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90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2033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提出求解地下流稳定问题的一种新方法——样条函数法,该法较其它算法有计算精度高,程序易于编制,边界处理灵活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2.
秦岭太白山气温直减率时空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评估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过程中,作为气温要素的重要输入参数,气温直减率(γ)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到相关科研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基于秦岭主峰太白山(3771.2 m)11个分布于南北坡和不同海拔的标准气象站点2013-2015年连续3年实测日均温资料和25 m×25 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研究了太白山气温直减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坡向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2013-2015年太白山年均γ北坡均大于南坡,北坡为0.513 ℃/100m,南坡为0.499 ℃/100m;北坡年均γ随海拔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南坡相对稳定。② 年内γ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南北坡变化趋势不一致。在季尺度上,γ最大值北坡为夏季,为0.619 ℃/100m,而南坡最大出现在春季,为0.546 ℃/100m,最小值均为冬季,南北坡分别为0.449 ℃/100m和0.390 ℃/100m;春季和夏季,北坡γ均大于南坡,而冬季相反,北坡小于南坡,秋季几乎无差异。在月尺度上,气温相对高的月份γ亦较高,北坡γ变化幅度大于南坡;年始和年末(11-12月、1-2月)北坡γ小于南坡,而5-9月北坡大于南坡,且南北坡γ相差较大。③ 经数据可信度分析,所获得的γ可较为客观地反映太白山气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性,将为山地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系统响应等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南秦岭佛坪麻粒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星  刘养杰 《世界地质》2016,35(2):441-449
采用电子探针、红外光谱和全岩化学分析方法,对佛坪麻粒岩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麻粒岩以酸性岩为主,主要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石榴子石、紫苏辉石及少量的黑云母和钙质角闪石。岩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强烈的Nb、Ta负异常,表明源岩在成因上与洋壳的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结合区域地质和测年资料,我们认为佛坪麻粒岩源岩的形成与勉略古洋壳向南秦岭地块之下的俯冲有关,是中—晚三叠世南秦岭与扬子地块的陆-陆碰撞所导致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4.
河南南召响水河锑矿床位于秦岭褶皱系北秦岭分区南召―方城小区;中元古界宽坪群四岔口组下段主要岩性为绢云石英片岩,工业锑矿体直接赋存于绢云石英片岩中碎裂石英岩带内,响水河锑矿床成因类型为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工业锑矿体形态为大的不规则陡倾斜脉状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金属矿化为辉锑矿化、黄铁矿化;矿石自然类型为石英辉锑矿型,按结构构造可分为细脉状矿石、浸染状矿石和块状矿石;矿石矿物成分为辉锑矿,氧化后形成锑华;分析矿床成因机理为花岗斑岩岩浆期后低温含矿热液沿构造裂隙贯入于碎裂石英岩带内,在节理或裂隙发育处富集成矿;且总结了矿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95.
伏牛山付店地区钼铅锌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伏牛山山脉东段付店地区钼铅锌矿田是河南省重要的矿产基地,高温钼矿与中温铅锌矿在剖面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成矿系统。钼矿成矿物质来源第一矿源层是太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岩系,第二矿源层是中元古界熊耳群底部火山岩系包括王屋山期石英二长岩系;据对太山庙燕山期花岗岩基和东沟花岗斑岩株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测试发现,花岗岩演化结果富含钼质但不含铅锌,而石英二长岩类铅锌丰度值为最高。得出的结论为:由燕山期白垩纪花岗斑岩熔融太古界和熊耳群底部地层提供了成钼物质;石英二长岩经花岗岩浆熔融提供了铅锌物质。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为钼铅锌矿田提供了超高温超高压的成矿环境,通过熔融不同的含矿地质体储备了不同的矿物质,形成了不同的矿床。这就是建立矿田成矿模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6.
东秦岭金堆城钼矿床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金堆城钼矿区辉绿岩脉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该区辉绿岩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蚀变,为拉斑系列岩石,其主量元素以中等w(TiO_2)(1.47%~2.16%)、中等w(MgO)(3.47%~6.58%)、Mg#为26.99~40.46,w(K_2O)变化较大(0.05%~3.16%)为特征,可能与蚀变有关,贫w(P_2O_5)(0.36%~0.58%)、MgO与主要组分的相关性表明,岩浆早期出现过轻微的橄榄石、斜方辉石及铬铁矿、钛铁矿结晶分异;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La/Yb)N=7.5~12.4),δEu为0.7~1.0,出现Eu的弱负异常。金堆城钼矿区的辉绿岩脉属于大陆板内拉斑玄武岩,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997.
