)谷盆地(D)、洋盆扩张(C1—P1)、洋壳俯冲消减(P2—P3)和弧陆碰撞造山(T1—T2)、上叠火山裂谷盆地阶段(T22—T31)5个主要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4.
南海西北部新生代沉积基底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多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将南海西北部海域控制新生代主要沉积盆地的基底划分为5个区:北部湾古生界断堑基底区、莺歌海古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琼东古生界断陷基底区、西沙北古生界裂谷基底区、西沙南古生界走滑伸展基底区.通过区域地质分析,初步重建了该海域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该海域新生代沉积基底在前新生代时期与其北面陆上云开地区和其南面的南沙地区同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中,经历过古特提斯和中特提斯的发育历程,晚古生代以来可初步分为5个阶段:(1)D-P1,古特提斯东段多岛洋体系发育阶段;(2)P2,中特提斯(古南海)开始出现、古特提斯开始消减阶段;(3)T-K1,古特提斯东段多地块缝合阶段;(4)K2-N11,现代南海形成、中特提斯(古南海)消亡时期;(6)N12以来南海扩张停止、澳大利亚板块向北俯冲挤压阶段.  相似文献   
145.
川西藏东板块构造体系及特提斯地质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朝基 《地球学报》1995,16(2):121-134
川西藏东可划分为巴颜喀拉、羌塘和拉萨3个板块构造体系。每个体系由结合带、岛弧褶皱带、弧后盆地褶皱带和盆后隆起组成。它们是在晚二叠世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沿巴塘拼合带碰撞拼合的基础上,自NE而SW经历了三叠纪巴颜喀拉板块构造体系的形成、株罗纪羌塘板块构造体系的形成和白垩纪拉萨板块构造体系的形成以及新生代以来陆-陆碰撞造山和高原隆升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6.
The early Alb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OAE), i.e., OAE1b, is well documented in western Tethys and in the primary North Atlantic Ocean, but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from eastern Tethy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bulk carbon isotope data of hemipelagites to examine if it was recorded in eastern Tethys.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upper Chuangdepu Member (nannofossil zone CC8) of the lower Gyabula (former Shadui) Formation at the Bangbu section, Qonggyai, southern Tibet of China. The δ13C values mainly range from −0.6‰ to 1.8‰ with a maximum of 1.87‰ and a minimum of −0.69‰. Three stages of carbon isotope evolution were distinguished with three boundaries. By the constraint of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ic zone CC8, the rapid δ13C change and correlation with western Tethys and Atlantic Ocean together suggest that these three boundaries of the carbon isotope evolution probably correspond to three subevents of the early Albian OAE1b, and the subevent levels of upper Kilian, Paquier, and Leenhardt are recorded in eastern Tethys (southern Tibet). The fact that the amount of δ13C shift is less by ∼1.5–2.0‰ in eastern Tethys than in western Tethys and Atlantic Ocean is interpreted as a result of possible cool sea surface (∼14–16 °C) of the southeastern Tethys (northern Indian passive margin of Greater India), which was probably located in a medium–high latitude during the Albian, leading to low primary productivity. The recognition of OAE-1b from Tethys Himalaya can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thys and global paleoclimatic and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s during the mid-Cretaceous.  相似文献   
147.
关于"中央造山带”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张国伟  柳小有 《地球科学》1998,23(5):443-448
“中央造山带”的提法响亮,瞩目,但其真正含义应加以分析,思考,从地理山脉综合分析表明它们不是统一山脉,但现实却出现一带山系,横贯中国大陆中央,故地理上可知经而统之称其为一道“中央山系”地质含义分析证明它们不是统一造山带,但祁连,昆仑,秦岭和大别可为广义统一造山带,有东古特提斯和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最后拼合的关键地带之一,研究“中央造山系”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新生代,尤其是新第三纪以来中央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8.
西南地区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西南地区二叠系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它们代表11次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其中有6次可与欧美地区二叠纪海平面变化相对比,它们是伦纳德(Leonardian)早期、瓜达卢普(Guadalupian)早期、瓜达卢普(Guadalupian)晚期、卡赞(Kazanian)早期、鞑靼(Tatarian)早期和鞑靼(Tatarian)晚期的海平面旋回。研究表明,该区二叠纪相对海平面变化作为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同沉积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与欧美地区乃至联合古陆发展具反向效应,即具有以海侵型碳酸盐沉积序列为典型的主体海平面上升的特点。作者认为显生宙全球海平面旋回曲线的二叠纪部分总体具有两种类型或分支:其一是以海侵型碳酸盐沉积序列为主的反映海平面主体上升的特提斯型或华南型;其二是以海陆过渡—陆相海退沉积序列为主的揭示海平面主体下降的经典型或欧美型。作者强调,全球二叠纪海侵型全球海平面旋回曲线应以西南地区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9.
新疆大地构造演化基本特征   总被引:63,自引:12,他引:51  
新疆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经历了 :1.古陆核及原始古陆的形成与解体 ;2 .元古宙末期( 80 0~ 90 0 Ma)联合古陆的形成 ;3.震旦—奥陶纪联合古陆裂解、古亚洲洋形成 ;4 .志留—泥盆纪古亚洲洋俯冲、消减 ;5.泥盆—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打开 ,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板块聚合 ,亚洲北大陆形成 ,陆内裂陷或有限小洋盆发生 ;6.晚二叠—三叠纪北特提斯拉张成洋 ,由冈瓦纳分离出来的冈底斯中间板块于三叠纪末沿中特提斯洋拼贴于羌塘 (华南 )板块之上 ,并沿北特提斯洋 (康西瓦 )与亚洲北大陆聚合 ;7.侏罗纪班公错—怒江板内洋盆打开 ,晚侏罗世闭合 ;8.白垩—第三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 ,拼贴于欧亚大陆南缘。由于陆内俯冲 ,山脉迅速抬升并向盆地推覆 ,形成了新疆复杂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50.
We give spatial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of the principal groups of lithologic associations (sedimentary and volcanogenicl and a quantitative estimate of their volumes and distribution for each of the three series of the Cambrian system on the present continents. In conclusion, we make some suggestions as to changes in tectonic regime, features of sedimenta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Cambrian period.—Auth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