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7篇
  免费   560篇
  国内免费   976篇
测绘学   246篇
大气科学   319篇
地球物理   649篇
地质学   3269篇
海洋学   385篇
天文学   141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572篇
  2001年   591篇
  2000年   399篇
  1999年   283篇
  1998年   347篇
  1997年   321篇
  1996年   367篇
  1995年   371篇
  1994年   386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75篇
  1991年   217篇
  1990年   151篇
  1989年   15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祁漫塔格位于东昆仑西段,对该地区晚三叠世火成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历史,而且为古特提斯洋俯冲时限及洋盆闭合时限提供约束。本次在克停哈尔南的二长花岗岩中获得了219.8±0.5 Ma的锆石U-Pb年龄,结合以往获得的年龄数据,可以确定该期火成岩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祁漫塔格东段晚三叠世火成岩为准铝到弱过铝质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和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不同程度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显示板块俯冲阶段的特征。花岗岩与流纹岩具有相似的Nd、Pb同位素组成,花岗岩ε_(Nd)(t)值介于-4.66~-4.53之间,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_(DM2)为1363~1375 Ma,流纹岩ε_(Nd)(t)值为-4.63,T_(DM2)=1368 Ma。在n(~(143)Nd)/n(~(144)Nd)—n(~(206)Pb)/n(~(204)Pb)图解和Pb同位素组成图解中投影点均位于上地壳和EMII地幔端元附近。祁漫塔格东段晚三叠世花岗岩与流纹岩空间分布关系密切,形成时间相近,主、微量元素和Nd、Pb同位素特征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它们为同一时期、同一构造环境下的同源岩浆产物。结合区域资料和本文研究,初步分析认为东昆仑地区该时期处于板块俯冲阶段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古特提斯洋尚未完全闭合。  相似文献   
922.
923.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室构造研究团队在辽宁北部法库地区地质调查过程中,初步识别出了一次弧-陆碰撞作用.根据地质年代学研究,其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该发现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松辽盆地覆盖区的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24.
三根河林场新民组火山岩主要由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组成,U-Pb定年结果表明流纹岩形成于165.71±0.83 Ma的中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SiO2含量71.05%~76.77%,Na2O+K2O含量6.66%~8.49%,铝饱和指数(A/CNK)1.02~1.17,相对富硅、碱、过铝质,稀土元素总量中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较强的Eu负异常(δEu=0.39~0.66)和Dy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h、U相对富集,Nb、Dy、Ti相对亏损,岩石具有A型流纹岩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空间上,新民组沿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中北段均有分布,显示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于中侏罗世处于张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25.
岱海水位下降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群  姜加虎 《湖泊科学》1999,11(4):304-310
应用GIS软件ARC/INFO,建立太湖流域海面-地面变化信息系统,并与数据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研究对本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规划,工程建设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气候,海面,地面变化和区域环境变迁。采用长江三角洲地区邻近海域21世纪前半期地区性RSL上升幅度预测方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面的不断上升和太湖流域地面沉降的加剧,2000年和2050年,太湖流域处于高潮位以  相似文献   
926.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公气系统短波吸收辐射及其年较差在全国的分布,分析了其与总云量、行星和地表反射卒以及地面吸收辐射的相互关系。发现在冬季地-气系统短波吸收辐射分布主要呈南高北低型,夏季分布形势为一不对称的大鞍形场,大致与行星反射率分布反向对应。公气短波吸收辐射与总云量呈负相关,高相关区在我国东部。各站地-气短波吸收辐射与地面吸收辐射的相关系数普遍高达0.900以上。此一特,或为从气候上利用地-气吸收辐射反演地面吸收辐射提供初步可能。  相似文献   
927.
青藏高原地表热源异常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忠明  闵文彬  刘富明 《气象》2003,29(5):9-12
利用所计算的1961—1995年高原热源资料、四川与重庆的降水资料以及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高原地表热源异常对四川盆地降水与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表热源异常与四川盆地降水和旱涝有显著的相关;高原地表热源异常通过强迫500hPa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来影响四川盆地降水。  相似文献   
928.
用SHRIMP U-Pb和Sm-Nd定年技术,对攀西红格矿区含矿层状辉长岩、碱性正长岩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红格辉长岩中3种不同晶形锆石的U-Pb年龄分别为258.4±4.1Ma、1841±34Ma、2487±12Ma,由辉长岩、辉石和磷灰石所构成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253±14Ma;碱性正长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257.2±1.5Ma。结果表明,红格辉长岩中具有典型基性岩锆石特征的锆石U-Pb年龄(258Ma)与同一地质样品的Sm-Nd年龄(全岩+矿物内部等时线年龄),以及同一矿区的正长岩锆石U-Pb年龄在测定误差范围内一致。鉴于层状辉长岩和碱性正长岩在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形成时间上一致,可以认为它们都属于晚二叠世末岩浆活动的产物;而1841Ma和2487Ma的锆石,可能是在基性-超基性岩浆的上侵过程中,从基底所捕获的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其年龄信息,揭示了康滇地轴岩浆岩带的下部或结晶基底存在元古代甚至新太古代末期的岩石或物质。  相似文献   
929.
铜山岭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地块湘南-桂东北坳陷与华夏地块粤北坳陷的拼贴部位,是中国南岭多金属成矿区代表性矿床之一。为确定矿床成矿时代,挑选铜山岭铅锌多金属矿床中含矿矽卡岩的石榴子石进行Sm-Nd同位素定年,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173±3Ma,指示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早期。对金属硫化物矿物进行了Pb同位素分析,其~(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602、15.701、38.729,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相对富集铀铅、略微亏损钍铅的上地壳源区。从(~(207)Pb/~(204)Pb)i-(~(206)Pb/~(204)Pb)i铅同位素演化模式图可知,寄主花岗闪长岩是铜山岭铅锌多金属矿床的重要物质来源,且成矿物质中可能含有寄存在花岗闪长岩中的地幔组分。  相似文献   
930.
High εNd(t)-εHf(t) granites are robust evidence for crustal growth.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results of petrologic,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Huashiban granites from the Ailaoshan tectonic zone in western Yunnan(SW China). Zircon grains separated from the two samples(10HH-119 A and 10HH-120A) yield the weighted mean 206Pb/238 U ages of 229.9 ± 2.0 Ma and 229.3 ± 2.3 Ma, respectively, interpreted as the crystallization ages of the granites. Based on our resul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isting U-Pb geochronological data for the Ailaoshan metamorphic rocks, we propose that the Ailaoshan Group might be a rock complex composed of the Mesoproterozoic, Neoproterozoic, Hercynian, Indosinian and Himalayan components, rather than a part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zircon grains show highly depleted Lu-Hf isotope compositions, with positive εHf(t) values ranging from 8.4 to 13.1. The Huashiban granites have high SiO2(72.66 wt%–73.70 wt%), low Mg#(0.28–0.34) with A/CNK=1.01–1.05, and can be classified as peralumious high-K calc-alkaline I-type granites. A synthesis of these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Ailaoshan tectonic zone had evolved into a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by the Late-Triassic(229 Ma). Genesis of the Huashiban high εNd(t)-εHf(t) granites involved into two processes:(1) underplating of the sub-arc mantle into the lower crust, and(2) remelting of the juvenile crustal materials in response to the upwelling of the asthenospheric mantle in the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