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赣南营前岩体由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在前者中普遍发育暗色基性包体。SHRIMP锆石U-Pb测年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172.2±3.1Ma,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168±3Ma,包体为167.6±3.3Ma。所有的岩石均为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显示LREE富集,HREE亏损,Eu负异常并不明显的特征,Nb-Ta负异常显示壳源物质的特征。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暗色包体的(87Sr/86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0885~0.70965、0.71058~1.46393、0.70788~0.70923和-6.38~-5.31、-6.51~-5.17、-5.47~-4.31;锆石εHf(t)值分别为-12.4~-5.7、-9.2~-4.2、-9.4~+0.1。结合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初步认为营前岩体的两期花岗质岩石源于地壳重熔,地幔底侵导致地壳熔融形成营前岩体,基性岩浆加入到未冷却的酸性岩浆中形成了目前所见到的暗色包体。结合区域上的研究资料,认为中侏罗世期间,沿"十杭"断裂带及与其相平行的一些深断裂发生了板块的撕裂,这些缝合带是岩石圈相对薄弱的地带,有利于幔源物质底侵上升以及壳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岭中段的锡田岩体燕山期岩石以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暗色微粒包体为岩浆结构,大多数具有塑性外形,发育淬冷边?反向脉,存在多种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合,如钾长石环斑?石英眼斑?针状磷灰石等,显示岩浆混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方面,暗色微粒包体具有比寄主岩贫硅?贫碱,富K?Fe?Mg?Ca?Ti 特征;暗色微粒包体及寄主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2.6~8.8),具有中-强的铕负异常(δEu=0.09~0.74)以及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在主要氧化物含量Harker 图解中投点多呈直线变异趋势,反映了两者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利用共分母和不共分母图解进行判别,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岩具岩浆混合特征,在MgO-TFeO判别图解中也指示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上述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暗色微粒包体是基性岩浆侵入到酸性岩浆中淬冷形成的,指示锡田岩体存在两种岩浆的混合作用?通过LA-ICP-MS锆石U-Pb 定年,得到寄主岩形成年龄(150.04±0.52)Ma,暗色包体形成年龄(145.09±0.63)Ma,二者年龄在测试误差范围内一致,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时间大致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13.
文章报道了江西蔡江花岗质岩体中发现暗色微粒包体,以及这些包体的地质、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包体多呈椭圆状,显示淬冷边和反向脉,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含有针状磷灰石,有的包体含有长石捕虏晶。包体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低至57.05 wt%)和较高的MgO+Fe2O3(高达14.21 wt%)含量。LA-ICP-MS锆石U-Pb定年数据表明,包体形成于晚三叠世(224 Ma),与寄主花岗岩(230~228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上述特征表明,包体是离散的幔源偏基性岩浆团或者是幔源与寄主岩浆混合的产物。原始包体岩浆属于超钾质岩浆,可能是通过岩石圈地幔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辉石岩脉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暗色微粒包体的发现为幔源岩浆底侵提供了直接证据,从而为蔡江花岗质岩石形成于较高温度提供佐证。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的热源机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晚三叠世解放营子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混合机制,对寄主岩石和镁铁质包体中斜长石和角闪石开展了电子探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多斑和少斑包体边部的斜长石斑晶发育An值增加的突变环带,环带的An值为32~46,明显高于核部和边部斜长石的An值(18~31),而核部的An值与寄主岩石中斜长石的An值一致,该特征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研究西藏北拉萨块体中段桑心日岩体中的暗色包体时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岩石成因的暗色包体。暗色包体呈椭球状,在暗色包体和寄主岩的接触面上通常形成一个明显的可能由风化作用造成的间隙面。暗色包体为二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寄主岩为花岗岩,暗色包体明显较寄主岩更基性,更富Na_2O、CaO、MgO和Fe_2O_3~T。暗色包体和寄主岩具有明显不同的稀土元素特征,暗色包体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最基性样品具有最高的稀土含量,随着基性程度的降低稀土元素含量明显下降。随着岩浆的进一步演化,岩浆向花岗岩方向演化,稀土含量又逐步升高。寄主岩和暗色包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微量元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弧岩浆岩的特征,富集Rb、Cs、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此外,暗色包体和寄主岩具有明显的Ba、Sr的负异常。暗色包体成岩年龄为75. 6±1. 2Ma,寄主岩的成岩年龄为71. 8±0. 6Ma,暗色包体成岩年龄较寄主岩早约4Myr。两者具有一致的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综合以上岩相学、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我们认为桑心日暗色包体和寄主岩来源于同源母岩浆,初始岩浆在母岩浆房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含钾角闪石结晶分离作用,并沿早期较弱的构造裂隙侵入到地壳的某一层位,随着构造活动进一步加剧,经过进一步分异母岩浆大规模上侵,并将早先侵位处于半塑性状态的暗色包体侵吞、裹挟至近地表。桑心日暗色包体最可能的成因模式可以解释为同源岩浆不同期次间的物理混合。  相似文献   
16.
