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573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开展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震旦统苏盖特布拉克组发育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及三角洲相碎屑岩沉积,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台内滩亚相碳酸盐岩沉积,底部发育混积潮坪相沉积。根据震旦系地层岩石组合特征及C同位素演化趋势,将震旦系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ZSQ Ⅰ、ZSQ Ⅱ和ZSQ Ⅲ,每个层序顶部分别对应一个不整合面。在此基础上建立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拉张性裂谷沉积模式,并划分为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初始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早期,沉积一套粗碎屑岩堆积;快速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晚期,沉积一套湖相、滨海相、三角洲相砂岩,泥岩沉积,同时伴随玄武岩喷发;稳定沉降阶段,对应于晚震旦世,形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相似文献   
852.
李开洋  薛倩冰  陈永前  李凤 《探矿工程》2014,41(7):62-64,69
某工程项目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场地内卵石、碎石地层层厚大,施工困难,选用CFG桩进行地基处理。考虑场地地层条件、施工设备、项目工期以及工程造价,按变形控制对CFG桩进行设计,同时根据场地条件及CFG桩特点制定了施工流程。对CFG桩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如埋设护筒、选用合适的旋挖钻头等。  相似文献   
853.
白平  肖加飞  何熙琦  石磊  李艳桃 《贵州地质》2014,31(4):291-296272
黔北西部遵义-大方一带早寒武世沉积地层发育完整,中下部以陆源碎屑岩为主,上部则主要为碳酸盐岩。金沙岩孔剖面露头良好,标志清楚,具有多个相对深-浅变化旋回,共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第一、第二、第四层序及第三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为陆源碎屑沉积,第三层序的海侵体系域和第五层序由碳酸盐沉积构成。层序地层格架显示沉积厚度具有西厚东薄的变化特点,各层序的体系域厚度总体上表现为海侵体系域小于高水位体系域。早寒武世沉积环境具有由深变浅的演化特点,总的沉积环境变迁为深水滞流陆棚→广海陆棚→碳酸盐岩缓坡→广海陆棚→浅水滨岸→碳酸盐岩台地。  相似文献   
854.
文章以修水地区下寒武统王音铺组至观音堂组下部富铀黑色页岩地层钻孔样品(U含量为9.37×10-6~202×10-6) 为研 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对该区下寒武统地层中U含量与沉积环境因素(沉积盆地中的生物生产力、底 层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及盆地与广海间的流通性)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些钻孔样品显示明显的沉积成 岩特征,未发现明显热液叠加/淋积作用现象,说明本区下寒武统地层只经历了沉积成岩作用,而没有经历过明显的热液作 用或者淋积作用。研究地层大部分样品中的U含量与TOC含量呈正相关,王音铺组上部U含量最高(202×10-6) 的样品沉积 时的初级生物生产力也最高。经扫描电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其中有机质中包裹着沥青铀矿,两者关系密切,推测 U与有机质很可能是一起沉积-成岩富集的;在缺氧硫化的强还原沉积环境下沉积的王音铺组地层的U含量,明显高于在 缺氧非硫化环境下沉积的观音堂组下部地层中的U含量,而且在强还原硫化环境下,沉积时盆地处于开放流通性程度较高 时期的样品,其U含量明显高于盆地处于开放程度较低时期的样品。综合这些观察和分析得出,早寒武世王音铺组上部地 层沉积时,高生物生产力所形成的有机质降解时大量耗氧,导致底层水沉积环境处于强还原硫化状态,同时,沉积盆地处 于适当的开放程度,与广海之间水流交换使盆地上层含U氧化水体得到补充,U最终在底层水体强还原硫化环境下沉淀于 沉积物中,可达到较高程度的富集乃至矿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855.
