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681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875年   2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沉降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的桩基沉降计算理论不仅难以完整地描述桩-土系统的复杂程度,在应用上也难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根据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合理的简化措施后,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预测桩的沉降量。  相似文献   
12.
多种驱动力作用下东亚大陆形变及应力场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印度板块持续地向北推进、下伏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增厚大陆岩石层的搬离作用以及剥蚀作用视为形成现今东亚大陆形变和应力场格局的主驱动力。在一梯形区域内,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东亚大陆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不同的剥蚀率系数及不同的岩石力学参数条件下的形变及应力场格局。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CGPS)以及利用地震观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预测的结果与上述的观测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其西部地区比东部吻合得更好。说明控制东亚大陆西部形变和应力场基本格局的主驱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而对东部地区还应当考虑其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下伏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增厚大陆岩石层的搬离作用以及风化剥蚀对应力场的演化过程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is predominated by subalkaline tholeiitic lavas. Rock samples display lower initial ratios of Sr and Nd, 0.701248-0.704413 and 0.511080-0.512341 respectively. 207Pb and 208Pb a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the lavas. Most samples have positive εN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agma was derived from EM-type mantle source, while a few samples with negative εNd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contamination in the magma evolution. Magma differentiation is demonstrated by variations of LREE and LILE from depletion to enrichment. Additionally, normalized REE patterns and trace elements showed that lavas from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those of basalts in arc settings caused by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is a volcanic arc. New evidence proved that the Hengdan Group, north of the Bikou arc, is a turbidite terrane filling a forearc basin. Consequently,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and the Hengdan turbidite terrane const  相似文献   
14.
新疆普鲁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岩石组合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地块是西昆仑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边界分别为康西瓦—苏巴什华力西期缝合带和库地—其曼于特加里东期缝合带。新疆普鲁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分布于西昆仑地块东部,主要由一套海相火山岩和浅海陆棚相细碎屑岩组成,并遭受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通过1:25万《于田一伯力克幅)区调工作,将新疆普鲁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厘定为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认为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大陆活动边缘。  相似文献   
15.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则是目前用于探测岩石圈导电性最有效的地球物理先进技术。它把现代性能优良的宽频带大地电磁系统 (MT 2 4NS或V5 2 0 0 0 )与长周期智能化大地电磁系统 (LIMS)配套使用 ,采集地面上频率范围为n× 10 -4~n× 10 2 Hz的天然电磁场信号 ,并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和反演计算 ,获得深达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地下导电性结构模型。此模型不仅可以提供有关岩石圈地质构造轮廓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可以间接反映现今地下深部的热结构特征和物质状态分布特点。多年来 ,应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表明 ,高原的中、下地壳确实是良导电性的 ;它可能说明西藏地壳中普遍存在岩石的局部熔融 ,或地热流体。沿着应县—商河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从电性的角度证明了太行山山前断裂为一组向东倾斜的深断裂 ,华北地区岩石圈以其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为低阻区 ,与构造活动区的岩石圈导电性特征相符 ;西区为高阻区 ,表现出稳定大陆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构造带强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青海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具有新生性特征的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上。该断裂带在 190 0年以来的 10 0多年中经历了一个强震活动过程。在该强震活动过程中 ,地震沿整个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构造带分段破裂 ,强震的破裂长度和震级之间大致满足对数线性的统计关系 ,强震活动呈现指数型时间分布的加速特征。这种强震加速活动特征可以用含多个震源体的孕震系统的强震成组活动模型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17.
傅征祥  刘杰  王晓青  郝平  吕梅梅 《地学前缘》2003,10(Z1):112-117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区 8级大地震的活动过程可能存在相对平静 (1812— 190 2年 )和相对活跃 (190 3— 195 7年 )交替的幕式或轮回过程的性质。 195 7年蒙古地震之后可能是一次新的轮回开始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是新轮回的第二次地震 ,按照轮回过程中事件发生频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的假定 ,该区下一次 8级大地震可能约在 2 0 2 6年发生。如果假定该过程相当接近泊松过程。那么 ,在 2 0 0 5 ,2 0 10年和 2 0 15年前至少发生一次 8级大地震的泊松概率 ,分别是 0 .2 9,0 .5 3和 0 .70。  相似文献   
18.
In continent Lg is usually one of the predominant phases recorded by short-period or broad-band seismometers. A ray-theoretical approach shows that Lg wave is the superposition of higher-mode surface waves propagating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1—4]. The g…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北缘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西昆仑北缘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笔者等识别出大量不同时代的片麻状花岗岩,其中包括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获得最新的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SHRIMP年龄为815±57Ma,片麻状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反映它们形成于裂解构造背景,结合对区域上新元古代地层及中元古代末期构造事件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反映了古塔里木板块作为Rodinia超大陆一员发生裂解的时间,这对研究古塔里木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及中国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义县地区广义的义县组可解体为王家屯组 (暂命名 )和义县组 ;分属王家屯和义县火山旋回 ,前者为偏酸、偏碱性 ,后者主体为中基性、末期为中酸性火山岩系 ,并广泛发育潜火山岩相的玄武玢岩、安山玢岩和火山集块角砾熔岩筒。该区有七个主要沉积层 ,自下而上分别为王家屯组马神庙层、义县组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朱家沟层和金刚山层 ;产有较丰富的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以砖城子层、大康堡层和金刚山层为界 ,义县火山旋回可划分为 4个亚旋回 ,分别代表火山活动的初始期、主期、晚期和末期。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相当义县地区义县组的第一和第二亚旋回 ,含鸟类化石的主沉积层 (尖山沟层和上园层 )可与砖城子层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