秦岭造山带作为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与北部的渭河地堑形成独具特色的盆山构造体系,目前其深部结构状态与盆山耦合响应缺乏深层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为此以跨越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布设一条17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宽频带和长周期大地电磁观测,构建秦岭造山带和渭河地堑深部地电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造山带存在多重叠置的巨厚岩石圈,南秦岭与北秦岭地壳尺度存在明显的结构化差异; 2)扬子地块向北楔入到南秦岭岩石圈地幔中,南、北秦岭之间在上地幔存在低阻条带痕迹表明了楔入作用的前缘位置; 3)渭河地堑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减薄,由南侧的7~8 km减到北侧的3~4 km。渭河地堑下地壳至上地幔区域分布的两个低阻块体表明其岩石圈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征了华北地块南向挤压作用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8.
陕西凤县九子沟地区的奥陶纪草滩沟群中出露一套由透辉石岩组成的超镁铁质岩体,依据岩性和区域对比,被认为是形成于古生代而且可能是大洋岩石圈残片,但缺乏详细研究。野外地质考察发现,该透辉石岩在露头上与一套黑云母透辉石岩和(含透辉石)正长岩关系密切,而且以黑云母透辉石岩为主体。本文在详细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透辉石岩、黑云母透辉石岩以及(含透辉石)正长岩进行了透辉石矿物成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岩石中的透辉石皆为岩浆型透辉石,而且透辉石成分在透辉石岩和(含透辉石)正长岩中完全相同,而在黑云母透辉石岩中出现向普通辉石转变的趋势。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得到透辉石岩、黑云母透辉石岩和(含透辉石)正长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35.2±1.6Ma、232.8±4.3Ma和230.7±2.1Ma,表明九子淘超镁铁岩-正长岩形成于中生代。透辉石岩和黑云母透辉石岩锆石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初始~(176)Hf/~(177)Hf分别变化于0.282405~0.282589和0.282397~0.282607,ε_(Hf)(t)值介于-8.26~-1.37和-8.41~-0.84之间,显示富集岩石圈地幔特征;(含透辉石)正长岩锆石~(176)Hf/~(177)Hf介于0.282577~0.282825之间,ε_(Hf)(t)值为-2.06~+5.83,是富集岩石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与超镁铁岩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综合区域地质已有研究,九子沟中生代超镁铁岩-正长岩体是在华北、扬子两大板块碰撞过程中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由两个富集岩石圈地幔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独立演化岩浆先后侵位形成。  相似文献   
999.
西秦岭关子镇蛇绿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董云鹏 《地质学报》2008,82(9):1186-1194
关子镇蛇绿岩是东秦岭商丹缝合带西延的标志,主要由蛇纹岩、变质辉长岩、斜长角闪片岩(变玄武岩)组成。变玄武岩总体均以高SiO2、MgO,低TiO2、Al2O3,Na2O>>K2O,LREE和LILE亏损,以及HFSE不分异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变玄武岩又可以划分为A类(主要分布南部区段)和B类(主要分布北部区段),B类相对于A类而言,具有更低的TiO2、Al2O3、MgO含量和高Σ Fe2O3含量特征。同时,B类岩石LREE亏损程度较A类岩石更为明显。综合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两类岩石均源于亏损地幔源区,形成于古大洋中脊构造环境,但成生于不同的岩浆演化阶段,是古洋盆扩张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西秦岭关子镇蛇绿岩性质的确定,为商丹古洋盆西延与演化,以及中国大陆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00.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System (CAOS), which is the largest Phanerozoic accretionary orogen in the world, is critical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continental growth mechanisms and geological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A key to unraveling its geological history is to ascertain the origin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large flysch complexes that dominate the CAOS. These complexes have been variably interpreted as deep-marine deposits that were accreted onto a long-evolving arc against large continents to form a mega-accretionary complex or sediments trapped in back-arc to fore-arc basins within oceanic island-arc systems far from continents. To differentiate the above models we conducted U–Pb geochronological analyses of detrital-zircon grains from turbidites in the composite Hangay–Hentey basin of central Mongolia. This basin was divided by a Cenozoic fault system into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ub-basins: the Hangay Basin in the west and Hentey basin in the eas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Hentey basin and indicates two groups of samples within this basin: (1) a southern group that were deposited after the earliest Carboniferous ( 339 Ma to 354 Ma) and a northern group that were deposited after the Cambrian to Neoproterozoic ( 504 Ma to 605 Ma). The sample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 consistently contain Paleoproterozoic and Archean zircon grains that may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Tuva–Mongol massif and/or the Siberian craton. In contrast, samples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sin contain only a minor component of early Paleozoic to Neoproterozoic zircon grains,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bounding the Hangay–Hentey basin. Integrating all the ag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we suggest that the Hangay–Hentey basin was developed between an island-arc system with a Neoproterozoic basement in the south and an Andean continental-margin arc in the north. The initiation of the southern arc occurred at or after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allowing accumulation of a flysch complex in a long-evolving accretionary compl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