纳木错西岸白云岩的时代修订及油浸现象发现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戈县保吉地区纳木错湖西岸的白云岩地层以往划分为下白垩统郎山组,笔者根据在其中最新发现的Ellisonia agordina,Hadrodontina anceps和Pachycladina cf.obliqua等早三叠世牙形石化石,将其修订为木纠错组,并将木纠错组的时代延限从原始定义的晚二叠世修订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该套白云岩地层里同时发现了油浸现象,油浸样品的初步测试结果为饱和烃含量34%,芳烃含量1.1%,非烃含量51%,沥青质含量13%。这一发现直接证明了保吉地区的木纠错组是含油气层系,说明了古格层系不再是潜在的油气沉积建造,而是具有现实生产价值的含油气层系。这一发现促使我们将古格层系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白云岩地层是古格层系下组合中的油气储集层。措勤盆地和南羌塘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处于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环境,与阿拉伯半岛的北气田和华南的普光气田的沉积环境类同,具有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地质背景。藏北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白云岩除了局部出露外,大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保存条件较好,具有重大的油气勘探价值。措勤盆地和南羌塘盆地面积这么大,要想开展油气勘探和评价,就要找到一个突破口。纳木错西岸是理想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56.
珠江口盆地A油田区古近系海陆过渡沉积环境砂体变化快,由此带来砂体追踪对比的困难。基于测井和地震资料,在恩平组和珠海组共识别出5套具有等时意义的泥岩标志层。在泥岩标志层约束下,建立了目的层段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3个长期旋回、8个中期旋回以及21个短期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短期旋回的砂体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恩平组为北东向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珠海组为北东—南西展布的滨岸沉积;单砂体沉积微相及含油性研究表明,恩平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和珠海组的滨岸砂坝为含油有利相带,这一认识在后续开发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857.
伊舒地堑构造演化的沉积充填响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建业  陆永潮 《地质科学》1999,34(2):196-203
伊舒地堑是一典型的转换伸展型盆地,它以构造上和沉积上的不对称结构,沉降中心的明显迁移和快速沉降充填为主要特征。本文应用盆地充填记录、盆地构造格架和盆地沉降史分析论证了伊舒地堑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级别的幕式裂陷作用,确定了幕式裂陷作用的沉积响应。此外,文章还总结了3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域构成样式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858.
采用PCR及序列测定 厦门西港海域采集的赤潮铜绿微囊藻16S和23S rDNA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ISR)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通过与两种淡水微囊藻的比较,找出了其特征性核苷酸作为专一性分子探针设计的靶序列,为该藻种以及微囊藻属的快速鉴定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59.
山旺组与馆陶组馆上段层序地层格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中新世沉积的山旺盆地山旺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馆陶组馆上段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野外露头、岩心、古生物、地球物理以及其他资料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两个盆地中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两盆地中控制层序地层格架发育的构造运动特征、沉积物供给、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等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可对比性。山旺盆地所处的地区是渤海湾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之一。这种在沉积体系上的天然联系,可能是山旺组和馆上段发育类似的层序地层格架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60.
毛家骅  袁大军  杨将晓  张兵 《岩土力学》2020,41(7):2283-2292
为保证开挖面的稳定,泥水盾构压力舱中的泥浆必须及时在开挖面土体表层形成泥膜,泥浆压力才能有效平衡地层中的水土压力。在考虑泥浆渗滤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砂土地层泥水盾构开挖面泥浆恒压渗透模型,分析了渗透时间、泥浆浓度、泥浆压力和地层初始孔隙率对土体孔隙率及泥浆成膜的影响。结合刀具周期性切削作用,总结了泥浆反复渗透引起的开挖面表层土体孔隙率变化规律。基于刀盘、刀具布置形式和盾构掘进参数,分析了盾构掘进期间开挖面支护机制。结果表明:在无刀具切削作用时,泥浆渗透规律主要受到泥浆和地层特性影响;在刀具周期性切削作用下,在相同的切削深度下,刀具切削周期越短,泥膜在开挖面上越难形成;刀具较小的纵向切入速度有利于开挖面上更快形成泥膜;适当减少刀盘上同一轨迹刀具布置数量,降低盾构掘进速度和刀盘转动速度,有利于盾构掘进期间开挖面上泥膜存在面积的增大,对开挖面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