跨界族群以及由此造成的分离主义运动一直是民族学、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等学科研究的重点议题。本研究对安哥拉卡宾达飞地分离主义运动的研究着重探讨特殊地理位置为安哥拉政府带来的治理困境。对卡宾达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发现跨界族群问题是卡宾达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根源,而飞地属性则从不同角度增加了安哥拉在治理该问题上的难度,主要表现为未能使当地人产生对安哥拉的国家认同,大幅降低了外部干涉难度以及难以满足该地居民的发展诉求。本研究还认为跨界族群的分离主义思潮看似合理,但其文化特殊性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分离主义运动的政治合理性。虽然非洲国家很多现有边界存在不合理之处,但对它的改变未必能让跨界族群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另外,边界对分离主义组织运行模式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对湖南雪花顶岩体花岗岩和包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r-Nd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包体为弱过铝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石英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石,寄主岩石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两者具有比较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微量元素上,均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相容元素场Cr、Ni和高场强元素Nb、Ta、P等,具明显的Nb、P、Ti、Ba、Sr负异常;在稀土元素上,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呈较强的分馏并具有中等的Eu负异常;包体的εSr(t)、εNd(t)值变化在207.0~247.7、-5.8~-7.8之间,寄主岩石的εSr(t)、εNd(t)值变化在214.9~236.6、-7.9~-8.6之间,均具有地壳的典型组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岩石形貌学、矿物学研究,本文认为雪花顶岩体中包体为寄主岩石源区的花岗质岩浆的残留体。再综合区域加里东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认为雪花顶花岗岩为挤压向伸展松弛转换环境下早元古代晚期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诱导因素可能为加里东早期沿赣东北、湘南、粤西一线发生的地幔物质底侵事件。部分熔融过程中没有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源区物质主要以长石质陆源沉积物为主,含有较多的中-基性岛弧成分;其成熟度可能较低,推测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8.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0):1150-1162
Late Cretaceous calc-alkaline granites in the Gyeongsang Basin evolved through the mixing of mafic and felsic magmas. The host granites contain numerous mafic magmatic/microgranular enclaves of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New SHRIMP-RG zircon U–Pb ages of both granite and mafic magmatic/microgranular enclaves are 75.0?±?0.5 Ma and 74.9?±?0.6 Ma,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y crystallized contemporaneously after magma mixing. The time of injection of mafic melt into the felsic magma chamber can be recognized as approximately 75 Ma by field relations, petrographic features, geochemical evolution, and SHRIMP-RG zircon dating. This Late Cretaceous magma mixing event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onset of subduction of the Izanagi (Kula)–Pacific ridge.  相似文献   
19.
The western Kunlun orogen occupies a key position along the tectonic junction between the Pan-Asian and Tethyan domains, reflecting Proto- and Palaeo-Tethys subduction and terrane collision during early Pala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time. We present the first detailed zircon U–Pb chronology,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d Sr–Nd–O–Hf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the Qiukesu pluton and its microgranular enclaves from this multiple orogenic belt.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shows that the Qiukesu pluton was emplaced in the early Silurian (ca. 435 Ma). It consists of weakly peraluminous high-K calc-alkaline monzogranite and syenogranite, with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of 0.7131–0.7229, ?Nd(T) of –4.1 to –5.7, δ18O of 8.0–10.8‰, and ?Hf(T) (in situ zircon) of –4.9. Elemental and isotopic data suggest that the granites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lower-crustal granulitized metasedimentary-igneous Precambrian basement triggered by underplating of coeval mantle-derived enclave-forming intermediate magmas.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these purely crustal melts may explain the more felsic end-member granitic rocks, whereas such crustal melts plus additional input from coeval enclave-forming intermediate magma could account for the less felsic granites. The enclaves are intermediate (SiO2 57.6–62.2 wt.%) with high K2O (1.8–3.6 wt.%). They have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of 0.7132–0.7226, ?Nd(T) of –5.0 to –6.0, δ18O of 6.9–9.9‰, and ?Hf(T) (in situ zircon) of –8.1. We interpret the enclave magmas as having been deriv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ion-modified mantle in the P–T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spinel and spinel-garnet stability fields. Our new data suggest that subduction of the Proto-Tethyan oceanic crust was continuous to the early Silurian (ca. 435 Ma);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roto-Tethys occurred in the middle Silurian.  相似文献   
20.
广西东南部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中包含丰富的副变质麻粒岩包体.部分麻粒岩包体保留了尖晶石+石英、斜方辉石+夕线石±石英等超高温变质矿物组合,指示这些麻粒岩包体曾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矿物温压估算结果显示:峰期温压条件为7.5~8.0kbar,950~1000℃,峰后退变质温压条件为3.2~3.7k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