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7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188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602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48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91.
近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Snoke的初动加振幅比方法和59个3分量数字化测震台站记录到的1028条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首都圈地区2002~2004年1月41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用随机模型等方法对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做了检验.结果表明该区的震源机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如唐山地区以逆断层性质为主,北京-天津地区以正断层性质为主.  相似文献   
992.
引大入秦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引大工程灌区和邻近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引大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引大工程的水资源在灌区及其周边兰州、白银两市统一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得出了近期和远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所建模型和优化配置方案正确、合理,符合引大工程及其供水区实际。进行了供水区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提出了符合引大工程供水区水资源特性的研究结论和对策与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93.
宿州地区震旦系望山组主要沉积类型及其形成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徽省宿州地区震旦系望山组因碳酸盐岩中含有大量形态复杂的微晶碳酸盐脉体(即臼齿构造)而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深入研究.该组中除含有碳酸盐岩、泥岩和页岩等正常海相沉积外,还记录了生物沉积和特征明显的地震、风暴、海啸等事件沉积过程和风化壳残积,沉积环境复杂多变.该组碳酸盐岩中臼齿构造、缝合线构造、滑塌构造、交错层理、冲刷构造等沉积构造具有较好的事件沉积指示意义.该组事件沉积的特征表明,当时频繁的地壳活动是造成事件沉积及复杂沉积环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陕甘宁地区气候变化及相关影响分析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16  
陕甘宁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从气候方面分析研究它的贫困影响因素.探讨扶贫措施有着现实的意义。采用陕甘宁地区1971~2000年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甘宁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0379℃/a的速度递增.20世纪90年代以来递增幅度更大,且冬季增温尤其明显。降水以1.0639mm/a的速度递减.但80年代有上升趋势,90年代以来却成明显下降趋势。因此,20世纪90年代成为陕甘宁地区近30年间最暖干的时期。气候的日趋暖干必然对本区的工农业生产带来负而影响并导致该地区贫困现状的加剧.因此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气候因素,找出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方法措施是陕甘宁地区扶贫项目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95.
南四湖湿地遥感信息分区分层提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该文以南四湖区为试验区,利用TM数据,在对各地类光谱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区和分层相结合的湿地信息提取技术方法。根据研究区各种湿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将该区分为两个湿地类型区;在每一个区内,根据湿地的光谱特征进行分层提取,采用单红外波段阈值法、模型法以及改进的监督分类等技术方法。结果显示,该区湿地有14类,其中,自然湿地91119 51hm2,人工湿地122243 13hm2。  相似文献   
996.
李仁东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6):i011-i012
本文在中国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和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遥感调查,进而以水域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变化为基础,对区域洪水调蓄能力的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变化比较显著的地类有3类:耕地减少了1.97%,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14.88%,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8.77%.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区域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估计为6.23亿m3,由此增加的湖泊容积,最大为13.01亿m3.  相似文献   
997.
羌塘地块作为近年地质研究的热点,其构造属性及是否存在太古宙-元古宙基底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文中采用LA ICP MS锆石U Pb法对西藏荣玛牛山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碎屑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1)日干配错组沉积岩中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215±2) Ma,表明日干配错组的最大沉积年限为该时间,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可将其沉积时代限定为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2)年龄介于(580±6)~(212±2) Ma,峰值为(298±2) Ma,表明在晚古生代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发育早期地壳减薄伸展阶段岩浆活动影响,冈瓦纳古陆为其物源区;峰值为(442±3) Ma,表明在中古生代受加里东期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碰撞、拼合而形成的岩浆活动的影响,物源区为扬子大陆周缘;只获得1颗锆石650~500 Ma年龄,表明源区基本未受到泛非运动岩浆活动的影响。(3)碎屑锆石出现相对少量介于(1 091±6)~(757±6) Ma的年龄,表明在中-新元古代受格林威尔-晋宁构造岩浆热事件的影响,物源区与羌南地块一致。(4)日干配错组沉积岩碎屑锆石测年得到大量介于(3 214±7)~(1 380±15) Ma年龄值,占总量的近60%,峰值为(1 875±5) Ma和(2 531±6) Ma,表明羌塘地块受元古宙羌塘结晶基底主期构造热事件和太古宙末全球超大陆拼合事件影响显著,且羌塘地块存在太古宙-元古宙基底。  相似文献   
998.
三江平原富锦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平原富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农业灌溉对当地地下水水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及居民的饮水安全,因此对三江平原富锦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浅层地下水及地表水进行采样,运用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δD和δ~(18)O同位素、克里金插值及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三江平原富锦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TDS、NO_3-N质量浓度沿地下水流向呈递增趋势,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和SO_4-Ca为主;硅铝酸盐以及岩盐的风化溶解是研究区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农业施肥、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影响是控制地下水化学特征形成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2013—2015年由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开展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西北边境地区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我国西北边境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冰冻圈遥感调查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冰冻圈遥感调查的主要进展有: 基于地形地貌、地温分布和坡度坡向特征等综合信息完成了藏北等地区的多年冻土范围调查; 利用高分1号(GF-1)宽幅数据和Landsat数据,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阿里西部地区近10 000 km2的积雪覆盖情况进行了连续19个期次的动态监测; 基于1999—2013年间的Landsat多期影像,对班公湖和斯潘古尔湖冷季6个月份的湖冰覆盖情况进行了动态调查。  相似文献   
1000.
A mosaic of terranes or blocks and associated Late Paleozoic to Mesozoic sutures a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 Sanjiang orogenic belt (NSOB). A detailed field study and sampling across the three magmatic belts in north Sanjiang orogenic belt, which are the Jomda–Weixi magmatic belt, the Yidun magmatic belt and the Northeast Lhasa magmatic belt, yield abundant data that demonstrate multiphase magmatism took place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9 new zircon LA–ICP–MS U–Pb ages and 160 published geochronological data have identified five continuous episodes of magma activities in the NSOB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to Mesozoic: the Late Permian to Early Triassic (c. 261–230 Ma); the Middle to Late Triassic (c. 229–210 Ma); the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c. 206–165 Ma); the Early Cretaceous (c. 138–110 Ma) and the Late Cretaceous (c. 103–75 Ma). 105 new and 830 published geochemical data reveal that the intrusive rocks in different episodes have distinct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The Late Permian to Early Triassic intrusive rocks are all distributed in the Jomda–Weixi magmatic belt, showing arc–like characteristics; the Middle to Late Triassic intrusive rocks widely distributed in both Jomda–Weixi and Yidun magmatic belts, also demonstrating volcanic–arc granite features; the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intrusive rocks are mostly exposed in the easternmost Yidun magmatic belt and scattered in the westernmost Yangtza Block along the Garzê–Litang suture, showing the properties of syn–collisional granite; nearly all the Early Cretaceous intrusive rocks distributed in the NE Lhasa magmatic belt along Bangong suture, exhibiting both arc–like and syn–collision–lik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te Cretaceous intrusive rocks mainly exposed in the westernmost Yidun magmatic belt, with A–type granite features. These suggest that the co–collision related magmatism in Indosinian period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NSOB while the Yanshan period co–collision related magmatism mainly occurred in the west area. In detail, the earliest magmatism developed in late Permian to Triassic and formed the Jomda–Wei magmatic belt, then magmatic activity migrated eastwards and westwards, forming the Yidun magmatic bellt, the magmatism weakend at the end of late Triassic, until the explosure of the magmatic activity occurred in early Cretaceous in the west NSOB, forming the NE Lhasa magmatic belt. Then the magmatism migrated eastwards and made an impact on the within–plate magmatism in Yidun magmatic belt in lat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