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2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冲绳海槽中部南奄西海丘海底热液活动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绳海槽中部南奄西海丘海底热液活动为弧后盆地型热液活动。在水深 650~770m处发育有活烟囱,喷出的热液温度(270℃)临近当地沸点(275℃),热液 中富含CO2气泡。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热液活动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热液沉积 物的矿物学及化学特征可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它们是富硅热液沉积物、富硫酸盐 热液沉积物、块状富硫化物热液沉积物和碎屑状富硫化物热液沉积物。热液沉积物 中至少含有27种矿物,并富集了Zn,Pb,Cu,Ag等成矿元素。  相似文献   
122.
南沙海槽南部及邻近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73个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自然铅、褐铁矿、锐钛矿、金红石等,其分布受地形、地貌的控制,可分为西北大陆坡碎屑矿物组合、槽底碎屑矿物组合、东南大陆架碎屑矿物组合3种类型。不同组合类型具有不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23.
冲绳海槽Jade热液区海底块状硫化物的Os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碱熔法新测得Jade热液区7件海底块状硫化物样品的锇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187Os/^186Os比值在2.205—6.462之间,均值为4.314,高于地幔端员,而低于海洋沉积物和海水端员,表明该区块状硫化物中锇是深部来源锇与海水和/或沉积物混合的产物。结合该区块状硫化物样品的REE、硫和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进一步揭示出海水、长英质火山岩、沉积物和深部地幔源是形成Jade区块状硫化物的物源。  相似文献   
124.
初夏冲绳海槽中南部海域悬浮体含量的分布特点为:表层水体中部海区高,南北海区低;中底层水体自南西至北东由低至高.从陆架到海槽断面的悬浮体含量分布为陆架最高值区、陆坡最低值区和海槽低值区.悬浮体组成包括矿物岩石碎屑、生物骨屑以及絮凝体.矿物岩石碎屑主要分布在陆架区中、下层水体,生物骨屑主要分布在海槽区(整个水层)和陆架区上层水体,絮凝体在研究区都有分布.海槽区与陆架区的悬浮体含量垂直分布和组分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研究区悬浮体分布和组成主要受控于黑潮对陆架物质向冲绳海槽输送的阻隔、生物生产量以及地形、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25.
冲绳海槽火山成因斜长石的分布及成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如圣 《海洋科学》1994,18(2):56-59
对冲绳海槽表层样和柱状样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斜长石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斜长石的分布特征和An值演化特征讨论了该区岩浆-火山作用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26.
测定了冲绳海槽DGKS9603孔21个样品中黏土粒级沉积物的常、微量元素组分,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识别出对冲绳海槽中段沉积物物源有重要影响的陆源成因因子、生物成因因子及火山作用和海底热液因子.陆源成因因子的元素组合为Fe2O3,Al2O3,V等惰性元素及K2O,MgO等氧化物;生源因子的元素组合为CaO,Sr,Ba,Mn,P;火山和海底热液成因因子的元素组合为Na,Co,Ni.据样品的因子得分将柱样由上而下划分出物源的4个不同阶段:A段生物成因因子得分高,沉积物质主要是本地生物沉积,但也有富含生物成因物质的陆源物质的贡献;B段火山作用所产生的沉积物质特征显著,Na,Co,Ni呈现高含量;C段以陆源物质和生源物质沉积混杂为特征,元素垂向上变化不大;D段主要为陆源物质,其他来源物质相对较少,且可能主要来自在末次冰期最盛期所出露的陆架沉积.提出了冲绳海槽物源具有阶段性的论点.由于末次盛冰期以来全球气候呈现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本区物源的阶段性变化是这一时期气候和古环境阶段性变化的良好反映.  相似文献   
127.
南沙海槽区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南沙海槽区73个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微量元素主要有Cu、Pb、Zn、Ni、Co、Cr、Sr、Ba和Zr,表现为亲陆性,常量组分为SiO2、AI2O3、TFe、CaO、MgO、K2O、Na2O、MnO、PO25、TiO2,表现为边缘海向深海过渡的沉积环境特点。沉积物质含有粘土组分、碳酸盐型生物碎屑组分、陆源碎屑非粘土组分以及火山碎屑、岛源物质,沉积环境与水深关系密切,在200m以浅,沉积物的供给复杂,沉积环境多变,在200m以深,沉积物的供给和沉积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28.
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虽然同属下沉区,但它们的重力异常(其中包括布格异常、空间异常和均衡异常)、地貌特征、沉积环境、地壳类型、应力分布、构造活动、成因机制上均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从而揭示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块体”下沉,而是两个性质完全不相同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29.
冲绳海槽的深源矿物碳硅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冲绳海槽南部海底沉积物中,首次发现了颗粒状α-碳硅石晶体,产地水深为1500-2000m,地表变化复杂,有海底山存在,当地沉积物为灰褐色软泥,伴生有较多的火山喷发型碎屑矿物,其中钛铁矿,辉石等晶形完好,表面有熔蚀现象,不同世代晶体的连生现象也较普遍。此外还有钩鱼岛石,刚玉,石榴石,磁铁矿,磁黄铁矿等。  相似文献   
130.
Concentrations of U and Th isotopes in Okinawa Trough and East China Sea sediment cores were determined by isotope dilu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D-ICP-MS)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redox sensitive uranium in suboxic hemipelagic sediments and determine their significance in oceanic uranium balance. 238U concentrations and 238U/232Th activity ratios in the East China Sea sediments showed no remarkable variation with depth. However, 238U and 238U/232Th ratios in the Okinawa Trough sediments were low in the surface oxidizing layer but increased where the suboxic condition was encountered. The distribution profiles of 230Th and 232Th concentrations were relatively constant with depth in both the Okinawa Trough and East China Sea sediment core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has been post-depositional precipitation of authigenic uranium within the suboxic Okinawa Trough sediment column. The post-depositional precipitation rates of authigenic uranium were estimated to be 47 ± 5 to >62 ± 8 ng cm−2 yr−1; these rates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several anoxic sediments. A mechanism controlling precipitation of uranium may be the downward diffusion of uranium U(VI), reduction to U(IV) and finally precipitation onto the solid phase.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uranium for the Okinawa Trough sediments was approximately eight times higher than the world average rate reported for suboxic sediments. This removal of uranium in the oceanic budget increa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boxic sediment sin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